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地方分社(记者站)的优势与突围

2019-11-18张真真

新闻前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记者站分社新闻报道

◎张真真 李 丹

1965 年,我国最早的记者站诞生。 是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全国首批17 家记者站成立。 半个多世纪以来,记者站(后不少发展为分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开花, 为宣传上级政策和展示地方风采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各传统新闻单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分社(记者站)的发展不断遇到挑战。 如何理性认清新形势下分社(记者站)所遇到的困难与机遇,在新闻报道上融合拓展,使分社(记者站)焕发新的春天,是媒体从业人员和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分社(记者站)在新闻传播诸要素上均迎来新挑战

理论界一般认为,新闻传播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五大要素构成。而在全媒体时代,这五大要素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1.从传播主体上来说,各地都建立了多样化网络发布平台,新闻资源进入共享时代,分社(记者站)想采写独家报道很难。

过去,分社(记者站)立足当地,新闻线索广泛,新闻资源丰富,不论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还是突发事件,分社(记者站)都会派记者第一时间去调查采访,发出报道,由此采写出大量有分量的独家报道。

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各地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微博、网站等多样化网络发布平台, 越来越多的发布会开始采用网上直播等方式,新闻资源进入共享时代,很难被某一家媒体独享。同时,不少分社(记者站)的记者每天习惯性地“刷”当地网络发布平台, 根据平台信息采写新闻, 简单地充当“二传手”,逐渐失去了深入生活发现新闻的动力,也就很难采写出有影响力的独家报道。

2.就传播受众来说,可轻松获取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资讯,地方一般性新闻很难引起注意。

过去,受众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资讯。 大量地方新闻,由于具备地域贴近性,受到受众大量关注与讨论,也催生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新闻报道。

全媒体时代,打开手机等任何一块屏幕,国际、国内热点新闻推送而来。与这些热点新闻事件相比,地方新闻在重要性与显著性上很难有优势, 受众关注的目光自然会放在国际、国内大事上,地方新闻受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也让不少媒体渐渐失去了“生产”地方新闻的动力。

3.传播媒介技术手段来说,从原来的单一形态媒体记者到全媒体手段“全能型记者”,熟练运用压力空前。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的记者各司其职,熟知自己所在媒体形态的流程和操作方式, 就能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新的媒体形态在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应用, 意味着记者不仅要熟知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还要适应、掌握、运用这些新型传播媒介。 一个记者除了传统采访、写作外,还需要熟练掌握拍照、摄像、剪辑、制作等工作,并不断更新可能出现的新媒体形态,成为所谓“全能型记者”,对记者的知识要求达到空前高度。

4.从传播内容来说,新闻热点切换太快,记者采写深度报道陷入尴尬。

以往,地方出现重要新闻事件后,分社(记者站)除第一时间发回新闻报道外,还能扎在当地,挖掘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受众深度阅读需求。

而全媒体时代,地方新闻事件成为热点后,深度报道记者还在进一步采访之时, 新媒体上往往多个角度的分析都有了,甚至已经成了阅读量10 万+的热点文章。 或者,待到耗费时日将深度报道采写刊发出来, 新闻热点可能已经切换,受众已经“追捧”下一个新闻事件了,深度报道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5.就传播效果而言,网络传播的再次放大,新闻当事者接受采访趋于谨慎。

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让传播效果摆脱了时空限制。新闻当事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 在很多年后另一个场合,可能会被网友翻出来,重新加以分析议论,甚至有时会被曲解。 这就让受访者存在怕说错话的担心,顾虑增加,提高了接受采访的难度。

二、认清全媒体时代分社(记者站)的独特优势

新媒体有着众多优点, 但它也有致命缺点——不专业性和把关的不严格甚至“零把关”。 而传统媒体是由专业记者采访写作和专业编辑修改编排, 受众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报道权威、可信度高。 为此,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分社(记者站)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分社(记者站)大多在驻地,记者站负责人及驻站记者对当地情况可谓“烂熟于心”。作为分社(记者站)驻站记者,不仅熟悉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 还了解当地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以及发展优势、劣势;不仅掌握政治、经济状况,还了解当地自然、历史、人文、风俗、社会等方方面面;不仅熟悉驻站本级党委政府领导,还熟知下一级直至乡镇、村级负责人。

对情况了如指掌,正是分社(记者站)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也是分社(记者站)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

1.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分社(记者站)记者可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抢“第一落点”。

小、快、灵,是分社(记者站)的组织机构特点,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能很好地快速反应。 分社(记者站)可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快速反应、及时整合在当地相关资源,准确找到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核心当事人, 迅速采写报道, 抢抓“第一落点”,第一时间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抢占主阵地,不断提升报道影响力与媒体话语权。

2.第一时间回应网络舆情,求证新闻事件真相,及时抓住“第二落点”。

网络舆情,多是由普通百姓提供,由于其不专业性,很多受众关注的热点、要点可能在舆情中语焉不详。当地分社(记者站)可就重要舆情,第一时间深入到现场,进行专业采访,求证新闻事件真相,回应受众关切,抓住“第二落点”及时发声,引导舆论。

3.客观、沉稳进行深度报道。

分社(记者站)记者长期在驻地,对于当地很多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等背景关系比较了解。 待事件处于某个重要节点,分社(记者站)能非常客观地进行深度报道,既不失偏颇又有历史纵深的观察,提升媒体影响力。

4.站位高,冷静推进舆论监督报道。

即使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同样重要。分社(记者站)派到驻地,往往站位高,把控全局情况,又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对细节的了解,能冷静推进舆论监督报道,把握新闻报道主动权,扩大舆论影响力,也能促进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合理、合法地正确决策。

三、全媒体时代,分社(记者站)的创新与转型之路

全媒体热潮,奔涌向前。在此媒体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媒体要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本部的关系,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地方的关系,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新媒体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可持续创新与成功转型。

1.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本部的关系,媒体总部要对分社(记者站)有总体的规划设计,将分社(记者站)通盘考虑到媒体的日常报道中, 并设置明确的战略构想及功能定位。

分社(记者站)的首要任务,是立足地方的新闻宣传报道,这是分社(记者站)的立身之本,必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因此,各新闻媒体本部在制定本媒体战略发展规划、年度新闻宣传报道计划等宏观计划时,应将分社(记者站)通盘考虑进去,并明确分社(记者站)的功能定位,使之能够融入到新闻媒体常态报道工作之中,使分社(记者站)能积极发稿,不断提升新闻媒体及其分社(记者站)在地方上的舆论影响力。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做客中央台》节目为例,其创办于2002 年,节目的访谈对象主要为省部级官员,是中央电台本部与全国40 个驻地方记者站合作最为密切、影响力最大、舆论效果最为明显的成功案例。 因而,中央电台驻各地记者站,每逢重大会议、活动节点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参与到《做客中央台》节目中,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以此塑造地方形象,并扩大记者站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2.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地方的关系,从原来对地方单纯的“一事一议”式的新闻报道,转向对地方某个区域、版块的专题研究和城市品牌策划宣传。

全媒体时代,“一事一议”的短平快新闻报道,多让位于新媒体。 而对当地精细和深入的专题报道,成为分社(记者站)记者站的“独门武器”。其中,为地方重点项目整合策划,按新闻规律报道呈现,可实现当地与媒体的双赢。

比如,硚口区滨水27 平方公里的汉江湾,曾是武汉市最悠久、最密集的机械和化工企业集聚区,经历改造后,这里向生态宜居之城、商贸服务之城、产业集聚之城发展。《长江日报》依托记者站等力量,对该项目宣传策划,通过多角度新闻报道,使江汉湾区域深入人心,形成品牌效应,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3.重新理顺分社(记者站)与新媒体的关系,整合当地网络新闻资源平台,将分社(记者站)打造成一个多媒体平台。

全媒体时代,不少分社(记者站)都着手建立自己官网的分支机构。 实践证明,驻地方分社(记者站)的网络平台,不仅改善了地方在传统媒体发稿受限的状况, 也打开了一扇“网络宣传”的窗口。

驻地方分社(记者站)的网络平台,将地方新闻、驻地媒体自采新闻相互融合,通过在当地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定向传播,成为主要面向当地、有影响力的多媒体平台,构建网络话语权,培育新的全媒体受众,并锻造一支集多种报道形式于一身的新闻报道队伍,融合发展中转型突围。

猜你喜欢

记者站分社新闻报道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