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感研究概述

2019-11-17胡俊顾小欧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
关键词:通感统计分析

胡俊 顾小欧

摘要:以1980—2017年为时间跨度,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检索到的篇名含“通感”的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非接触性研究。统计分析样本数据的发表时间、数量、版面、类别和基金分布情况,对国内通感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通感 统计分析 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00—02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以来,研究通感的学术成果日益增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学术界对通感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尚未从信息层面对通感研究本身进行全景式的分析和回顾。然而,这种分析和回顾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通感研究的现状,找出研究中尚存的问题,总结研究的发展阶段,从而为以后的通感研究提供参考与展望。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设定与步骤如下:根据通感研究领域的人文科学特点,将文献分类目录设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为确保本研究的直接相关性,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关键词“通感”进行检索;检索后发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最早收录的一篇通感文献发表于1962年,作者是将通感介绍于国内学界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其后直至1980年,国内的通感研究一直处于空窗期。因此,将检索时间确定为1980年到2017年;文献检索范围设置为“全部期刊”,未使用“逻辑”“词频”和“扩展”功能。按照以上条件,于2018年4月3日进行了文本研究样本的选取,最后共检索到604篇文献。

一、文献的数量特点

1.文献数量的总体趋势

从全局来看,通感文献的发表数量整体是在波动中增加。随着时代的前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了对通感问题的研究,发表的文献数量也明显增加。经分析后发现,发表于1980年到2017年期间的604篇文献中的588篇为“有效文献”,剩余16篇为“无效文献”。因此,对通感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部基于“有效文献”数据。“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较为突出。根据通感研究数量的发展特点将37年来的文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1980年到1999年这20年间;第二个阶段是指2000年及以后。这一发展特点从文献数量并结合折线图来分析,1980—1999年研究通感文献数量不到总数量的1/5,而2000—2017年这18年的文献数量超过总量的4/5。这两个时间段可以依次确定为国内通感研究的起步期和摸索期。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1980—1999年是通感研究的缓慢起步阶段,曲线起伏不明显,每年发文量保持在10篇上下;2000年后,通感研究进入摸索期。纵观此阶段,通感研究文献的数量主要是以波浪形态重复出现。具体来说,经过2001年的低谷期后,自2002年反弹回升,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3年期间,发文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增长,并分别在2010年与2013年达到最高,这10年间对通感研究文献数量发展较为稳定;2014年再次迎来低谷,此后文献数量反弹回升,但2016年再次下降。总体而言,通过数据的这种螺旋式上升形态可以看出,通感研究总体发展方向是保持前进的,但是发展路程又是迂回曲折的,通感研究尚未迎来自身发展的高潮期。

2.文献的期刊类别和基金分布

依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年)以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5年版),将刊登有关通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有效文献范围内,仅有133篇文献刊登于核心期刊,比例为22.6%;有455篇刊登在非核心期刊,比例为77.4%。因此,从期刊类别来看,一方面,通感方向的研究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个研究领域还未得到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关注。属于基金项目的文献有27篇,而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有16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国内依然有学者一直致力于通感领域的研究,力争为通感研究翻开新篇章。

二、文献的信息特点

1.文献的研究视角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角选取的主要意义在于认识和解答问题。将通感的“研究视角”定义为从不同目标出发,在不同领域层面进行通感研究,旨在发现通感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采用的是宏观意义上的“研究视角”。从通感的本源来看,它是古现代文学创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研究通感的第一个视角是修辞学的视角。随着通感研究的深入和学者关注度的提高,通感又被赋予了艺术审美的重任,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通感的文献越来越多。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我们或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或通过鉴赏画作、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有学者认为,这两个视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随后,有学者尝试着从修辞和审美的双重角度来探讨通感。而以於宁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中外通感词,试图探寻词义引申和扩展的规律。此后,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通感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研究升华到思维层面,于是又有学者开始将通感视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进行研究。通感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抒发生活感悟的一种形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包装设计、摄影艺术、新媒体、课堂教学等。因此,通感研究也逐步从八九十年代的基础理论研究迈向新世纪的多领域应用实践研究。除上述研究视觉以外,将非研究文献中的学术会议和书评等视为研究视觉缺失。

2.文献的研究内容

作为描述性研究,以直观反映统计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目标,因此当文献涉及不同方面的研究内容时,未将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兼并和选择,而是将其分别计入不同的内容类别。例如,学者王牧群在2012年第一期《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的“跨学科视域下诗学通感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一文中,同时分析了通感隐喻的生成机制、哲学基础和审美特点。将此文献分别在“通感生成机制”“通感哲学基础”和“通感审美”中分别计入一次。通过对588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大致划分为21个内容类别,在“其他”类别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通感与中国传统文化2篇、通感与标点1篇、通感与逻辑2篇、通感与词典编纂1篇。

国内通感研究的研究内容较为宽泛,涉及通感的哲学基础、通感生成机制等方面。其中,以研究通感的文学创作和赏析、通感隐喻、通感修辞格、通感现象、藝术通感及通感与艺术作品赏析为主,这六个研究类别的文献所占比重达到60.5%。但就数量而言,很多研究并不充分,过于单一化,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对文学作品中通感手法的解读和鉴赏,局限于传统研究套路:先列举文学作品中的通感,再进行通感功能分析,最后总结使用通感达到的效果。因此,如何走出这样的研究路数,拓宽和深入研究内容是我们今后的主要方向。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通感统计分析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SPSS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