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奋力培养科学素养

2019-11-18吴名苏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教材

吴名苏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一些基本认识与做法。

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课定格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何谓科学素养?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

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一个启蒙的市民,能够使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产生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积极塔索,善于合作,敢于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从小学生开始,常抓不懈,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就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精心备课,提前筹划

1.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每个学期之初教师必须聚焦课程标准,全面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熟悉,对教材的编排体系提前进行熟悉与梳理,把握重点与难点,合理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新课改中进行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允许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教材,可以说,再完美的教材,也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外,由于编写与出版的时间差,也可能会出现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明确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一种材料,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2.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提前做好各种实验准备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是积极做好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如何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实验效果,做好课前的实验准备是关键,

(二)培养浓厚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主动去捕捉和涉猎,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再怎么强迫,他也不愿意去完成,因此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科学的动力。如何培养和激发兴趣?

1.通过观察事物激发兴趣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质问老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小学科学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探究的兴趣与需要,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肯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學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如体验式活动、操作类活动、调查类活动、种养类活动、竞赛类活动及兴趣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善思考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创造技法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创造技法的基础,许多创造技法都是建立在创新思维之上,它的实质是怎样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突破思维惯性,改善思维方式,锻炼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想象力。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宗旨,领悟“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准确把握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积极探究培养小学生有效策略,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教材
教材精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科学拔牙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