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 加速体育产业新旧动力平稳转换
2019-11-18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何劲鹏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 何劲鹏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 赵家庆
编辑 / 刘露露 rmzklll@163.com
自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的强有力措施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供给总量和质量取得显著成效,但面临着“新动能规模相对过小”与“新旧动能转换相对过慢”并存的困境,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仍未摆脱基本的供需矛盾。在当前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动力所需,牵住深化供给侧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体育产业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对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与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现实所需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的颁布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发展体育产业指明了方向。自2016年,我国在体育领域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体育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改善了我国体育市场的供求关系。据统计,2014—2017年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从13574.71亿元增加到21987.63亿元,增加值从4040.98亿元上升到7811.41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的增速。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安踏和李宁分别从2014年的128和187名上升到69和167位。另外,随着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场次也从2014年的251场增加到2017年的1450场。这表明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依然以低质量产品供给为主,高质量产品供给显得十分迫切。以中国“骑行”市场为例,自行车运动的盛行,推动了骑行装备市场的消费升级,以至于世界顶级品牌“土拨鼠”刚进入中国市场,就出现“抢购”的现象,迅速占据了中国骑行的高端市场。为了能抢占体育高端市场,我国龙头体育企业安踏采取了与世界高端品牌“DESCENTE”“FILA”等联手的多品牌销售策略,以此来增加高质量产品的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供给侧改革不动摇,巩固取得的成果,实现从传统的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需
第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需求。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作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能够解决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通过创新能够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加速传统体育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等融合,支撑原有体育制造业顺利转型,并借助新技术实现“服务型制造”向“智能型制造”升级;一方面,通过创新能够提升体育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不断突破,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力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拥有的人口红利边际效益渐显式微,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不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只有依托人力资本才能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升是保证高技术体育产业生产的基础,高技术含量的体育产业必须与高技能的人才相匹配,才能发挥企业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加快体育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速度,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第三,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本需求。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供给侧的角度看,创新资本服务模式能引导资金向高技术体育产业流动,加快体育产业与新技术融合;从需求侧的角度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能拓宽投资的渠道和优化投资的结构,提升体育产业投资的促进效应。
第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我国体育产业属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优化结构进程缓慢,容易产生转型阵痛期。应根据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结构性困境确定新的制度,一是可以增加体育产业资源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减少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二是可以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体育产业知识产权具有创新难、易模仿的特点,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旧动力平稳转换的路径
第一,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以外延扩张为方向的发展方式使粗放式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举步维艰。所以,在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积极构建创新驱动的绿色体育产业体系。首先,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绿色专利技术分类索引列表,研制体育产业绿色技术标准,把绿色作为体育企业申请专利的参考标准,并开通绿色技术专利快速申请通道,加速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其次,明确环境污染代价和污染物排放交易标准,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进行内化,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绿色标准;最后,通过完善结构性税收和金融政策,鼓励和激发体育企业参与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体育创新人才的供给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动力。充足的人才资源供给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旧动力平稳转换的保障。按照国务院“46号文”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的目标,还有3万亿的产值需要增加,按照当前400万体育就业人口基数计算,未来还需要约400万体育人才的增长空间。对此,建议立足供给侧,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补足未来体育产业人才供给的短板,保障新旧动力的平稳转换。首先,推动我国体育院校及相关院校加强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力度,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联合体育企业完善体育经济、体育工程、体育管理、体育文化、体育服务等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与体育相关的发明专利中,个人发明占40.3%,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条件的体育院校的体育发明专利仅占0.3%。所以,尽快完善体育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制定体育企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为体育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体育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工匠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家在新旧动力转换中的作用价值。所以,建议政府要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原则,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营商环境,厚植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精神。
第三,促进体育的投资效应,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供给小于需求,依靠投资扩大体育产业生产规模来增加资本的产出价值,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盲目的投资容易出现“跑马圈地”现象的发生。因此,建议改变传统投资模式,推动市场主体的理性投资,培育新的投资动力显得既紧迫又必要。首先,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应,尽快制定我国体育产业投资行业目录,引导体育产业理性投资;其次,通过完善财政政策鼓励市场资本向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等服务业流动,通过完善税收政策激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最后,尽快督促地方政府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对优质的体育产业项目进行资本支持。
第四,把握新趋势,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动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体育产业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重构。面对当前体育产业面临的新机遇,要做好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动力。首先,尽快完善体育产业与新型产业融合的规划布局,促进体育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的融合,制定符合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的体育制造业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扩张的行动计划;其次,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确保政策的精细化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