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淌着动人的歌

2019-11-17邵体平胡蔚林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花鼓蚌埠淮河

邵体平 胡蔚林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两岸风光旖旎,景色秀丽。

博大精深的淮河文化,造就了这里淳朴、向上、尔雅的民风民俗。

淮河流域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唱艺术,首推泗州戏——俗称拉魂腔。

千里淮河,流淌着动人的歌。

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打马》《结婚之前》等4个剧目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此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霍桂霞。

泗州戏属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明丽泼辣。泗州戏与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安徽泗州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周斌,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艺术的传承人。

周斌不仅是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

周斌天性率真,谈吐幽默,思维敏捷,几十年的演艺生涯,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周斌出生于凤阳殷涧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凤阳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600多年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世所罕见;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周斌爱上戏剧,走上艺术之路,纯属偶然。

然而,一旦爱上戏剧就令周斌如痴如狂,难以割舍,并乐于为此付出毕生心血。

殷涧位于凤阳县城正南20公里处,风景秀丽的卧牛湖旁,津浦铁路穿境而过。七八岁时,周斌便和村里一帮般大般小的孩童为生产队里放牛,驱赶牛群在那水草丰茂的原野上游荡。生活虽然清苦,但少年不知愁滋味,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们高声大嗓喝唤牛儿的声音,周斌觉得不够过瘾,便时常亮开他的嗓门,吱吱呀呀忘情地摹仿着泗州戏的段子,胡乱歌唱。

空旷的原野,回荡着周斌粗犷豪放、穿透力浪漫而高亢的歌声。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演唱条件简陋,剧情也不复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泗州戏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拉的是家常呱,演的是家常事,走到哪里都备受欢迎。大家听说那儿开戏,纷纷前往,翻山渡水,赶场听看;有的为看一场戏,甚至废寝忘食,魂不守舍。在淮河流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女人听唱拉魂腔,面饼贴在腚瓣上;男人听唱拉魂腔,丢了媳妇忘了娘!”

说来有趣。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声乐培训的周斌,竟然无师自通,其嗓音虽然稚嫩,却有其浑厚、粗犷豪放的一面,天赋中显示出可塑的潜质。

纯属巧合。少年周斌很有特点的唱腔,被当时下放到凤阳殷涧劳动的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声乐教授听到,便悄悄地把他叫到一边,亲切地抚摸着周斌的脑袋,问道:“你喜欢唱戏?”

“喜欢!”

“来,我教你唱上两段。”

就这样,那位声乐教授开始悄悄地教周斌学唱京剧,时不时地指点一二。这让少年周斌受益匪浅。每每忆起那段岁月,周斌都神情肃穆,流露出对那位不知名的上海声乐教授感恩不尽的情怀。

不久,在凤阳殷涧集的一个庙会上,有人激将周斌:你敢不敢上台唱?

敢!初生牛犊不怕虎。9岁的周斌毫不怯场,拉开架式。

没有像样的演出服装,周斌便穿着父亲的大褂子,高高地挽起袖子上台,有模有样地当着万千之众,清唱了一段京剧。京腔京调,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赢得一片喝彩。

1982年,周斌考入凤阳县泗州戏艺训班,接受戏曲艺术基本功的学艺,得到剧团陆中和、贾玉清两位老师的悉心传授。

周斌学艺,确实吃了不少苦。学唱要天天练基本功,每天学唱腔、乐理、表演等七八门主课,但正是这样的训练,让他扎下了深厚的基础。

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1984年,周斌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安徽泗州戏剧院。进入戏剧院以后,周斌有幸地跟着著名泗州戏老演员吴子幸、李宝琴老师学艺。当年,两位老师曾进京给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过戏。另外,容爱博老艺人也对周斌多有指导。从几位老师那里,周斌得到了泗州戏的真传精华。

周斌多才多艺,可以在很多场合表演。无论是演唱歌曲、表演戏曲、歌舞、花鼓灯、小品,还是当节目主持人,样样都不逊色。经过名师熏陶,周斌的戏路越来越宽广,不仅泗州戏演唱得优美,而且还是花鼓戏的鼓架子。繁复的舞蹈技巧,全套的翻腾功底,周斌都驾轻就熟,悉数掌握。很快,周斌便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不久,便担任安徽泗州戏剧院的演出科长。

周斌在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多次出演主角。在艺术舞台上,周斌演绎着角色的真善美;在生活舞台上,周斌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格美。从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至今,周斌塑造了不少的经典角色,他演过的大戏、小戏、传统戏、连台本戏,更为广大观众演绎了不少经典作品,堪称老戏骨。

年复一年。周斌始终坚守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把“唱好歌演好戏”作为天职,不断追求卓越,臻于完美。他说:“真正让我最爱的和最难忘的,是到部队的营房去、到社区的居民住地、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表演。”

舞台上的周斌,表演流畅、深沉、精细,既有深度,又有力度;浑厚的艺术格调,给万千观众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不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国家体育场“鸟巢”,还是乡间村野的麦场,一旦音乐鼓点响起,周斌的演出情绪就会被充分调动,激情四射,乃至浑身的每个细胞都亢奋起来,脚下如同装了弹簧,瞬间便进入角色。

周斌的表演讲究到了什么地步?周斌如此表白:“一个合格的表演艺术家,要对得起观众。一上了台,我自己可以感觉到,我的每根头发丝都会立起来,一种强大的气场传递到我脑门外面,一直会贯穿到脚趾头底下。观众说不出演员的感觉,但是能领悟到、感受到你的这种情感。”

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

这一点,周斌做到了。有一次,安徽泗州戏剧团赴广东佛山演出,作为演出科长,他依旧照例要先去打前站,安排演出人员的吃住,考察舞台布置。下了火车,劳累的周斌痛风复发,对接单位特地请了3名医生为他止痛治疗。演出之际,周斌不听劝阻,毅然推开两边搀扶的医生,踩着鼓点上舞台。他的眼睛闪出耀眼的光,体内所有的血液开始沸腾,伴随着这个淮河汉子的恣情舞动与击打,鼓声时而欢快清脆,时而高亢激昂;而格外灵动,深沉、欢乐、古朴、粗犷的鼓点,铿锵的锣鼓,奔放的肢体语言,似乎穿越千年时空,从远古的淮河缓缓传来。

这一折激情四射的《鼓乡情韵》,深深“醉倒”了观众,也“醉倒”了医生。周斌下台就倒地不起,医生却还在那里忘情地鼓掌叫好。

德艺双磬,敬业精神,成就了艺术家周斌。

淮河流域的沃土,是孕育泗州戏等文化艺术的产床。

泗州戏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

上世纪80、90年代,堪称周斌多彩艺术生涯、人物塑造的井喷时期。

1989年,周斌在苏鲁豫皖泗州戏大赛中,节目《淮河魂》荣获优秀演员奖;1993年,在安徽省戏剧节中,他的《老王卖瓜》摘得个人表演一等奖;1996年,他参加中国戏歌新歌大赛,一曲《老侉头》荣获银奖。

花鼓灯是淮河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喜欢伞把子的孔武有力,喜欢小兰花的柔美多情,喜欢看那热热闹闹的大花场。

最难忘,1996年周斌参与国家一级作曲家晨见、蚌埠文联专职创作员丁文保创作《醉了花鼓乡》的情景。3个老侉头聚首周斌家中,花生米、咸萝卜干,外加3瓶蚌埠白酒。烈性的大碗酒,激情荡漾,碰撞出的灵感,真情忘我:八百里歌唱哟,九千里锣鼓响咧,喝一口丰收的酒,醉了咱花鼓乡。八百班子锣鼓哎,好酒九千缸,端上一碗乡情酒,醉了咱花鼓乡……

优美的旋律,似水般狂泻,恣意流淌,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词,足以震撼人心。再加上周斌对歌词、曲调的深切理会和倾情演唱,一曲《醉了花鼓乡》,升华和成就了艺术高峰,更是把花鼓灯从淮河岸边的蚌埠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

《醉了花鼓乡》堪称一首极具淮河流域民族特色艺术的巅峰力作。

观赏周斌演唱,无异于一场高品味的艺术享受。

叹为观止,毫不夸张。每每,周斌在演唱《醉了花鼓乡》时,气息通畅、腔体饱满、声音透亮、咬字轻巧,听起来是那么的辽阔、宽广。周斌激情四射的肢体语言,沉稳而声情并茂的演唱,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简简单单地一个“醉”字,演唱时的一个下滑音,似雷霆万钧裂帛,如九天飞瀑激荡,竟然被他周斌演绎的是千回百转,韵味无穷,荡气回肠。

醉了自己,醉了观众,醉了评委。

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音乐MTV通俗民歌大赛,周斌的一曲《醉了花鼓乡》震撼全场,一举成名,荣获金奖;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向全世界进行了播放。

多位专家如此高度评介:单是周斌的一曲《醉了的花鼓乡》,就足可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2000年,周斌在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中,获得表演一等奖。

2006年中国民间鼓舞大赛获得金奖。

2007年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参加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同时,周斌荣获安徽蚌埠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8年,國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系列表演——“欢天喜地庆奥运”,周斌和他18岁的儿子周昊同台表演了安徽花鼓灯舞《鼓乡情韵》。这台花鼓灯,是安徽省唯一被北京奥组委选上的节目。

2010年,周斌随团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以及各国的朋友带去了精彩表演,获得广泛赞誉。

2013年,周斌随团去澳门香港巡演,节目给港澳同胞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018年,周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代表性传承人。蚌埠电视台获悉,专门制作了《从放牛娃到表演艺术家》的周斌影视专辑。

当然,这并不是周斌荣誉的全部。他认为,为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自己所付出和收获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充满喜悦的。泗州戏应该走得更远……

热爱淮河,唱响淮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在传承。

从2004年起担任安徽泗州戏剧院演出科长的周斌强烈意识到,泗州戏剧种作为淮河流域的文化,应该尽力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而传承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集中融合与依托社会的资源和力量。

为此,周斌苦思冥想。于是,来自淮河边上出生的一群艺术家们,聚集在蚌埠“阿财老铺”龙虾土菜馆,激情澎湃,对酒当歌。

位于淮河岸边的“阿财老铺”,就餐火爆到一座难求。食客在这里,吃得是文化,吃得是心境,吃得是情趣。

“阿财老铺”创立于2009年5月18日,当时只是一间180平方的龙虾土菜馆;而到了2019年,这儿已经成为蚌埠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CCTV4套多级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蚌埠美食名片”。目前,“阿财老铺”在蚌埠地区拥有3家直营门店,经营面积已超10000平米。并且还在帝王故里凤阳开了分店。公司秉承“全心全意传播蚌埠,全心全意传播淮河”的使命担当,成为蚌埠地区文化餐饮标杆企业。

“阿财老铺”品牌创始人朱海霆,在倾心打造蚌埠美食名片的过程中,以传播蚌埠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餐饮为载体,积极地把淮河两岸民俗文化、花鼓灯、泗州戏、余家皮影戏、何家民间糖画、何家传统草编技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维系起来,联袂友好合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周斌、周昊父子进入朱海霆的视野。当朱海霆找到周斌,并向他坦诚地敞开心扉之际,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两位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会员果断地决定,联手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打造非遗传承平台,共承民主党派参政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朱海霆聘请周斌担任企业文化的艺术顾问,聘请周昊担任“阿财老铺”文化演艺部部长。于是,婉转悠扬的泗州戏“拉魂腔”,激情澎湃的花鼓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堂入室,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承和展示平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艺术的传承人周斌、周昊,得以把自己心中的歌,献给父老乡亲,献给淮河。

朱海霆、周斌、周昊设想:全心全意传播蚌埠,全心全意传播淮河,必須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牌作品。为此,他们诚意相邀作曲家孙中生先生,前来蚌埠采风创作。

孙中生,土生土长安徽准南人。他是喝着清冽的淮河水成长起来的著名作曲家,他热爱生活,把对生活的依恋和执着,合着时代节奏,谱写出一曲曲赞歌。其代表作《走向西部》,摘取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的崇高荣誉;交响曲《黄梅序曲》,堂而皇之地登过国家大剧院的神圣殿堂。

孙中生先生年过七旬,头发稀疏,口语中含有浓浓的方言特征。他试图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为祖国的音乐事业作出贡献,可谓至真至诚,尽求完美。他创作的一曲《清早起来打豆腐》小唱,清新靓丽、抒情欢快,将淮南八公山豆腐的特质描绘的淋漓尽致,充满淮河儿女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近期,周斌、周昊全程陪同作曲家孙中生跑凤阳、走蚌埠,采风考察,汲取创作灵感。当孙中生风尘仆仆地来到蚌埠“阿财老铺”,环顾四周,落座之时,他激动万分,由衷感慨:但凡从事音乐创作的人,都有过一个梦想,梦想自己徜徉在音乐里,用旋律编织着动听的故事。那种洒脱,那种感动,那种欲罢不能且魂牵梦萦的经历,是每一个音乐人刻意追求的境界。

在“阿财老铺”,作曲家孙中生找到了这种感觉。于是,《千里大淮河》《瑰丽珠城》《清清淮水流动的歌》的旋律,铿锵激越,顿时在他的胸中轰然奏响,掀起狂澜,卷起巨浪。柔媚吟唱,旋律优美,深沉舒畅,音律极好地描绘了淮河历史的源远流长,音符仿佛淙淙流水,在晚霞万里,波光粼粼的淮河中尽情流淌。

朱海霆、孙中生、周斌、周昊,当然,还有更多的人,都在为传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对淮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痴情,他们愿意把一腔浓烈的爱,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那条大河。

淮河情脉,魂牵梦萦,痴情难断。

为时代鼓与呼,为大众踏与歌!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花鼓曲、花鼓调,会通过艺术家的倾情演绎,飞扬在淮河上空,传唱于大众民间。

一种戏曲,一份故事;一个剧种,一篇传奇。

淮河,流淌着动人的歌。

作者简介:

邵体平,男,笔名视野。安徽省作协会员,国图典藏期刊《张汇滔研究》副总编。上世纪80年代起,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长篇纪实文学、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等。

胡蔚林,女,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蚌埠日报·淮河周刊》特约编辑。发表报告文学、传记、散文随笔等作品100多万字。

猜你喜欢

花鼓蚌埠淮河
淮河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小院系列之二
两袖清风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险渡淮河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投鞭断流
蚌埠儿童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