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忘象牙塔下的“最后一课”

2019-11-18付冰冰

人民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最后一课吉诃德扣子

本刊记者 付冰冰

每年的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不但是高校新生入学季,同时也是毕业生的入职季。从正式入职的那一刻起,初入职场的新人将带着求学十几年积累的理论本领直面社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接。对所有人来说,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职场的路上布满了千沟万壑,是一个注定在艰难蜕变中发展的历程。

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挫折、诱惑、打击、抉择等“命运的考验”往往在不经意间“站到职场新人面前”,在磨合、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能“凤凰涅槃”继续前行,有些人则一蹶不振“向命运低头”。

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否还记得自己求学时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人生道路是走向通途还是通往天堑。对于那些处于“入职阵痛期”的职场新人来说,毕业典礼上授业恩师们语重心长的“最后一课”里,往往藏着“治愈迷茫、识别迷途”的良药,需用心细细品味,疗愈“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的罅隙,方能“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姚洋:去做一个唐·吉诃德吧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院长看来,他的学生群体里并不缺少同时兼备理性和理想的毕业生,之所以会心生“去做堂·吉诃德”这番感慨,是因为担心这类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被社会浑浊的一面所浸淫,变得犹豫,变得不那么“鲁莽”。

“文明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驯服人的动物本性。北大给了同学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而社会却时刻要把你们纳入轨道,变成社会这部精巧机器的零配件。我不怀疑同学们会心生抵触,但我担心同学们会放弃,会像柳永吟诵的那样,给自己找一个败退的借口:‘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

基于上述观察与考量,姚洋在2019年7月国发院毕业典礼上分享了图书《六人》中提到的六种文学人物的人生态度,希望毕业生能从中找到战胜生活的琐碎和不断袭来的挫败感的武器。书中所提六个人的追求,代表了人生的六个面向。理性和享乐,犹豫和果敢,悲天悯人和自我陶醉。当人类不得不面对万物生灭与永恒之间的痛苦,就会彷徨,就会在大我与小我之间挣扎。

“我要探究窥伺事物的核心,我想得到关于整个存在的知识。我因此牺牲了我灵魂的幸福,甘愿为一个时间极短的理解永受天罚。”这句话出自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他曾尝试各种人生路径,最终回归理性,把探究终极真理作为人生的目标。然而,人生不只是对真理的追求;亲情、友情、爱情,青山好水,人间词话,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欣赏。

歌德的反面则是唐·璜,唐·璜把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做到了极致。对他而言,“一切真理只不过是官能的陶醉,而一切陶醉也只是一个梦。”可是,梦总有醒的时候。及老已至,唐·璜在镜子里发现自己两鬓飘白,不禁对自己虚浮的一生产生怀疑。人间的享受,最好是当作奋斗的副产品,而不是追求的目标;所谓“佛性”、所谓“仙风道骨”,要么是附庸风雅之举,要么是自甘平庸的借口。

在追求真理和享受人生之间,我们经常会有彷徨的时刻。哈姆雷特是介于歌德与唐·璜之间的彷徨一代。正如当今年轻一代,生活无忧,选择更多,却更容易犯选择艰难症,就像哈姆雷特一样。To be,or not to be,是一个大问题。哈姆雷特的选择是走向虚无。当你对人生产生些许的怀疑的时候,你的脚就已经踏上了滑向虚无的斜坡。

而治愈哈姆雷特似的彷徨症的最佳选择,正是做书中提到的第四个人:唐·吉诃德。这个中世纪的骑士鲁莽、笨拙,做事往往事与愿违,但是,他会用行动冲毁任何对人生的怀疑。“我们常常纠结于宏大叙事和小我之间,就像书中的第五个人物梅达尔都斯和第六个人物阿夫特尔丁根之间的对立那样:梅达尔都斯对人类深怀慈悲之心,而阿夫特尔丁根总是在万物之中只看见自我。”

“当今的中国,充斥着无脑的快乐和人云亦云的所谓‘醒世危言’,独独缺少的,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士。”姚洋表示,如果同学们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就做个唐·吉诃德吧!没错!唐·吉诃德显得鲁莽、笨拙,总是被人嘲笑。但是,他乐观,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他坚韧,像勇士一样勇往直前;他敢于和大风车交锋,哪怕下场是头破血流!”

叶敬忠: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今年6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提示他的授业弟子们,“在未来的工作何生活中,要关注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中的弱者。”

叶敬忠援引了罗伯特·钱伯斯1983年出版的著作《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文中的内容,钱伯斯提醒那些住在城市且带有城市偏向的发展官员、发展学者、甚至学习发展的学生,若要想做好发展工作,使得发展行动能够真正惠及普通人,那么就“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叶敬忠说,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弱者或穷人的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够理解弱者或穷人的生计压力和生活需求。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想成为一名强者,没有人想成为弱者;因为人们会认为强者是胜利的象征,而弱者则是失败的代表。

因此,“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践行起来,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拥有权力、资源或身份优势的强者,保持一种弱者心态,更为困难。

叶敬忠指出,在生活中,持有强者心态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强者心态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常常是目中无他人,唯我优先,容不得他人的意见,容不得他人超过自己,最为恶劣的表现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

例如餐厅顾客辱骂殴打服务人员;小区业主辱骂殴打保安;男性辱骂殴打女性;有权者辱骂殴打普通人;有钱人辱骂殴打穷人。“这样的强者心态,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叶无助于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叶敬忠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再次提出了希望:“保持纯真、保持真实,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思考社会、追求意义,能够时刻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卢梭曾说,‘看到你们这种端庄朴素的装束,谁还不鄙视虚浮的奢华?’我想对我们的毕业生说,看到你们的朴实纯真,谁还不鄙视浮躁圆滑;看到你们的高洁志趣,谁还不鄙视精致利己;看到你们对弱者的尊重,谁还不鄙视强者的骄横?”

正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寄语一样,“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去想,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值青春的我们,应该拼搏努力,时刻警醒自己,牢记象牙塔下的初心,扣好生的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最后一课吉诃德扣子
一粒扣子
团团的扣子掉了
再教《最后一课》
扑朔迷离的《最后一课》
给我一个扣子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论《堂·吉诃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