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高考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建模能力
2019-11-18马治广
马治广
摘 要:2019年全国Ⅰ卷理综物理试题计算量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其中要求建模意识及能力的试题灵活、复杂、难度大.物理建模对学生分析能力要求高,是物理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研究一切物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平时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建模能力; 理想模型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2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 分析研究需要模型的支撑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随着物理知识的沉淀、思维品质的逐步形成,学科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逐步体现出来了.近些年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和品质的考察,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33题.[物理—选修3-3]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评析 试题立足实际生活“空气”, “可视为”体现了研究问题可以近似简化为物理理想模型的“理想气体”.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观察分解,利用物理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一些不重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模型即理想物理模型.命题思想:(1)渗透了物理学科必备素质,在一定条件下,把复杂的实际研究对象简化和近似,抽象为最简单的足以表征主要特点性能的理想化模型来表示;(2)强化用模型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
根据模型情景分析知,要减小内部压强只能是增大体积,即W<0;绝热知Q=0,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知 ΔU<0,所以得出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低于外界温度;由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影响气体压强的两个因素:温度和密度.容器内温度低,但压强与外界相同,那一定是容器中空气的密度大于外界空气的密度.依据题意创建物理模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这是物理研究必备的素养品质.
2 函数图象需要物理模型映衬
建模实际上是把复杂繁琐的物理实际过程,通过建立模型展现、转化成容易观察、分析思考的简单物理情景,形成常见的、熟知的、有认知经验的物理模型,从而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物理问题的处理更加简捷、准确和到位.同时,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相互作用观、运动观和能量观,并且能应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试题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察要求”,落实高考物理大纲的考核要求,强化能力立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21题:在星球M上将一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物体P轻放在弹簧上端,P由静止向下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与弹簧的压缩量x间的关系如图2中实线所示.在另一星球N上用完全相同的弹簧,改用物体Q完成同样的过程,其a-x关系如图2中虚线所示,假设两星球均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星球M的半径是星球N的3倍,则
A.M与N的密度相等
B.Q的质量是P的3倍
C.Q下落过程中的最大动能是P的4倍
D.Q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是P的4倍
评析 “在星球M上”联系的模型“地球”,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把这一“地球”模型延伸到“星球M”和“星球N”, 将文字翻译成物理模型如图2,
据牛顿第二定律:mg-kx= ma 即得a=g-kmx , 联合图得kx0=mg, kx0=mpgp,g=3a,得:2kx0=mQgQ,gp=3a0,gQ=a0,得mpgpmQgQ=12,mQ=6mp,B選项错误.又因RM=3RN,得ρMRMρNRN=gPgQ=3,ρM=ρN,A选项正确.
最大动能时弹力等于重力,Ekmax=mgx-mg+02,得EKQmaxEKPmax=mQgQ2x0mpgpx0=14
,C选项正确.
由上图简谐运动对称性知Q、P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分别是4x0和2x0,D选项错误.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要用很精确的数学工具(函数、图象)来表述它的内容.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物理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的.2019年《考试大纲》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高考要求考生掌握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其中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十分明确:即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理综Ⅰ卷21题,含有2个物体、2个星球和一个弹簧,考察了9个知识点,对象多过程多知识点多,而物理图象a-x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规律,结合物理模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增强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对物理过程进行直观的定性分析.有关以图象与构建物理模型为背景的命题,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3 建模能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是研究物理问题必备的综合能力
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斜面实验. 小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如图4所示,小球可到达另一个斜面上比原来稍低一些的位置,伽利略再让斜面的倾角减小,小球的运动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斜面变为水平面且没有摩擦,小球为了上升到相同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重要结论.
在研究自由落体的时候,伽利略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如图5所示,通过测量运动时间和滚下的距离得出结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再让斜面的倾角增加,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后伽利略做出推论:斜面的倾角为90°时,小球的运动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建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需要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探索,它依赖于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许多物理学家在分析和研究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时,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通过简化、理想化和类比等方法创建模型,进行大量实验探讨、理论论证,形成了结论.
4 结束语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规律和定理都是
来源于将实际的研究对象或过程抽象简化为理想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得出所涉及的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加强对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实际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要注意增强学生建模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秋芳.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7,13(05):16-17.
[2]樊兰君.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21):102-103.
(收稿日期: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