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及思想建构

2019-11-19周全德

团结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周全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适时起步、有序开展、健康发展,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充分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标志的科学发展新理念,并且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这一根本点上,历届党中央和国务院是一以贯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强调: “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中共十二大报告重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也不应当忽视”。从1983至2012年,在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种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强化 “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融会贯通。

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调整及创新社会政策,以实现社会资源和机会在全体人民中公正合理的配置,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事关社会结构能否得到合理建构、社会利益关系能否得到适时调整、社会资源和机会能否得到公平合理配置、社会政策能否得到创新完善、社会秩序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等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大局。正是在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总体上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体制机制得以逐步建立,并且初步形成了分工合理、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及权利、机会、规则更加公平合理而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主导、覆盖城乡、便捷适用、增能长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

社会结构涉及阶层、人口、家庭、城乡、区域、就业、消费、收入分配、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是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近些年来我国中产阶层队伍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逐渐趋向公平合理,城乡、区域等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家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社会组织发育壮大。调整及创新社会政策,实乃消除社会隔阂、推动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就业、住房、文化、教育、人口、收入分配、医疗保健、养老保障、婚姻家庭、民族宗教、社区建设及社会公共环境改善等方面一系列社会政策的调整及创新,不仅依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方式,持续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总体社会保障程度和社会福利水平,而且遵照维护社会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思路,适时调适和完善社会关系,营造了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良好社会环境及心理氛围。

三是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制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协力善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系统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供坚实有力、经久不衰的制度保证。

早在1992年初春那次著名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就设想,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历经数届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国全面、深入、持续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及治理方式业已基本形成。其主要表现是:在建立综合的领导协调机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中,各级党委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分工合作、优化整合政府资源以高效投入公共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履行及其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 (居)民自治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及平台建构等基层社会治理活动中,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适时得到彰显;在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有序较快进展中,法治的保障作用明显得到体现。

四是在积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及努力化解各类社会问题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且在人口流动规模化、利益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复杂环境条件下,以法德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维稳与维权相结合等方式途径,致力于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同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既有生机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公正社会之历史重任的科学预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直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分外重视,尤其是在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规范管理、风险管理、智慧管理、应急处置密切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方面,付诸巨大努力。譬如,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着力于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及努力破解如何增强社会融入、扩大社会参与等难题;对于老弱病残贫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在思想上行动中特别重视建立完善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在社会矛盾的排查、预防、化解方面,在机制建设以及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不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社会、居民良性互动和合作效能;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以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情感结合的方式手段为人们减压释负,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竭尽其能;在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将大力增强社会风险意识、持续提升各种社会风险应对的能力水平作为重点常抓不懈,事半功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全国人民在社会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智慧,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且比较全面、系统、规范、科学的社会建设思想。这种思想建构集中体现在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经典文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当然,其中也凝聚着诸多思想理论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探索。

一是两大文明建设理论中均蕴涵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大文明建设的总任务。在物质文明建设中,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衣食住行等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无不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医疗保健、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发展程度,与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发展规模、服务质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管理方式等,则与社会建设密切联系。当然,在这一较长的时期内,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概念尚未形成,人们多半从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的视角而较少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视角,看待社会的矛盾、冲突、问题及其管理、调适和疏解,并且其关注点往往聚焦在变革生活方式、完善社会关系、端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

二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中蕴涵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元素。在改革开放发展时期,伴随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冲突及问题的浮出水面,以及社会发展指标进入国计民生的顶层设计层面,以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其中,无不蕴涵调整优化社会结构、公正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机会、调适完善社会关系、创新发展社会政策、更新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培育健全社会心态等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元素。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点是把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这与社会建设的思想指向即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完全吻合。当然,由于一些特定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作为独立形态且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社会建设思想尚未系统化、规范化和学理化。

三是社会建设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和全面发展。自中共十七大以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冲突及问题更加凸显,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社会风险及挑战日渐增多,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呼声日益强烈,与之相应地社会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且外延不断扩大,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开始等量齐观,以后又发展至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建设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思想体系的学理基础是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社会运行论主张以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看待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及问题,并主张通过社会整合、社会融合、社会参与、社会互动等方式手段,去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转型论揭示伴随社会结构转换、运行机制转轨、利益关系调整和思想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必然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均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途径进行社会调适。社会互构论则探讨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并且侧重于从双向性、多维度着手调适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建设思想体系的主体,由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所构成,其中不仅衣食住行、求学求职、婚姻家庭、人口生育、医疗保健、养老保障、食品安全、生活环境、心理健康、幸福指数等基本民生问题尽数在列,而且涉及阶层状况、收入分配、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社会安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区管理、城乡治理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这两大板块被摆到党和政府工作更为突出的位置,其思想建构相应地全面展开,诸如公平正义社会构建、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乡村善治、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性平和及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之类的理论话语,可谓俯拾即是。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建设的系列论述中,充满中国文化智慧及对社会建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炼;其思维触角遍及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各方面,其理论视角达致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统一,其思想观点与社会建设具体实践高度契合,从而致使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思想体系更加全面、系统、规范和科学。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