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9-11-18杜润莲
杜润莲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纪,中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为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并且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有具体的途径和明确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关健词: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德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前至尧舜时代,就把品德列为第一,直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列为首位。现在,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社会位置。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的那样“道德普遍地被人类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本身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体育教学能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较好的场所和时机。
一、中学实施德育教育的社会背景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学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二)改革開放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渗入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人。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中学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二、体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方法
(一)崇拜效应法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祟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祟拜的对象。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情,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二)巧抓时机法
(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入学,思想认识还不成熟,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2)利用教材、项目的特殊性
体育课的教材、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循循诱导。孔子学生颜回在回亿他的老师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置不能”。根据特殊教材做具体诱导工作,不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导与管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三、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惧泰”。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点出了素质教育、体育和德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