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忽闻京韵声
2019-11-18张华玲
文>>>张华玲
清晨,我在外秦淮河的步行桥上健身行走。河岸柳枝曼舞,河中清水泛波,我熟视无睹;人们晨练所携带的音响设备发出不同声响,我也都充耳不闻。忽然,远处响起京戏女声,令我的精神为之一振!那京声虽外形于声,却更像内心幽怨的独白,一字一板、抑扬顿挫,欲放却收、张弛有度,仿佛受了秦淮河水的浸润、得了秦淮河的神韵。我的心有被拨动的感觉,甚至有轻甩水袖、慢移莲步、随声附唱的冲动……
我幼年时曾受到京戏的熏染。我的父亲特别喜爱京剧,可算一介票友。上世纪50年代,父亲凭着精湛的手工裁缝手艺,从大别山下的巴河乡村到省城武汉,打开一片天地。父亲总是一边做着手里的活计,一边摇晃着脑袋,念唱《铡美案》《捉放曹》《打鱼杀家》……我一直困惑:不识字的他,是如何在城里接受到戏曲文化熏陶的?他对京、汉、楚剧及黄梅戏等,说起来头头是道,唱起来有板有眼。遇到愿意听他唱戏、谈戏的人,便视为知音。那时我还太小,算不上是父亲的忠实听众,但耳濡目染,热爱京戏的种子被植入了骨髓。
“文革”时期,一时间,广播里、银屏上播放的全是京剧样板戏。我作为学生和文艺活跃分子,也开始学唱京戏《红灯记》《沙家浜》唱段。这些少年时代学会的东西,竟经年不忘。但有段时间,我也曾疏远过京戏,看电视调台时也避之犹恐不及。也难怪,那时要为学习、工作、家务奔忙,为学历、职称、房子、票子奋斗,情绪浮躁,步履匆匆,哪还有时间去欣赏咿咿呀呀的京戏。我甚至对国家发出拯救京戏的呼声很不解,认为京戏的说白念唱那一套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遭遇淘汰势在必然,理所应当。
可如今,当我不需要再为事业、工作奔忙时,同样是京戏,再听起来怎么就如此心旌摇荡呢?是老了、怀旧了,还是因为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领悟了京戏通过特有的词句、韵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我懂了京戏,还是京戏契合了我的心灵?
总之,我明白一条,干涸的心田需要与之相契合的音乐甘泉来浇灌、来滋润。我深信,京戏在我国,无需拯救,自会世代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