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法律机制运作实践探讨
2019-11-18苏霞
摘要:民族地区属于“十三五”计划中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民族地区不仅是精准脱贫的重点区域也是难点区域,在促使民族地区整体脱贫得到实现的时候,精准扶贫始终是这一过程中最有效的模式,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工作具备针对性的特点,促使其相关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为了促使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效益性等特点更加突出需要促使精准扶贫有效纳入到有法可依的范围内,从而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推动精准扶贫高效有序地进行。在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地区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律机制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法律机制
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及法律机制运作情况,能够有效确保现行脱贫标准保持不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当前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体脱贫,有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甘肃省作为贫困人口的“重灾区”需要在五年的时间内对自身的脱贫任务完成,而如果能够打好扶贫攻坚战,始终需要法律机制的支撑,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实现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的转变,而这也成为甘肃省未来扶贫开发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为例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法律机制运作实践的具体情况[1]。
一、制约农民贫困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精准扶贫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农民贫困的问题有效解决,其中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恶劣
行路难和上学难及增收难等问题在贫困地区是比较常见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存在着一定难度,同时这些问题对地区发展具有突出的不利影响,在这些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由于不利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就会造成就地扶贫效果不明显。因此,实施易地搬迁始终是对以上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方案。甘肃省从2011年开始在特困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山区困难群众大规模搬迁处理,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群众所处自然环境恶劣的问题,得到走出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甘肃省临潭县组织相关人员对临潭县扶贫搬迁项目现场督察,并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
(二)风险抵御能力差
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户存在着由于疾病的发生和因灾致贫等问题严重而出现贫困农户对疾病和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差的现象,一些贫困地区的疾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几率比较高,而多数疾病缺少必要的医疗保障,当地的村民接受到的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医疗成本相对比较高,多数家庭都无法承受疾病治疗的经济压力,在自然灾害防御的时候,防御意识相对比较差,风险控制的时候,控制能力也较为薄弱,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通常也出现没有收入的现象,使得村民生活更加困难[2]。
(三)教育程度低,缺乏技术培训
扶贫工作在开展的时候重点是扶智扶志,使得困难群众从被动脱贫的方向逐渐向主动致富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效益的时候需要提升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多数贫困农户的知识水平相对比较低,无法较为全面的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实用技术,良种繁育和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的推广也需要得到主角爱你增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创业致富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要素流动渠道狭窄,途径单一
在促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推动人口和劳动力呈现出外向型流动的趋势,增强对外交流和人才互动属于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而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沟通交流的时候,其沟通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扩展,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能够推动贫困户与发達地区之间的联系增强。
(五)政府决策管理水平低
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政府对贫困人口引导的时候,其主要是体现在发展路径选择方面及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因此,政府需要增强自身的决策能力,提升政府精准扶贫实施额执行力,在对当地自然条件和村民情况等基础上精确设计瞄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对贫困户脱贫提供助推力。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法律机制作用
(一)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施
甘肃省临潭县卓洛乡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时候,其相关扶贫工作内容比较多样,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采用法治思维推进扶贫工作实施,行政责任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有效运行。法治思维的培养可以对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加以维护,不能触碰法律底线,法律规范才能够有效实现,扶贫工作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效实施。在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有效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根据按照法律规范的方式和要求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更好的落实,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促使扶贫工作的管理工作得以更好的实施,从而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确保合理的考察机制的建立
为了促使贫困户都能够获得帮助,需要考核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效果,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构建完善合理的考察机制,从而为考核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首先,根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及要求构建完善的验收标准,在考察工作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验收处理,根据各个地区的相关标准对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完善。其次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监督,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明确当前扶贫过程中所具有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纠正,从而对扶贫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为其他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3]。根据不同性质扶贫工作制定不同的标准,该评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民间的力量加以集合,得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数据。甘肃省临潭县组织相关人员对临潭县扶贫工作开展的时候,采取“一户一策”的政策,使得各个贫困户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帮助,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保证完善的反腐机制的建立
为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有效开展,就需要坚持以反腐机制作为重要出发点,在这一基础上构建相关的预防防腐和惩治防腐的相关机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政府官员如果出现违规使用精准扶贫资金的情况,就会较大程度上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利影响,也容易玷污执政党的形象,这就需要有效构建相关的反复机制,在这一基础上促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的基础上,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反腐机制,推动扶贫对象的需求得到更快的反馈和满足,同时对贫困对象实施信息跟踪处理,有效提高判断贫困人口的精确程度,推动监督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更好,在法律手段采取的基础上遏制贪腐行为,同时对已经触犯的相关人员也需要做到严加惩治。
(四)规范主体行为
由于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涉及到的范圍较为广泛,民族地区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本身具有政治性及战略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扶贫主体的行为和地位加以更好的规范化处理[4]。首先是对其责任有效规定和更好的落实,明确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在这一基础上构建相关工作机制,在具体扶贫工作开展的时候得到整合力量。其次是根据依靠法律的相关内容对精准扶贫工作部门的社会地位更加稳定,从而使得精准扶贫工作部门也具有重要的使命[5]。
(五)维护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
贫困群众的权益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也需要法律能够为群众提供维护权益的保障,贫困群众可以在维权的时候走法律程序,首先需要培养贫困群众的学法积极性,推动贫困群众在维权的时候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对问题解决,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比较稳固的民众基础,从而使得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更加良好法治环境,使得精准扶贫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三、结语
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有效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撑,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法律的轨道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以法律作为手段促使扶贫工作的精确度能够具有更好的保障,使得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工作落实的途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芸,梅春燕.职业教育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1):38-39.
[2]张善鑫.教育精准扶贫视野中的民族教育依法治理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2):88-93.
[3]苏霞,董国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法律机制作用论析[J].法制与社会,2018,(33):176-177.
[4]朱玉福,伍淑花.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及其经验——基于西藏边境地区南伊珞巴民族乡的调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5):89-94.
[5]李智.“靶向”施策 “精准”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J].民族大家庭,2018,(04):30-32.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法律保障——以甘肃省临潭县卓洛回族乡为例》,项目编号:2017A-136;作者简介:苏霞,硕士,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