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
2019-11-18邵春保
邵春保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具有深厚的科学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在历史中形成并由宪法一以贯之规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寓意和丰富内涵。一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体现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二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体现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的安排和运行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三是党的长期执政必须以全面领导为基础,党的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党的全面建设的基础作用、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决定作用,都在支撑着党的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
[关键词]党的领导;全面领导;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党的领导,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P49,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党的领导进行了全面又系统的阐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论述有许多新话,也有一些老话,反映了在党的领导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和实践创新。这些内容既相互包含形成系统,又相对独立赋有新意,反映了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在外延上的拓展和内涵上的深化,对于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实践,提升党的执政水平,领导伟大的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我们对党的领导作过许多总结和提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论断是在吸收以往各种论述基础上,结合崭新实践的一种创新概括。这个论断科学地定位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把最本质内容与一般本质区别开来,让人们能迅速抓住重点,理清关系,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一)《共产党宣言》是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的科学基础。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P16这个思想可追溯到《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通篇将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连在一起。阐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天然相伴,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使命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事业必然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灵魂,工人阶级正是为这个事业生存和发展的。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绝大多数人参加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境界。《共产党宣言》在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想时,在表明对各种政党的态度时,都郑重表达了共产党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必须科学和纯粹,各种虚假的主义和政党都不行,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政党的认识,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二)历史和现实都说明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概括的正确性。苏联东欧剧变说明,正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加之苏共后期已不能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党内出现“右”倾错误的时候,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汲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在探索和實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经验,并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一起概括为三大法宝。当然,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事业还不是社会主义,但是我们那时的理想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也认识到“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2]P64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3]P350。这期间我们受苏联模式影响,出现过一些曲折,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主动纠正了一些错误,发展了新的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反复强调党对伟大事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4]P242。“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4]P208“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5]P266“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4]P256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P13。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干的必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不可分离,紧密相连。两者紧密结合,党的自身和事业就发展进步;两者摩擦或分离,就很难建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或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内容上,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6]这些都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呼声。
(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凝聚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明确提出的原则,并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列为首条,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5]P358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7]。“首条”是社会主义,“根本性”内容是党的领导,两者组合是最佳标配。改革开放历程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就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四)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决定和制约着其他本质内容。在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中,我们党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在深化改革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性的内容还包括公有制、民主法治、精神文明、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等内容,这些都是决定社会根本性的东西,但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展开和体现,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随着认识的深化和理论上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有一条: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是这个最本质的内容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决定和影响着党的其他各项思想内容和基本方略。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要在党的领导下去推进和实现;比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也是党在领导事业中判断形势、驾驭全局、保持战略定力的应有之意;比如改革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都体现了党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依法治国、勠力强军的目标管理;比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博大胸怀和对人类的责任。党的领导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靠着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让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平等、更高的文明、更强的凝聚力。
二、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在诠释着我们党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地位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许多选择,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上政治舞台,是历史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时代潮头,是人民把中国共产党推上了政治高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共产党同国民党是不对等的,国民党拥有支配一切的政府、庞大的军队和各种资源,而共产党只有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了群众,正是实践中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才把群众吸引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一边。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的战争大都是人民战争,也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牺牲付出、严明的作风纪律,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到建立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可以说取得国家政权,也是由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些都坚守了执政党最重要的原则。党代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党拥有群众的前提,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是党成为最高政治力量的重要基础。
(二)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基于党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卓越成就,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宪法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四宪法”,明确“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8],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八二宪法”提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8],党的领导成为更加明确的宪法原则。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继承以往宪法对党的领导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8],从社会主义最本质的高度科学定位党的领导,有利于澄清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党的领导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揭示了党的领导和国家根本制度的内在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强化了党的领导的宪法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丰富内涵。一是原则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规矩。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自信”,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体现党在政治领导上的最高權威。“只有党中央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9]P21二是组织上,我国所有机构、组织、单位中,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可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种“最高领导力量”,不是包办、包揽、包干一切的力量,而是实施政治领导的力量。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加强党对人大、政协、政府、团体、军队的领导,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三是决策上,体现党的战略领导和政治领导,各级党委从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上考虑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党的重大决策和建议,通过各子系统、各个机构、组织、单位,按各自的性质、职责、程序、运行方式、规范用语,转化为各自的具体方针、政策、措施、办法、规定、要求等等。四是治理上,根据党的历史实践、理论逻辑和卓越贡献,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将我们党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心位置,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治理的政治主体和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五是法治上,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就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当然,党的领导也要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10]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法规,也要带头尊重和遵守宪法和法律,通过党领导下的法治,解决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腐败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六是监督上,“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1]P54。
三、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体现党的战略领导和政治领导,两句话有相互涵盖的内容,也有内在的区别。其实党的长期执政也是党全面领导和领导一切的纵深含义,都属于党的战略领导范畴。
(一)党的全面领导就是横向上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纵向上的中央领导、地方领导和基层领导,过程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政治领导是方向,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决策的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方面的领导,重要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效进行思想宣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党的思想变成一种文化,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坚持党的组织路线,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干部和党员的作用来影响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的组织原则和制度,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组织都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使党的领导呈立体状。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重要的原则和前提,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党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各级地方党委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加强和改进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提高各级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地方各级的实际贯彻中央精神,主动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工作,促进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批准的党组,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因而要突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党的领导贯彻在基层组织,激活基层的创新活力和政治热情,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是要在党的全面领导实践中,把党在各方面的领导变成现实的力量,体现党在各方面领导的真工夫、硬实力、好作风,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得到实在的领导效果,实现预期的领导目标。
党的全面领导不是包打天下,取代一切,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而是党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的宏观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主要是定方向、谋大局、抓原则、出政策、管干部,促改革、保落实,主要是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发挥各方面优势,推进伟大的事业。
(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反映党的全面领导,还需体现到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安排和运行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和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这就需要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各條战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P16。
一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中央是全党的决策核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为了有序而高效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党要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要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要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要有效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多党合作;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党领导的领域多、层面多、地域广、范围大,被领导的对象各有特点,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层面,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要反映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按规律办事风格,体现民主作风和法治理念,特别要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正确关系,使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因此,党的领导要使党内决策所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上升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意志,并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并得到真正的执行。比如,党的中央机关与国家机关联合发布政策,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执行;比如,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倡议,国家有关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依照法定程序加以通过;再比如,各级国家机关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颁布相关政策方案。这些转化和具体化,既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过程,又是联系本部门、本地区、本层级实际,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不管采取何种恰当方式,都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取得好的效果。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注重培养战略、创新、辩证、法治、底线等五种思维,[1]P55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把握工作主动权,善作善成。四是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要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各个地区、各个层级,不打折扣。针对区域观念、部门利益、狭隘导向,党的领导就要校正方向,强调大局;针对层级多、链条长的问题,就需强调层级特点,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出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防止上下一般粗、简单化领导、各行其是;针对执行中的僵化思想、肠梗阻和表面化现象,要保障党的领导主张层层落实,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敢于担当,推动改革,释放活力,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虎头蛇尾。五是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要通过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保障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设立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从制度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政令畅通和工作高效。理顺党的组织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保障党的领导全覆盖。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组织中设立的党委(党组),接受批准其成立的党委统一领导,定期汇报工作,有利于彰显党在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到各级各类组织中。统筹设置党政机构,破除部门化、局部化的障碍藩篱,促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政府执行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11]P79
(三)黨的长期执政也是党的全面领导的纵深延伸,党的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党的全面建设的基础作用、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决定作用,都在支撑着党的长期执政和领导。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1]P13这是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要求和目标。一是理想信念是党长期领导和执政的精神支柱和远大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和最终目标,这要许多代人经历很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理想信念的价值在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这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事业。共产党正是带领人民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领导者。当然实现它不是喊口号,需要我们把理想信念细化为社会主义奋斗的阶段目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们都有与理想目标相一致的短期纲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理想信念细化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再由此具体到每五年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政治任务。党的领导由抽象到具体,由理想信念变成了一个个伟大的实践,而且为人民服务不是只有在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做的,我们奋斗的过程都是在为人民服务,由此推进了伟大事业。二是党的建设是党的领导的基础和支撑。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需要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积累和强化执政资格,为执政实践提供资源。政治建设是政治领导的基础,思想建设是思想领导的基础,组织建设是组织领导的基础,作风建设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和形象,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利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化、法治化,反腐败有利于防止权力寻租和权力变质。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的全面建设,如果党的建设内容不完备,可能造成“供电不足”,出现党的领导覆盖不全的“盲区”和“死角”。只有党的全面建设和全面领导充分契合,科学对应,才能释放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领导一切的最大优势。如果出现缺位错位,势必造成实践中的漏洞和问题,影响党的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的全面建设,高度重视政治纪律、政治生态、政治生活等,改变了在政治上长期存在的“有领导无建设”的现象,紧紧抓住最关键的政治问题,为政治领导力提供充足的支撑保障。我们党的建设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P50。只有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不懈努力,不断地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站在时代潮头,党的建设才能服务于党的长期执政,我们党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导航到未来。三是党要长期执政必须始终获得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支持拥护。我们党长期执政所必需的资格和资源,一方面来自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靠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来自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把维护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不懈追求。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P49。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根本取决于党是否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根本性质,是否始终保持有别于其它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理论上优于其它政党,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代表并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纯洁性,就是党员和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行为等方面与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一致。只有不断同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党内腐败等形形色色的问题作斗争,才有资格和能力领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成为全体人民众望所归的执政中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P1。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宋月红.四项基本原则从提出到写入宪法[N].光明日报,2015-04-25.
[8]董和平.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一以贯之的精神[N].人民日报,2018-09-2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J].求是,2019(4).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Correctly Grasping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SHAO Chun-bao
(Chinese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3,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 and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PCs leadership has a profou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a sufficient realistic basis.The CPCs position as the supreme political leading force is formed in history and prescribed in the Constitution.These important discourses have disclosed the deep implications and enriched connotations of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First,the Partys political leadership,ideologic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show its forces in leading,guiding,organizing and appealing.Second,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all and every work must be embodied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arrangement and running of the organs,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state power,and the all-around coverag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must be ensured.Third,the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must be based upon it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and the piloting function of the Partys ideal and faith,the foundational function of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building,and the decisive function of the Partys nature and tenet are all supporting the Partys long-term governance and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Key words:the Partys leadership;comprehensive leadership;party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