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流动中停泊的意义:移动性视角下的青年旅舍研究

2019-11-19孙九霞

旅游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旅舍旅行者旅行

解 佳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0 引言

1998年,广东省旅游局率先将“青年旅舍”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在广东开办了中国第一批青年旅舍(郎国灿 等,2004)。此后二十年间,青年旅舍在全国遍地开花,从一个舶来品成长为广受旅游者欢迎的住宿方式。据统计,正式加盟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协会(Youth Hostel Association China,以下简称YHA China)的旅舍数量从2002年的31家(大陆地区)(蔡晓梅 等,2003)扩张到2017年的300家(焦月娇,2017),增长速度极为可观。各种含有“青年旅舍/旅社/旅馆”字样的社会旅馆、民居客栈更是数不胜数(李东,2017;王倩 等,2007)。青年旅舍不只是一个连锁住宿品牌,更成为一种特定住宿模式的统称,其蓬勃发展不仅是我国旅游市场不断成熟、不断细分的见证,推动了背包旅行、义工旅行等非主流旅行方式在我国的兴起,也在可持续旅游、社会旅游等概念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璇 等,2007;邱洁威 等,2015;陈雪琼 等,2003)。

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对青年旅舍的研究集中在市场营销领域,多强调其经济、廉价等特征(吴晓隽,2001;邹统钎,2003;沈涵,2007;徐虹 等,2013;胡卫伟 等,2014),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定位与青年旅舍自身的身份认同截然相反。YHA China的官方网站上醒目地标明“国际青年旅舍不是经济型酒店,我们提倡: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实践环保,爱护大自然,简朴而高素质生活,自助及助人。”(1)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网.关于YHA青年旅舍[EB/OL].[2019-05-01].http://www.yhachina.com/web-info-about.可见该住宿形式背后的价值体系是理解青年旅舍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旅游系统来说,住宿绝不仅仅只有经济层面的意义。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的重要场所,住宿为游客、社区居民、旅游投资者等各主体提供了邂逅地带,是产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整个社会泛旅游化且消费日益个性化的“后旅游时代”,旅行者对住宿方式的选择也是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体现(Jansson,2018)。因此,有必要突破营销视角,重新审视青年旅舍,探索其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及其产生的综合影响。

近年来,移动性范式受到极大关注,从多个角度启发了旅游研究(Hannam et al.,2014;Sheller et al.,2006)。Urry(2000)指出,在网络化的社会形态中,移动搭建了人和非人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结,成为重构社会生活和文化身份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不仅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移动形式之一,而且包含并组织了其他各种移动形式,因而成为移动性范式关注的焦点(Hannam et al.,2014)。“不可移动性”作为移动性的反面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Adey,2006a;Hannam et al.,2006;Urry,2003),与移动性一起构成“移动/停泊辩证观”(the dialectic of mobility/moorings)。Urry(2003)指出:移动和非移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复杂性关系……如果没有停泊点(moorings)组成庞大系统,就不会出现流动性单方面增加的现象。而包括青年旅舍在内的住宿场所,恰为旅游这个移动世界中的停泊点,创造了一种“中间的空间”(Hannam et al.,2006),它们的存在促使旅游活动真正完整,使旅游过程有张有弛,富有节奏。

因此,本文在移动性范式关于移动/停泊辩证关系的启发下,还原青年旅舍作为旅游世界停泊点的本质,以云南省5家富有代表性的青年旅舍为案例,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经验材料,纳入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人员及住宿者的多方视角,探索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的特征及其对旅游方式和文化的再造。本文不仅丰富了移动性范式下对于停泊点的研究,揭示了青年旅舍类场所对于旅游世界的重要意义,而且通过揭示青年旅舍兴起背后的社会变迁,帮助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旅游者,为住宿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青年旅舍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912年,在德国教师Richard Schirrmann的倡导下,世界上第一家以“Youth Hostel”命名的旅馆诞生,主要接待野营或旅行的青年人。此后,“青年旅舍”被用来命名一系列以社会捐赠和政府投资为基础,以提供自助式食宿为主要服务内容,以年轻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住宿场所,其影响力扩大至整个欧洲。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正式开启了青年旅舍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时代。在此后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联盟的具体名称虽然几经更改,但其作为一个非营利国际组织始终存在(苏岩,2010)。更重要的是,联盟在1932年为“青年旅舍”这一住宿形式确定的核心理念从未改变,并以宪章(chapter)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此基础上,联盟还确定了青年旅舍的价值观为“包容、学习与理解、可持续”,其经营理念和标准是“友善、清洁、安全、隐私、舒适、环保”(2)Hostelling International.Mission and values[EB/OL].[2019-05-01].https://www.hihotels com/pages/533/mission-and-values?locale=en.。

1998年,当青年旅舍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时,联盟已经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在全世界拥有5600多家连锁,包括59个会员国协会、13个附属会员国组织、19个认可业务代理(蔡晓梅 等,2003)。与世界各地的情况相似,联盟在中国青年旅舍的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99年,广东省青年旅舍协会成立,随后,青年旅舍标志(蓝三角加上小屋及冷杉)在中国正式注册。2006年,中国青年旅舍协会成为国际青年旅舍联盟会员国(苏岩,2010)。需要指出的是,与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的青年旅舍不同,中国青年旅舍的主要资金来源并非是社会捐赠或政府投资,而是个人投资。同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青年旅舍多采用直营模式,而YHA China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将其拥有的品牌授权给加盟店,在经营、推广等问题上给予加盟店指导,也在卫生标准等方面进行评估,但是对于加盟店的具体经营方式和风格不做干预(曾斌斌,2010;王倩 等,2007),这一独特的运作模式为青年旅舍在中国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过去二十年间,正式加盟YHA China的旅舍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万里路”这样的中国青年旅舍自主品牌(曾斌斌,2010;王倩 等,2007),而各类以“青年旅舍/旅社/旅馆”为名的社会旅店数量更是惊人(李东,2017;王倩 等,2007)。对于拥有“YHA青年旅舍”名称、“蓝三角”和“红方块”等标志的YHA China来说,擅用这些商标与字样的社会旅馆、民居客栈都是侵权行为。针对愈演愈烈的侵权行为,YHA China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予以回应。从不为人知到“山寨版”遍地开花,青年旅舍在中国从一个品牌发展为一种住宿模式,青年旅舍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旅游人群、旅游方式乃至旅游理念的重大转变。

1.2 从介绍分析到视角扩展:中国青年旅舍研究回顾

我们查阅涉及“青年旅馆/旅舍/旅社”(以下统一使用“青年旅舍”)的文献,发现国内对青年旅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介绍分析到视角扩展两个阶段。随着1998年青年旅舍在中国正式落地,介绍其起源、历史与特色、对比中外市场环境(伍蕾 等,2001)、寻找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机会(吴晓隽,2001;郎国灿 等,2004)、为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吕斌 等,2007;王倩 等,2007;蔡晓梅 等,2003;陈雪琼 等,2003)的研究逐渐出现,这些文献都指出青年旅舍具有“经济”“面向青年”“社会公益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既是青年旅舍的优势,也是其进一步扩大的挑战。例如,20世纪末中国青少年的旅游意识及能力相对薄弱(陈雪琼 等,2003),青年旅舍依赖的自助式服务和多人共享房间也与传统酒店业大相径庭,难以被中国住客接受(曾斌斌,2010)。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也是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扩张时期,青年旅舍被视为经济型酒店的一种类型,也被研究酒店业的研究者们所注意到(刘静艳,2007;沈涵,2007)。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成熟与细分化,青年旅舍越来越多地与背包旅行(朱璇 等,2007)、自驾游(李华敏 等,2008)、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胡卫伟 等,2014)等特定旅行方式或人群联系在一起,青年旅舍的住客也从外国游客扩展到中国游客(曾斌斌,2010;朱立新,2007)。许多以背包客乃至以大众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都极大地依赖青年旅舍这一场所(余志远,2012;刘晨 等,2014;徐红罡 等,2014;朱璇,2009)。也就是说,青年旅舍在中国已经被普遍认可为一种风格独特的住宿形式。这一时期的青年旅舍研究,也出现了市场营销以外的视角,例如:周玲(2013)和焦月娇(2017)都将青年旅舍视为一种“空间媒介”,分别以上海青年旅舍和西安青年旅舍为案例,分析其地理背景、建筑特点与内部空间,指出公共空间是青年旅舍的灵魂。许多研究都肯定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内容涵盖了空间设计(曹雅童,2018;朱怡静,2017),留言墙等特色要素(孙宇,2018),空间中社会互动(苏岩,2010)等各方面。从建筑设计角度关注青年旅舍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于英龙,2016;宋萍,2018;李风 等,2016;杨浩,2017)。随着可持续旅游、社会旅游等概念被相继引入,青年旅舍倡导的节约环保、社会公平等价值观也受到研究者们关注(罗东霞 等,2013;邱洁威 等,2015)。有极少部分研究者注意到青年旅舍往往嵌入社区,与居民生活空间融为一体,是城市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章林,2016),也是城市特征的体现(汪德根 等,2011)。遗憾的是,上述许多研究只是涉及青年旅舍,本身并不以青年旅舍为核心研究对象。

综上,学界对青年旅舍的认识虽然在“经济型酒店”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并逐渐多元化,但以青年旅舍本身为核心的研究数量却不多,与其在市场上迅速扩张的情况不匹配。同时,绝大部分研究者将青年旅舍视为背景,关心的是其中的游客群体(如中外背包客、自助旅行者等),而“游客中心主义”恰恰是阻碍旅游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Franklin,2003)。就研究视角而言,商业主义范式固然帮助我们从营销、顾客体验、市场竞争等方面理解青年旅舍的发展,但是选择性地忽视了青年旅舍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在构建社会关系、创造身份认同、重构地方的文化意义中的价值。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酒店业市场细分的经济现象,它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意义的空间,与特定人群和旅游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借助新的视角重新理解青年旅舍,发掘其对于整个旅游世界的意义。同时,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镶嵌在社会变迁之中,通过探索其发展历程,也为理解当下社会背景中旅游者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1.3 移动/停泊辩证观及“停泊点”研究

在有关移动性范式的探讨中,不可移动性作为移动性的对立面也得到了重视。Urry(2003)将这对矛盾概括为“移动/停泊辩证关系”,并在《全球复杂性》一书中指出:

“使移动得以持续的正是这些停泊点,并且,正是移动和停泊的辩证关系造就了社会的复杂性。如果所有的关系都是移动的或者流动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复杂性,我认为,复杂性源自移动和停泊的这种辩证关系。此外,随着时间的演化,移动和停泊的这种辩证关系的运行方式还会发生意义重大的转变。”

在书中,停泊点指的是衔接移动的基础设施或设备,如机场、铁轨、卫星(作为信息的停泊点)、车站、旅店等。正是由移动物和停泊点构成了移动系统,才有可能导致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空间和地方的再造。移动/停泊辩证关系对于理解移动性范式极其重要:

首先,在移动/停泊辩证关系的关照下,移动的本质才真正地显现出来。例如,在现有关于停泊的研究中,以机场为代表的交通枢纽获得的关注最多,因为交通工具及其枢纽所构成的网络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移动的本质,即移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a relational thing)(Adey,2006b)。机场本身虽然不移动,但是担任着移动节点(nodes)的作用,乘客、货物、材料、信息等可移动物体在这里交汇,这些物体的流动使机场成了一个事件空间(event-space)。因此,移动由社会关系构建,但社会关系也在移动中发生重构(Adey,2006a)。

其次,正是在移动/停泊的辩证关系中,地方成为实践的产物,而非固定的地点。移动性范式主张一种开放的地方观,认为地方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地方的形成有赖于复杂的网络中多种要素的互动,这个网络包括了人、建筑、物品和机器(交通工具、现代传媒等)等(Hannam et al.,2006)。Augé(1995)和Arefi(1999)等曾用“非地方”(non-place)来描述机场、加油站、汽车旅馆等移动节点,认为它们只是无休止地与其他地方和空间相连,没有真正的意义,人们只是相聚而非生活在这些地方,因此它们是不被了解、不生产关系的空间。然而,Adey(2006b)通过研究20世纪初利物浦机场的建造过程与使用状况后指出,机场的建设与使用和当地就业市场、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机场镶嵌在城市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中,承载着市民情感。Normark(2006)通过对汽车加油站的研究指出,它在修复和维持流动、调整驾驶者状态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停泊点不是处于地方和空间之外,恰恰对地方和空间的形成至关重要。

旅游活动因为涉及移动的方方面面而成为移动性范式关注的重点(Hannam et al.,2014)。然而,移动性范式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移动/停泊辩证关系尚未得到旅游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这与上文所述的“游客中心主义”(Franklin,2003)有一定的关系,即旅游研究过于关注“移动物体”。而青年旅舍这类住宿场所,作为移动世界中的停泊点,实际上影响着旅游者的移动及其与目的地接触的方式。正如Wilson等(2008)对曼谷和悉尼的青年旅舍研究所揭示的那样,青年旅舍通过将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混合并置,为背包客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悬置现实”(suspending reality),缓解了文化冲击。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青年旅舍作为联结移动的停泊点在影响旅游者移动的节奏与方向上的作用,也没有意识到青年旅舍对于地方的意义。移动/停泊辩证观启发我们还原青年旅舍作为旅游世界停泊点的本质,关注停泊点在构建社会关系、创造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为开展青年旅舍研究提供新思路。

2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索作为停泊点的青年旅舍对旅游者和目的地社区具有的多重意义,因此采用偏重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及其内部意义的定性研究方法(陈向明,1996),而基于观察和访谈的质性方法也是Sheller等(2006)建议研究停泊点的路径。我们于2014年5月至6月及2015年1月至2月赴云南进行自助旅行,以典型性为指导依据(王宁,2002),寻找适合调研的青年旅舍及访谈对象。之所以选择云南,是因为青年旅舍在这里发展较早,数量常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且住客多为观光旅游者(曾斌斌,2010;焦月娇,2017;蔡晓梅 等,2003)。而处于经济、交通发达城市的青年旅舍,如北京、广州等,其住客除了观光旅游者,还有数量庞大的探亲、商务旅游者或求职、短期求学者(曾斌斌,2010;李东,2017),与本文研究的主题不匹配。最终,我们在云南不同城市选取了共5家知名度高、风格各异的青年旅舍作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其具有青年旅舍共性的基础上又尊重了内部差异性(王晓晖 等,2017),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我们根据对经营者的深度访谈及其在预定网站上的资料整理了各青年旅舍的主要特征,并在经营者的允许下以参与和非参与观察介入青年旅舍的公共活动,对公共空间进行拍摄,获得照片200余张。我们还参加了“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经营者小鹏(3)张金鹏,笔名“小鹏”,背包客、作家,著有《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我们为什么旅行》等畅销书,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数百万粉丝,在中国背包客群体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演讲,他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开设旅店的过程以及经营理念等,由于这些内容与本文密切相关,在取得本人同意后,这份自述也被纳入分析。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同时对三类与青年旅舍最为相关的人群进行了人均1~3小时的深度访谈,具体而言:(1)对以上5家青年旅舍中的3位经营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内容围绕着本人的生活经历,该旅舍的发展历史、经营理念、经营状况等内容展开,经营者既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迁居的“生活方式型移民”(徐红罡 等,2017);(2)对6名在各地青年旅舍进行志愿、兼职或全职工作的工作者围绕其在青年旅舍的工作经历、总体生活状况、旅行经历等展开访谈;(3)对9名有过多次青年旅舍住宿经验的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由于研究旨在了解青年旅舍在旅游者出行过程中的多重角色,访谈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对青年旅舍的认知及住宿体验,被访者的基本生活、旅行经历等也是重要材料。在抽样时,对上述受访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选择。当新的样本所提供的信息与已有样本信息一再重复时表明已经较为充分地获得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潜在信息,即表示样本已饱和(潘绥铭 等,2010)。3位经营者同意公开他们所工作的青年旅舍,但经营者的名字均使用化名,其他被访者则全部使用化名。访谈材料分析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法,用Nvivo软件对材料进行辅助管理和分析。

表1 各青年旅舍的主要信息

3 研究发现

3.1 慢下来,停下来:青年旅舍对移动节奏的调整

虎跳峡位于滇西北丽江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区内,是国内最经典的徒步路线之一(朱璇,2012)。中峡国际青年旅舍的经营者赵先生(本地人,藏族)如此介绍徒步路线上旅舍的分布:

“现在这条线上客人最多的旅馆是5家,一个是纳西雅阁,第二站,茶马,第三站,halfway,第四站,我们这里,然后是山泉。纳西雅阁是第一站,一般是从丽江或者香格里拉坐车过来,九点半或十点,开始徒步高路,然后一般十二点多,到他们那里就饿了,上二十八拐之前就上他们那里吃饭。或者有许多客人下午三、四点到虎跳峡,走到桥头,下午徒步高路,晚上就在纳西雅阁住……halfway是整个旅行的中间点,百分之九十的客人到那里走不动了,不会再往前,有些用车送我们这里,能走到我们这里是体力好一些的。”

这段表述清晰地展示了旅舍分布与旅行者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青年旅舍不仅调节移动节奏,让旅行者“停下来”,更让他们“慢下来”,同时,青年旅舍还调节移动方向,不仅是一段行程的终结点,还是下一段行程的起点。张琴(女,34岁)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喜欢在假期进行长途旅行,每到青年旅舍,“把行李放好,找一下青年旅舍里面的人,知道一下他们都怎么走。走过哪儿,将去哪儿,哪些地方值得去”。如果风景好,就住三五天,“慢慢玩”。选择青年旅舍的旅行者,行程通常具有很大的弹性。李阳(男,27岁)谈道:“我在洛阳青年旅舍里认识一个人,他说平遥特别好,那我就去平遥,又坐火车去山西。就这种,完全没有目的性,就是到一个地方,认识一群好朋友,然后说哪里还不错,就去玩一下。”因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经济状况较好的旅行者仍旧偏爱青年旅舍,正如张琴所说:“对于国内任何地方,我都有钱可以做到说走就走,住青年旅舍的话,累了我就可以歇一下,但是如果住三百块酒店,累了我撑死也要走,这三百块钱不值,什么都没干。”李阳也说:“住在青年旅舍,购买打折票,并不是因为我买不起全价票,而是我希望我的旅行能够尽量持续。”行程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延长旅行者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放缓他们移动的节奏,因而也就需要尽量降低每天的住宿成本,青年旅舍的出现迎合了部分游客放缓移动节奏、偏向弹性行程的需求。

相对狭窄的多人间与宽敞的公共空间构成了青年旅舍最显著的空间特点。现有研究多强调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构成了青年旅舍住客体验的核心(苏岩,2010;周玲,2013),却忽视了多人合住的模式在促进社会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徐客(男,28岁)叙述第一次住青年旅舍的经历终生难忘:“其实我跟朋友是没订到酒店才去到青年旅舍,大通铺,十张床,一到晚上,大家天南地北聊。然后我就发现他们很多人去过很多很多地方,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去过很多地方……我们天天晚上聊到两三点才睡。”周梅(女,25岁)第一次住青年旅舍时,出于习惯还是选择了单人间,但是在青年旅舍中认识了几个朋友,“发现大家都住多人间,热闹又方便交流”,随后就搬去了多人间。因此,并不是所有住客都会主动参与公共空间的活动,但是合住则为旅客交往提供了契机。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发生在何种空间的交往,都与青年旅舍让游客慢下来与停下来的特征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青年旅舍中形成的新社会关系往往促使旅行者在当地停留更长的时间。无论是周梅还是徐客,都谈到首次入住青年旅舍后,因为结识了新朋友,就在周边展开了“计划之外”的旅行。木子(女,28岁)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也是因为住宿青年旅舍才发生,她本来计划到绍兴,下一站就是上海,然后回家,“但是在绍兴,住了那个多人间,我跟室友相处得特别好,一起去周围古镇,吃东西,晚上一起聊天之类的”,又因为室友推荐了苏州,她就又去了苏州,“去了苏州之后就觉得,苏州都来了,就顺道看看南京吧”,于是行程彻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选择青年旅舍作为住宿地点会延长总体行程的时间,因为总体行程时间往往受到假期长度等外部因素限制,但是居住在青年旅舍中形成的社会交往会放缓旅行者移动的节奏,延长他们在青年旅舍所在地停留的时间,正如上文张琴的经历所展示的那样。

就青年旅舍经营者而言,创造让旅行者“慢下来”的氛围也是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老谢车马店的主人谢先生在2000年即在广东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青年旅舍,并加入YHA China,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青年旅舍行业的先锋,他笑言:“大言不惭地说,十五年前是我开创了现在流行的青年旅舍的风格,这种大家都向往的,有个小院落,养几只猫猫狗狗,弄上一个客厅,让人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桌球。”之所以创造这种模式,是基于他多年的背包旅行经验,旅行者需要有一个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这种安静通常与繁忙的都市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而中国背包客最初的群体正是日常生活节奏较快的都市白领(朱璇,2009)。因此,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具有的“慢氛围”不仅针对旅行而言,亦是针对旅行者的日常生活而言,也是对旅行者生活节奏的调整。而小鹏创立的“背包十年青年公园”则通过每天组织不同的集体活动让住客“来到这里有种归属感,不出门也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娱乐”,以放缓旅行者的移动速度,延长其在目的地的时间。“慢下来”不仅体现在青年旅舍的空间安排和社会交往中,还体现在青年旅舍的管理中,“驼峰坚持不打考勤,”驼峰客栈的经理夏小姐说,“让员工认同在这里,让他用自己的思想去做。从来不说你站在门口引导客人,服务时候要标准语言。”驼峰的创办人有7年的星级酒店从业经验,并不是不知道酒店业标准,但是依旧倡导自我驱动的工作氛围和平等友好的主客关系。多位在青年旅舍工作过的被访者也认可了这一观点,他们经常与旅客成为朋友。

因此,作为旅程停泊点的青年旅舍调整着旅行者的移动节奏与方向,让他们慢下来,也满足了旅行者弹性行程的需求。多人间、公共区域等空间安排帮助旅行者形成的新社会关系,促使他们在当地停留更长的时间。青年旅舍的经营者在环境设计与制度安排上致力于创造轻松、随意的氛围,与旅行者较快的日常生活节奏构成对比,为创造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另类行为环境——旅游世界提供了基础(谢彦君 等,2006)。

3.2 标准化与地方化的统一:青年旅舍作为移动进程中的稳定点

国际青年旅舍联盟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为青年旅舍这种住宿形式确立了经营标准、理念与价值观。YHA China虽未采取最能保障统一性的直营模式,而是由不同的个体投资,但由于它是中国青年旅舍行业的先行者,通过它,国际青年旅舍的经营标准与价值观还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青年旅舍。谢先生作为“元老”,是YHA China的“验收师”,即负责检验申请加盟的旅舍是否符合青年旅舍标准。他介绍,现在新申请加盟的旅舍,需要提交详细的图纸等待验收,对于硬件设施等有一定要求,比如卫生条件如何,洗浴间要做到干湿分离等,不符合标准的不同意加盟。

正是因为硬件条件的标准化,无论旅行者身在何处,青年旅舍都是他们所信赖的住所,成为移动进程中的稳定点。有意思的是,许多旅行者提到自己曾尝试更廉价或更为新奇的住宿方式,但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最终认可青年旅舍是可靠的选择。例如:阿成(男,30岁)在火车站被号称15元/晚的社会旅馆吸引,入住后才发现是非法情色场所。张亮(男,26岁)曾尝试沙发客,却遇到了做传销的“沙主”,被强行洗脑。因此,廉价并不完全是青年旅舍受欢迎的原因,专业和标准化在青年旅舍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旅游者的跨境流动与青年旅舍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分人是在国外接触到青年旅舍后,回到国内也选择这种住宿形式,而另一部分人是在国内接触到青年旅舍后,出国旅行选择青年旅舍,甚至,青年旅舍的存在减轻了旅行者身处异乡,特别是异国的孤独感和恐慌感,被视为“路途中的家”。戴明(男,30岁)谈到,2013年的春节,他独自在尼泊尔旅行,在阖家团圆的特殊时刻突然感到孤独,“是青年旅舍拯救了我。后来我们在尼泊尔青年旅舍,都是中国人,包了一个厨房,就一起做饭、包饺子,一下子来了二三十个”。因此,标准化并未如Augé(1995)等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使移动节点成为人们只是聚集而不生活在一起的非地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标准化带来了安全感,使得青年旅舍成为旅游者移动生活中的稳定点,而旅游者在青年旅舍中的具体实践则将这个停泊点转换成为生产社会关系、创建身份认同(如戴明叙述中的“都是中国人”)的重要场所。

青年旅舍的标准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同时体现在价值层面。加盟YHA China的青年旅舍都会在入口、大堂等处摆放国际青年旅舍的宣传品,而即便小鹏为了创建自有品牌而拒绝加入YHA China,在丽江“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外墙上,还是醒目地张贴着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的宪章(见图1)。青年旅舍住客接触到“包容、学习与理解、可持续”等理念,也在“不提供一次性用品、自助铺床叠被”等规定中加深了对这些理念的认知,多次入住青年旅舍的住客更会主动表达对这种理念的认同。例如,嘉怡(女,32岁)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在意隐私,也希望在旅途中得到更好的休息,因此不再住多人间,但是出于认同青年旅舍的价值理念及轻松友好的氛围,她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青年旅舍。

图1 背包十年青年公园墙面张贴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宪章

与标准化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国青年旅舍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许经营模式下投资者自主权的大大增强。许多青年旅舍选择直接改建当地富有特色的旧居,如丽江的老谢车马店和沙溪的马圈46。青年旅舍在建筑风格与装饰上选择融入地方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旅客提供了安定感,正如Wilson等(2008)指出的那样,青年旅舍中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混合并置,缓解了文化冲击对旅行者的影响。事实上,融入地方,为地方社区做贡献也是青年旅舍价值观所提倡的,这是比建筑或装饰等“浅层地方化”更进一步的要求,例如,谢先生谈到许多青年旅舍会开展助学、助孤的公益活动,或者开办知识普及活动、艺术沙龙等。在马圈46工作的沈平(男,26岁)介绍,马圈46在附近的沙坪村小学建了一个公益图书馆,免费向当地儿童开放。为确保项目实施顺畅,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因此他的日常工作地点不仅包含了青年旅舍,还包含了学校、政府、村委会甚至学生家。虽然很辛苦繁杂,但是觉得很有意义。深度地方化使得青年旅舍成为地方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准化与地方化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旅舍成为旅游者移动路径中的稳定点。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旅舍在设施与价值观上的统一让旅行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熟悉的停泊点,而在地化则规避了标准化带来的同质性问题,使得不同地区的青年旅舍在建筑风貌、内部装饰等方面各具特色,为旅行者了解当地文化提供了窗口。部分青年旅舍突破物质层面的浅层地方化而深入到地方社区的社会生活中,可能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

3.3 青年旅舍网络与“可持续”移动方式的出现

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的特征之一就是让旅行者慢下来,而在旅行者不断移动的过程中,青年旅舍又被视为安全和稳定所在。若将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移动方式:旅途中依靠着在青年旅舍做短期工换取食宿或报酬,继而将旅行持续下去。而选择这种移动方式的旅行者大部分是学生或收入较低的年轻人。东东(男,24岁)是一名大四学生,“假期又想出去玩,又没钱,又不想跟家里要,怎么办,最后找青年旅舍做义工”。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旅行者所说的“义工”主要是指他们通过在青年旅舍工作换取食宿而非薪酬,并不是将志愿者活动与旅行结合起来的义工旅行(volunteer tourism)(Sin et al.,2015)。工作换食宿的方式不但极大地解决了年轻人的经济困境,符合青年旅舍联盟宪章所说的鼓励“条件有限的青年人”在旅行中关心自然与社会,而且因为打工需要在青年旅舍停留一段时间,也使他们在旅行中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当地社区,与缓慢的移动节奏相符合。东东白天在青年旅舍干活,晚上到大理古城里烤火、唱歌、聊天。“这种生活才是我每次出来玩要找的东西。”东东说。

边打工边旅行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青年旅舍,但是青年旅舍在空间中呈网络化的分布仍旧很大程度上为这群收入不稳定的旅行者提供了基本的支持。YHA China旗下有近200家旅舍,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网.旅舍一览表[EB/OL].[2019-05-01].http://www.yhachina.com/web-topic-view-id-333.,而数量更为庞大的非YHA加盟青年旅舍也多提供临时岗位,东东所在的青年旅舍就是自称“青年旅舍”的社会旅馆。更重要的是,依赖着青年旅舍网络而实现“可持续移动”的年轻人有可能将这种旅行方式转变为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区别于在城市中有份固定工作的主流生活方式。张亮与东东在同一家青年旅舍打工,他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但是“城市生活很冷漠,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最终选择辞职。张亮坦言:“其实本来就打算把钱用完了就回去。但是后来就发现可以一边玩一边挣钱。”在西方的语境中,这类人被称为“生活方式型旅行者”(Cohen,2011),而在中国,这类旅行者时常自称为“穷游者”(解佳 等,2019)。选择另类生活方式的旅行者固然受社会文化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或生活与精神危机的驱动,但如果没有青年旅舍这样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这类生活方式很难维持下去。因此,各地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实际上在空间中编织了一张社会网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旅舍的管理者往往需要处理“义工”流动性对运营稳定性带来的复杂影响。夏小姐表示,本来驼峰客栈一直坚持不用临时工,担心短时间培训不到位会影响服务质量。但是2013年—2014年劳动力短缺,他们又总是收到义工申请,就开始尝试在非一线岗位使用义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也遇到了表现极好的临时工。但另一方面,有些流动的义工对自己“工作人员”的身份界定不清,比较抗拒管理。木子曾在南京某青年旅舍作为正式员工工作过一年,她说并不是每个青年旅舍都能招募到义工,在没有义工的情况下,青年旅舍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少雇佣正式员工,于是仅有的两三个员工就会异常忙碌。由此,青年旅舍所构建的网络虽然为条件有限的年轻人进行“可持续移动”提供了基础,但短期工也对青年旅舍的日常运营提出了新挑战。对于边打工边旅行的旅行者而言,青年旅舍不仅是停泊点,更是旅行得以维持的关键节点,然而不断移动的个体如何建立对关键节点/地方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却是流动的现代性带来的普遍社会危机(韩升,2018)。就此方面而言,旅行者的确是现代人的总体隐喻。

4 结论与讨论

大众旅游又被称为“制度化的旅行”(institutionalized tourism)(Cohen,2011),这是因为旅游者的行为和体验被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机构结构化。而对于非制度化旅行,往往停留于“麦当劳化”的文化批判(O’Reilly,2006;严霞,2012),忽略了非制度化旅行中的支撑性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不是“麦当劳化”所能简单概括。而且,如果没有系统性支撑,非制度化旅行也无法成为与大众旅游相抗衡的旅行方式。在“移动/停泊辩证观”的启发下,本文将青年旅舍视为旅行者移动进程的停泊点,开启了对非制度化旅行支撑性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

第一,青年旅舍作为停泊点具有让旅行者停下来和慢下来的特质,极大地影响了旅行者的移动节奏与方向,这与自助旅行者弹性行程、深入当地等旅行特质有关。通过空间设计、制度安排等手段,青年旅舍的经营者创造轻松、随意的氛围,与旅行者较快的日常生活节奏构成了鲜明对比,促进旅游者进入旅游世界,实现阈限体验。

第二,中国的青年旅舍在硬件条件与价值观等方面深受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影响,因此标准化程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建筑风格、管理模式上深具地方特色。标准化与在地化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使旅行者将青年旅舍视为移动世界中的稳定点,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深入目的地提供了窗口。青年旅舍作为移动者的停泊点,并非不产生社会交往与无历史的非地方,而是积极参与移动者的身份构建与目的地社区再造。

第三,青年旅舍在空间中由点成面的网络化分布为“边打工边旅行”这种全新的移动方式提供了可能,使得部分条件有限的年轻人实现可持续且深入地方的旅行。旅行者作为“临时工”帮助青年旅舍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但也对青年旅舍的运营提出了新挑战。作为移动的个体难以建立对关键节点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较难调和“旅行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份冲突。

本文通过剖析青年旅舍的物质特点,并结合旅游者的移动体验,揭示了停泊点与移动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阐释了停泊点在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旅游世界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下,青年旅舍迅速发展而构成的网络催生了新的移动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反映了转型社会中的文化变迁。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至旅游流动中其他重要的停泊点,如车站、机场等,在辩证的视角下更为全面地探索旅游者的体验以及旅游流动的特点。

猜你喜欢

旅舍旅行者旅行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中国的青年旅舍如何在酒店行业中发展生存
旅行者之歌
小黑的旅行
浅析青年旅舍盈利模式
夏日旅行
国际青年旅舍在中国营销SWOT分析
时间的旅行者
欧洲青年旅舍发展给我国的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