APP下载

皮肤颗粒细胞瘤一例

2019-11-19王春又宋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颗粒细胞免疫组化恶性

王春又 游 弋 王 欢 张 恋 宋志强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数月前发现腹部出现一绿豆大淡红色结节,不伴痒痛,皮疹渐增大。患者平素体健,既往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腹部见一直径约1 cm红色结节,边界清楚,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触痛(图1)。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部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为多边形,呈巢片状排列,胞核小、圆或卵圆形,胞浆内大量嗜伊红颗粒(图2)。免疫组化示:CD68、S100、NSE阳性(图3a~3c),Ki-67 1%阳性(图3d)。诊断:皮肤颗粒细胞瘤。治疗完全切除,随访2年无复发。

图1 腹部一约1 cm红色结节,边界清楚

图2 2a: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部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团块(HE,×100); 2b:肿瘤细胞为多边形,呈巢片状排列,胞核小、圆或卵圆形,胞浆内大量嗜伊红颗粒(HE,×200);2c:胞浆内大量嗜伊红颗粒(HE,×400)

图3 3a:CD68阳性(SP,×200);3b:NSE阳性(SP,×200);3c:S100阳性(SP,×200);3d:Ki-67 1%阳性(SP,×200)

讨论颗粒细胞瘤(GCT)因其胞质内含有较多嗜伊红颗粒的形态学表现命名,而关于GCT 的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最初认为GCT来源于横纹肌母细胞,目前的研究认为来源于周围神经的施旺细胞[1-3]。该病相当少见,多发生于成人(年龄30~50岁),女性多发,70%出现在头颈部,其中30%出现在舌部,其它好发部位为乳房(5%~15%)及四肢近端[4],还可累及呼吸系统、胃肠道、泌尿系统、生殖器以及神经系统等。皮损多表现为孤立的肤色或棕红色皮下结节,质硬,一般无症状,少数人会出现疼痛。该例患者发病部位较为特殊,位于腹部。

GCT分为良性、非典型性和恶性,GCT组织病理学的特点为:肿瘤细胞多呈宽带状或巢状生长,瘤细胞大,呈多边形,胞质内充满细小嗜伊红性颗粒;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小而居中。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 S-100蛋白、NSE和CD68均为阳性,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为阴性。此外,真皮或者舌部肿瘤上方的鳞状上皮常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容易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998年,Fanburg-Smith等[5]提出六个组织学特点: 坏死、梭形细胞、伴有大核仁的泡状核、增加的核分裂(>2个/10HPF)、核质比增加及多形性。经典的良性GCT不能出现任何一点或者仅能只有局灶的多形性;当出现1~2个特点时为非典型性GCT; 恶性GCT 则出现3个或以上特点。最近的研究发现,p53和Ki67指数与病情侵袭程度相关。在良性的肿瘤中,p53为阴性,Ki-67指数低于1%,在恶性GCT中,p53、Ki67指数阳性率分别为10%和30%[6]。组织学上GCT需和多种具有颗粒细胞表现的肿瘤鉴别,如结节性黄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黄色瘤上皮样平滑肌瘤、横纹肌瘤、冬眠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免疫组化标记和一些特殊染色可与之鉴别。

颗粒细胞瘤多为良性,但由于GCT没有包膜,有浸润周围组织的可能,因此彻底手术切除是GCT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果肿瘤没有被完全切除,复发率在15%到50%之间,多在2年内复发,故建议术后至少严格随访2年。恶性GCT罕见,但其具有高度侵袭性病变,对放、化疗不敏感并且通常是致死性的。故手术切除仍为首选,对于没有远处转移的恶性GCT 的患者一般进行局部扩大切除并区域淋巴结清扫[7]。

猜你喜欢

颗粒细胞免疫组化恶性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双氢睾酮对小鼠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与抗苗勒管激素表达的影响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褪黑素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人卵巢颗粒细胞随年龄增长衰老的相关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