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11-18张春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6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循证护理

张春阳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泌尿外科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10)d、(433±86)ml、(35±10)ml、2.94%, 均优于对照组的(83±20)d、(343±72)ml、(86±21)ml、26.4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能够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措施, 对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能尽早建立节律性地排尿规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循证护理;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留置导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6.085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 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排尿功能障碍, 患者需要长期放置导尿管, 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和结石、尿潴留、反射性尿失禁等膀胱失衡现象, 严重可导致死亡[1]。所以, 对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在循证护理干预下行膀胱功能训练能促进患者早日形成自律性膀胱, 减短留置尿管时间, 尽早拔出导尿管, 恢复膀胱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选取本院康复科68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康复科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45岁, 平均年龄(32.5±4.2)岁;病程1.0~10.0个月, 平均病程(3.4±2.2)个月;颈脊髓损伤所致四肢瘫6例, 胸脊髓损伤后截瘫10例, 腰脊髓损伤后截瘫11例, 骶脊髓损伤7例;合并有泌尿系统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43岁, 平均年龄(33.4±3.2)岁;病程1.5~9.0个月, 平均病程(3.3±1.9)个月;颈脊髓损伤所致四肢瘫6例, 胸脊髓损伤后截瘫11例, 腰脊髓损伤后截瘫10例, 骶脊髓损伤7例;合并有泌尿系统感染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损伤部位及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泌尿外科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明确问题 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组员各1名, 均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并接受过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 掌握循证的有效方法[3]。循证小组通过分析、明确患者康复过程中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 并将其特定化为:测定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留置导尿;间歇导尿(IC);膀胱功能训练。

1. 2. 2 系统检索文献寻找证据 根据所提出的临床护理问题检索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导尿), 通过查询CIAHL等数据库, 系统地寻找国内外相关文献, 根据英国评价临床论著的真实性和用途的方法[4]对所获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针对循证小组所提护理问题的各组证据。

1. 2. 3 评价文献汇总证据 对所有关于膀胱功能障碍研究的文献进行评审, 包括设计严谨性(取样方法, 干预原则, 统计方法), 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筛选出最适合临床的研究。

1. 2. 4 应用证据指导实践

1. 2. 4. 1 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测定 患者导尿后, 接通所有测定装置, 以每10~20分钟500 ml的速度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 观察仪器上的压力情况和尿管周围溢尿情况, 当压力达到40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夹闭输液管, 压力不在下降时停止注入氯化钠注射液, 尿道口有尿液溢出, 记录此时注入的氯化钠注射液量就是该患者的膀胱容量, 以X表示;患者自行排尿后立即导尿或B超检查测定膀胱内残余尿量, 并以Y表示。当X<300 ml, Y为0或<150 ml, 多为失禁型膀胱功能障碍, 其干预原则是促进膀胱贮尿;当X为300~400 ml, Y为300~400 ml, 多为潴留型膀胱功能障碍, 其干预原则是促进膀胱排空尿液。

1. 2. 4. 2 留置导尿 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增多。留置导尿适用于各种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休克期。留置期间应保持导尿管通畅, 防止导尿管扭曲折叠, 观察尿液引流情况, 及时放出集尿袋中尿液, 每日更换集尿袋, 每1~2周更换导尿管, 每周定时做尿培养1次, 及时发现感染。但目前对于持续引流和留置尿管时间仍有争议[5]。

1. 2. 4. 3 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使膀胱周期性扩张, 能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形成, 患者早期进行间歇导尿能明显减少残余尿量, 降低感染率。每次导尿前嘱患者自行排尿, 一旦开始自主排尿, 则需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300 ml时, 可每6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量<100 ml时, 可停止导尿。临床应用显示间歇导尿的泌尿系统感染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 且简单易行, 成本低, 清洗得当, 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

1. 2. 4. 4 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后应尽早进行膀胱功能练习。①Valsalva屏气法:适用于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活动不足的患者。患者取坐位, 屏住呼吸10~12 s, 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和骨盆底部, 屈曲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增加腹壓, 帮助排尿。②Crede手法: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 手法轻柔, 避免因耻骨上加压尿液反流引起肾盂积水。 ③盆底肌练习:适用于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患者。患者平时可以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 3~5次/d, 10 s/次, 重复10次。④尿意习惯训练:在每日固定时间段进行训练,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训练计划, 鼓励患者如厕排尿, 形成条件发射后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 减少尿失禁的发生。⑤物理因子治疗:适用于逼尿肌反射功能差的患者。本院选用超短波、电脑中频、直流电等电刺激直接刺激膀胱及骶神经运动支, 有利于尽快恢复排尿功能。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新型护理理念, 是整体护理的延伸和完善, 通过准确谨慎、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 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 考虑患者的价值、想法和实际情况, 制定完整的护理方案, 提高患者护理质量。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 延长机体康复时间, 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 加重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对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应用循证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促使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减少, 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使其达到或接近生理性的状态,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青连. 脊柱损伤后康复护理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9):721-723.

[2] 王碧清. 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尿路感染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35):120.

[3] 潘菊银. 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导尿管最佳更换时间的循证护理评价. 临床医药, 2011, 20(3):62.

[4] 梁万年.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1.

[5] 刘金兰, 陈淑琴, 范林艳, 等. 系统膀胱功能训练对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2)3-5.

[收稿日期:2019-01-25]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循证护理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