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效果
2019-11-17卢慧琴
卢慧琴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实验组(n=48)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参照组(n=48)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不良情緒以及并发症。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的FPG、2 hPG下降效果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SAS评估值、SDS评估值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低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参照组(18.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焦虑;抑郁;并发症;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9(a)-0095-02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紊乱疾病,随之病情进展会损伤心脏、肾脏、眼底、血管等,引发多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是由各种原因引发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脏排血量随之减少,进而导致血液淤滞于体循环或肺循环之中,使患者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气短乏力等症状,不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1]。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纠正心衰的同时,还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各种不良事件[2]。为优化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该科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96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研讨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6例,患者入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处于35%~40%之间,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55例、41例;年龄分布在44~73岁范围内,中位值为(60.3±5.4)岁;糖尿病病程在2~16年之间不等,中位值为(7.1±1.8)年;缺血性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肌病38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个组别,实验组(n=48)与参照组(n=4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此次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为患者积极控制血糖,遵照医嘱为患者使用纠正心衰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体征。实验组患者在院期间则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如下。
环境干预。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将温度控制在22~26℃范围内,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3],保持光线适中、空气清新,可在墙壁上张贴油画、在窗台上摆放绿色盆栽,对病室环境进行优化。家属与护理人员在走路或关门时均要保持动作轻缓,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防治措施、药物知识等,讲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等。帮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个全面认知,对于患者所担心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以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心。
心理护理。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的病程较长,病情对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影响,而且因糖代谢紊乱要控制日常饮食,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不利于病情好转,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析其心理状态及负性情绪来源,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血糖监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指导其如何进行自我血糖测定,叮嘱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范围内,将餐后2 h血糖应控制在8.8 mmol/L以下。
饮食干预。该类患者的日常饮食尤为重要,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口味喜好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0 g/kg以上,如果营养较差,可提升至1.5 g/kg。每日所摄入的热量以139~148 kJ/kg为宜[4]。鼓励患者多吃水果及蔬菜,但要控制水分的输入量,24 h出量应比入量多200 mL,注意预防水肿,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合理进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吸收及保持肠道中水分,软化粪便,预防便秘。但如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过多,也可导致铁、钙、镁等无机盐失衡,24 h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0 g以内。针对胃肠道反应严重、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日做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提高运动耐量,也可增强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与利用率。宜进行散步、打太极、上下楼梯等活动,但不可做剧烈活动,以免诱发心脏不良事件。
生活指导。督促患者养成并坚持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叮嘱患者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劳累。每晚睡前使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糖尿病足也有一定帮助。
1.3 评价指标
①血糖指标:测定并对比两组患者初入院时、护理1周后的空腹血糖(FPG)水平及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②SAS评估值、SDS评估值:以初入院时、护理1周后为评估节点,以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为工具,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良好[5]。③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在初入院时,两组患者的FPG、2 hPG水平接近,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護理后,实验组的FPG、2 hPG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评估值、SDS评估值
两组患者在初入院时,SAS与SDS评估值均接近,(P>0.05);护理1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估值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的下降效果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低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18.75%,前者低于后者(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在心内科中较为常见,患者是以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致使静脉系统回心血量难以及时排出,引发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6];如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因其机体健康状态差、免疫力低,使其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为该类患者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病情好转。以往临床中,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虽然可满足基础护理需求,但护理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整体护理效果还不够理想。该科在近两年主张为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从环境干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干预、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等方面着手,将护理措施细化、优化,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服务。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参照组,在护理后的SAS、SDS评估值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更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也体现出了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开展效果与优势。
综上所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故可将综合护理干预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姜洪霞.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3):84-85.
[2] 刘良红,付丹,陈敏华,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6):550-552.
[3] 王惠影.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62例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165-166.
[4] 赵丽敏.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122-123.
[5] 白明霞.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6,29(3):235.
[6] 李建玲.综合护理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6):5201-5202.
(收稿日期: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