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2019-11-17姚琛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优化措施水稻

姚琛杰

摘要    本文首先对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水稻种植“三控”技术及抗病技术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实现种植效率的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03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水稻种植在我国粮食作物种植中占很大比重,水稻的科学种植不仅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粮食,还能够为种植区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水稻种植技术,以此提升水稻质量和产量,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就目前的水稻种植状况而言,虽然通过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一部分病虫害,使水稻种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最终影响未来的水稻种植效益。为此,需要通过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来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因此,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条件,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达到水稻种植提质增产的效果。

1    叶龄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1.1    科学确定叶龄观察点

观察点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后期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的品种、气候条件、种植时间等因素,在综合分析各项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多个观察点,以便于随时获取水稻的生长情况。对于水稻植株上新长出的幼叶,也要及时做好标记和记录。

1.2    推广叶龄种植技术

在确定叶龄观察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模式等因素,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在农村地区,一项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往往面临较大阻力,虽然叶龄种植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许多种植户仍然选择传统的种植方法。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叶龄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先行试点的方式,展示该技术的实际种植成果,以此吸引更多的种植户应用叶龄种植技术。

1.3    合理利用田间诊断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田间水分、杂草、病虫害等因素都会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要想有效控制以上问题,就必须运用好田间诊断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理。近年来,水稻种植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的高效利用,也提高了管理效率,田间诊断技术成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可行性手段之一。

2    水稻种植“三控”技术优化措施

2.1    优化控苗技术

通过控苗技术优化,可以在水稻插秧过程中,筛选掉病弱的稻苗,从源头上解决水稻幼苗长势不良的问题;也可以在水稻幼苗生长过程中,提高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实现了对稻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3-4]。此技术除了对水稻苗的选择和种植有直接影响外,还会对稻田施肥的数量、时间产生影响,避免农户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烧苗,以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种植效益。

2.2    优化控病虫技术

不同地区水稻种植中易出现的病虫害种类也有不同。以东北水稻产区为例,主要的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对于水稻常见病害的控制,一方面,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种植;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在连阴雨天,应注意清沟排水。常见的虫害有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对于虫害的防控,如果水稻种植早期发生虫害,可以喷洒农药进行防治;如果水稻成熟期发现虫害,应当以生物防治为主或是采用新型低毒高效化学药剂,降低水稻中的农药残留。

2.3    运用栽插技术措施

有试验表明,在水稻栽培初期采用晚播种与晚育苗以及晚插秧模式,会使得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缩减,降低整精米率;也会降低精蛋白质含量,减小胶稠度,降低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稻米加工难度。另外,水稻插秧方式也会影响水稻品质,若插秧太密,会影响水稻的营养吸收与光合作用,使得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率提高,而相对的降低蛋白质含量、糙米率以及整精米率。因此,在实际插秧栽培中,要调整好插秧育苗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改善稻米品质。比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在初夏(5月10—20日)进行插秧,秧龄为30~45 d,叶龄为4~5叶,平均秧苗高为15~20 cm。在插秧的过程中,对穴距进行严格控制,比如栽插30万穴/hm2,每穴插苗6~7株。注意插秧时要插直,并且保证均匀,不宜插得太满,避免出现漂秧、过夜秧、深水秧。

2.4    运用灌溉技术措施

在水稻灌溉方面,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较大,应该对水稻栽培采用适用的水质以及灌溉技术。在灌溉水方面,适宜采用自流清水灌溉方式;而灌溉技术方面,则应该注重促进水稻分蘖,让水稻根系的发育达到理想状态。一般会在水稻生长早期挖浅水层,可在水稻分蘖之后为其根系提供足够的活力,使得稻田处于湿润状态而形成满水增氧的良好生长环境。在水稻生殖生长期,应该挖深水层,深度达到5~6 cm,創造深水扩胎的良好生殖环境,使水稻孕穗期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有效抵制突发低温状况。孕穗期结束后,可以采用浅湿交替技术保持水稻根系活力,防止水稻出现贪青晚熟问题。在水稻生育后期,不宜立即停止灌溉,应在水稻收获前的15~20 d再停止灌溉。

3    抗病技术优化措施

3.1    在育种阶段提高抗病技术

某地区为了促进水稻种植、提升水稻产量,通过加强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的研究,使水稻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由于育种对病害技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做好水稻育种工作,为水稻种植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应针对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科学选种,种子选好后,需要对其进行处理,用专用药水浸泡,从而有效避免种子在萌芽期间发生病害。总之,为了提高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一定要从水稻育种开始,技术人员结合经验,并根据地区的各个因素,选育优质的水稻种子,继而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

3.2    充分引入高新技术和农业防治技术

高新技术与水稻抗病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力促进水稻的生长。例如,在研究水稻种植抗病技术过程中,需要引进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实时监测技术,通过运用实时监测技术,可以对水稻生长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一旦发现病害,技术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找出导致病害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病害防治计划。此外,为了提高抗病技术水平,还应该运用农业防治技术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运用杀虫灯杀虫是一种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消灭小范围内的虫害,从而有利于水稻生长。

3.3    加大生物防治技术运用

目前,生物防治技术对提高水稻抗病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消灭害虫,保证水稻的产量。生物防治实质是通过一种生物杀死另外一种生物的技术。例如,周氏啮小蜂是白蛾害虫的天敌,将其引入稻田中,能够有效消灭害虫。在提高水稻抗病技術过程中,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而且可以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4    结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应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以符合现阶段人们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要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虽然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研发和推行科学的种植技术,既要实现水稻增产,又要保证水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

5    参考文献

[1] 张宏辉.如何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农村科学实验,2017(7):66.

[2] 韦明球,袁智波.新时期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17(8):157.

[3] 杨鑫.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3):185.

[4] 江宽.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及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策略[J].绿色科技,2017(13):210-211.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优化措施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