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发展
2019-11-19王红玲
中医药 (含民族医药)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独特的优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然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遇到 “上热下冷,管理不顺,中医西化,后继乏人”窘境,体现为:一、中医药科学性受到质疑, “文化自信”缺失。由于中医曾作为封建遗存受到批判,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医药正确认知,加之西医东进日盛,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导致医疗领域普遍重视西医轻视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二、中医药机构发展缓慢, “人才断层”突出。建国前,中医从业人员50余万,如今统计注册的执业中医师为38万,其中真正用中医思维看病并有较好疗效的不足3万。据中华医学会3年前统计全国中医馆约10万家,目前90%以上医馆经营困难,面临破产。三、中医药教育培养缺位, “传承危机”凸显。目前我国中医院校32所,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学西医,三分之一时间学外语,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医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导致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 “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四、中医药管理体制阻碍行业发展,“企业经营”惨淡。中药管理历来处于国家药监局的药品管理项下,中医机构备案审批管理在卫健委,而药材种植又在农业部,未设立专属独立的职能部门进行统筹监管。权限边界不清, “玻璃门” “弹簧门”随处可见。五、民间中医力量发展受限制, “民间中医”边缘化。大量民间中医靠师承,有技无证,游离在医疗体制之外,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往往地下行医,且因其价格低、效果好,有较大社会需求,出现了鱼龙混珠、市场混乱现象。为此,建议:
一、坚持中医药科学性,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建议设立国家中医文化节,纪念药王、医圣,普及宣传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向世界推广中医药文化,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将传统和现代中医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二、坚持中西医并重,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议成立国家独立的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医药的特点,制定不同于西医药体系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药品审批制度,以保护好中医传承,激发中医药作为独特卫生资源的潜力。发挥好中医药治法灵活、简便验廉的特色,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中医药服务。三、坚持传统中医师承制度,完善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建议按照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恢复建立中医培养师承制度,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相结合。将师承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培养体系,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健全重临床、重技能、重疗效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四、坚持中药国际化,加大中药材生化合成药研发力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材市场,防止假药材充斥市场,保证道地中药纯正性。同时为提高中药市场国际竞争力,借鉴日本韩国经验,要从国家战略上考量,加大对重大中药人工合成药研发力度,实现科技攻关,成果造福人类。五、注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抢救性挖掘保护散落民间、疗效显著的中医秘方绝技。放宽民间中医行医管理,迸发出民间中医活力。国家设立中医特殊贡献奖,定期评选中医特技青年传承人,纳入人才库。 (王红玲,民革湖北省农业厅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