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抒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

2019-11-18郭蜜蜜

新闻前哨 2019年12期
关键词:铁厂四力攻坚

◎刘 蕾 郭蜜蜜

“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抓活鱼。 ”今年以来,湖北广播电视台自觉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积极践行“四力”,持续深化“走转改”,采编播记者团队深入一线下沉,足迹遍布全省每一个市州,以脚力丈量大地,以眼力明辨是非,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书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

一、要有一副“好脚板”

从来没想过, 在家里用上自来水会是一个人最大的心愿。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村民的心愿,就是这样简单到让人不可思议,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践行“四力”第一站就从这里出发。

铁厂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坐落在鄂渝交界处,平均海拔1200 米,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这里创造了奇险的自然风光,也让这里遭遇了历史性难题:地表严重缺水,用水极度困难。铁厂村曾经有160 多户村民,现在只剩89 户。由于饮水困难,迫于无奈的村民只得背上行囊离开故土。铁厂村人与“用水之难”所作的艰苦斗争历经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打杵子、脚背篓、背水桶”时到“小水窖时代”再到”安全饮水新时代”,如今,流淌进村的一股股清泉,滋润了铁厂人的生活、兴旺了铁厂村的产业、唤醒了贫困山区的崭新生活。

在路上练,到基层去感受,到现场去感动,把基层作课堂,拜群众为老师。 践行“四力”,就是要走进新闻现场,深入基层一线,走到最边远最困难的地方去。 在秭归茅坪镇建东村的创意果园里, 我们邂逅了1988 年出生的农业接班人望浩然,了解了他的创业经历和经营思路。 与父辈不同的是,在创业之路上,他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忘抬头看路:与市场接轨、与消费者互动,主动践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他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尽到了一己之力。而正是这样的一股股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农业新的希望。 于是,有了展现新农人崭新风貌的作品《“农二代”和他的新农业时代》。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更需要见证时代主旋律、抒写新时代主流价值观、鼓舞人心,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我们要始终牢记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笔去描绘,让新闻报道真正扎根现实、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用汗水在泥土中浇灌出最娇艳的花。

二、要有一双“敏锐眼”

这个最为闭塞最为贫穷的茅田村, 是如何引得一管清泉进农家。在采访中,记者敏锐觉察到,这是讲好“湖北扶贫攻坚”的最好故事之一。

在一个星期的采访中,记者走村入户,翻山越岭,深入村民家中实地采访,挖掘“找水记”背后的故事。记者走进茅田乡铁村民游泽玉的家里, 院子的角落里的水桶和背篓已经蒙上了层层灰尘, 记者就从这一个细节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游泽玉兴致勃勃地在一旁介绍到,这种水桶和“背筒”不背庄稼不背孩子,而是专门用来背水的。这样一背就是几十年,一天背两次,来回几十里,这种只会在年代剧里才有的情节是这里最真实的日常。绵延不绝的山路,日复一日的负重行走, 游泽玉的吃水故事也正是铁厂村人过去几十年的缩影,。 在缺水的日子里,寻找水源成为了全村人的首要大事,一个姓游的师傅当年在绝壁上找到了水源,成为了村民们眼里的“英雄”。在村委会门口的国旗下,他风淡风轻地说“我们村现在有水了,种了水果,我相信肯定会越来越好,以后不比城里差”,仿佛忘记了找水征途中差点掉到悬崖的危险经历。 “找水记”蕴含的新闻线索,需要记者主动挖掘。当地的干部群众没有想过从新闻角度去宣传记录, 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省扶贫攻坚战场上的主旋律。

2019 年小年这天,在秭归“橙姑娘”龚雪的种植基地、在飘着橙香的峡江边上, 我们看到她热情地开抖音直播和粉丝互动, 看到一群和她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们在橙子山上又唱又跳, 看到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农人在她的影响下做网销、玩网络,刹那间一股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也是这股青春气息使这片橙园和这座大山变得年轻、变得“逆生长”。 于是,有了表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程中新农人的农业经营思路的作品《丰年橙事》。

三、要有一个“智慧脑”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找水记”这样一个小故事如何与扶贫攻坚这个大主题有机结合, 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舆论导向,宣传主流价值观。

从“打杵子、脚背篓、背水桶”时代到“小水窖时代”再到”安全饮水新时代”,村民们探索出的小水窖的治改水模式、建始县水利局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的帮扶,一系列举措更加坚定了村民们上山寻找水源的脚步。

村支书徐方清率领的5 位爬山经验丰富的村民自发组成了“找水敢死队”,成为全村的英雄。 2017 年,这支“敢死队”带着镰刀、绳索,从山峰顶端一路向下,遇悬崖峭壁便砍杂树搭梯,硬是往下“砍”出一条直达水源上方的一条长达2.5 公里的寻水之路,最终,在绝壁的半山腰上找到了一大股清泉。村民们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座山,叫“顺风岩”。在历时9 个月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2 月, 铁厂村祖祖辈辈自由用水、用干净水的心愿总算实现!铁厂村也进入安全饮水新时代,实现“一管清水到农家”。 随着汩汩清泉流淌而来的,还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勃勃生机,就在今年夏季,水秀山明的铁厂村迎来了首拨避暑的城里客人, 一场乡村旅游新发展正在酝酿。

高站位、小切口,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找水记”讲述三代村民接力、持续寻找水源的故事,反映小村庄焕然一新的变化,小窗口照射出整个脱贫的时代画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故事里,一个个鲜活而又立体的“人”应是永远不变的焦点。恩施州龙凤镇,一个被李克强总理牵挂的地方,正在实践着由“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的历史转型。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龙凤镇的人们在忙些什么? 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期许? 为此我们选取龙凤镇曾经的一个贫困村青堡村为代表,将目光聚焦那里的村民,将话筒对准那里的乡亲,借3 个有代表性的青堡村村民的口,道出了我省鄂西大山深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青堡思路”。 于是,有了反映龙凤镇由“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转型故事的作品《“他”说青堡好风光》。

四、要有一个“好笔头”

四力环环相扣,彼此成就。 如果说深入基层,行走千万里,是记者脚力的彰显,那么深挖采访、取题立意和写作剪辑就是笔力的体现,脚力是开端,脑力和眼力是保障,而笔力是否强劲直接影响呈现在受众面前作品的成色。

“找水记”的撰写过程就是笔力磨砺的过程。守正创新,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里, 用老百姓地语言写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的语言引发情感共鸣。从采访音频素材剪辑到成稿及正式播发报道,前后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从最初的标题“脱贫攻坚看农饮、温泉哪得清如许”到“找水记”,期间陆续对稿件标题、结构、细节、布局进行了认真打磨,标题也做了3 次修改。

稿件好不好,受众说了算。 稿件播发后,当天节目收听率达到同类新闻时段最高峰值,长江云客户端“新闻头条”进行推送,湖北垄上传媒集团官方微博,新浪网、湖北省水利厅管网纷纷进行转载,点击率达上万次。听众纷纷在微信客户端留言:“一管清水向东流,润湿了村民的心,更带来了美好生活”;“生活在城市的我,决定珍惜每一滴水,也希望铁厂村越来越好;能自由用水的感觉真好”。

记录荆楚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新成果、发现湖北田间精准扶贫的好故事,我们一直在下乡的路上、乐此不疲、干劲十足的一次次出发、一次次记录、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思考,充分调动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书写和传播一个个鲜活生动且引人深思的湖北三农故事。

猜你喜欢

铁厂四力攻坚
钢铁厂掠影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增强“四力”靠什么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打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