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期刊质量的路径探析

2019-11-17徐厚礼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约稿编校责任编辑

◎尹 熳 徐厚礼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1]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期刊有不同的类别,本文所指的期刊是指学术性期刊。期刊的质量是期刊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编辑作为期刊的主体, 对于提高期刊学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是期刊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期刊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期刊质量的提高,需要作者、编辑人员、审稿以及印刷出版人员的共同努力,以编辑出版的流程为基线,涉及到组稿、审稿、编校稿及印刷出版多个环节。本文从编辑工作者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期刊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期刊质量的影响因素

依据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规定,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经营能力、出版能力四个板块,60 多个具体指标。 但对学术性期刊而言,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有两条。

(一)制度建设是基础

严格的审稿制度是把好期刊质量关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编辑工作纳入科学、有序、规范化的轨道,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在期刊编校出版过程中,期刊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期刊出版法律落实编辑基本出版制度, 实行 “编前会”“三审”“三校一读”等制度,层层把关,确保期刊编辑有章可循才能有序运转。

(二)编辑业务能力是核心

编辑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对稿件内容的评价能力和编校能力。 内容评价项下,期刊必须有正确的导向性,严把政治关、政策关、科学关、学术关、文字关、技术关。刊发内容需与办刊宗旨一致,拥有专业的水准和学术诚信度。编校能力方面,对文字进行精加工,保证编辑质量。同时在版权封面,目次以及彩页封面设计上,也要精益求精,为期刊的整体质量增光加彩。人是办刊的能动主体,编辑业务能力是保证期刊编辑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编辑业务能力水平,才能保证期刊编辑上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期刊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一)规范工作流程

1.收稿工作。 收稿人要定期负责汇总所投稿件,对其进行统一整理打印、登记,并根据内容,将相关稿件分派给各栏目责任编辑进行初审。

2.审、定稿工作。 坚持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和定稿会制。三审制即组稿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定稿会即在组稿前召开编前会, 责任编辑给出各栏目稿件刊用计划,将当期拟录用稿件汇总后,报主编审阅。 会中集体研究拟编发的稿件。编前会由主编主持,责任编辑汇报各自拟编校稿件的内容和与作者沟通情况,主编、特聘专家和责任编辑对稿件题目、 观点、 内容以及疑难点等进行综合讨论,最后确定当期用稿目录和备用稿件。

3.编、校稿工作。 编校稿过程中,要按照“三校一读”的制度,责任编辑认真进行一校、二校、三校(互校)工作,并进行必要的再编辑。三校完成后打印清样,清样稿送特聘专家再校对一次,责任编辑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将修改稿和清样稿一起报送主编审读检查,主编审阅签字后方可付印。

(二)明确审稿要求

1.初审。 责任编辑对新到稿件进行初审。 初审过程中,需对所审稿件提出总体性意见或建议,分为录用、不录用和改审。 录用理由要充分,对需修改或改审的稿件,在初审意见中要给出具体修改建议。

2.专家复审。 初审完成后,责任编辑将稿件及时交给专家复审,专家复审完毕后填写专家复审意见。

3.终审。 初审和复审后,主编根据审稿意见,审读稿件后提出最终用稿意见。

4.与作者沟通。 三审完毕后,各责任编辑汇总稿件审稿意见后及时将审稿结论通知作者。对录用的稿件,责任编辑应及时通知稿件录用情况;对有修改意见或需改审的稿件,应及时将修改意见向作者反馈。

三、不断提升编辑队伍的业务能力

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 其中最根本最主要最快捷的还是在工作中锤炼提升,因此基于工作职责要求,做工作的有心人,边工作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能够有效提升便捷业务能力素质。

(一)选题策划

编辑工作是一项主观能动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编辑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学术素养,才能对稿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2]。期刊编辑可结合所负责的栏目,追踪学术热点和前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选题的建议上,充分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选题。

(二)约稿组稿

选题是对期刊内容的预先计划与设计, 约稿组稿则是为实现期刊策划和选题计划而开展的稿件组织工作。

1.向本刊编委会及特约撰稿人、名家约稿。 期刊编委会成员多为该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 最具发言权,各责任编辑可以通过与编委会成员的联系,一方面积极宣传本杂志,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他们吸引更多的优质论文。责任编辑也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名家为特约撰稿人,发放特聘证书,定期约稿或推荐高质量稿源。

2.从学术研讨会中约稿。 责任编辑在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培训会议时,对会议上一些优质的报告、论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作者进行约稿; 也可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或征文活动,在所投稿件中甄选优秀论文,以供选稿。

3.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优质稿源。 通过审稿、编校稿、与作者沟通反馈等环节提高稿件处理的时效性, 提高编校效率来获得作者的信任;另外在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时候,要有耐心, 及时传达审稿意见并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完成稿件发表等,建立作者与编辑工作者之间的融洽关系。

(三)参与稿件初审

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提高初审质量,把好稿件的入口关,编辑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网络资源对稿件把好初审关。一是迅速浏览。通过浏览权威,判断文章是否符合本刊办刊宗旨,若不符合则第一时间给作者发退稿通知,让其及时改投他刊;若符合办刊宗旨的看是否符合编排规范,文章各要素是否齐全,进入审稿程序。 二是精读。 逐字逐句通读全篇,看语句是否通顺,框架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谨,抓住文章选题的关键点、创新点,对内容进行整理。 三是审查。 利用好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文章的内容、创新点审查以及查重检测,看文章是否存在一稿多投现象,是否侵权。

(四)语言文字和加工校对

编校能力及文稿的处理能力,是对文稿从语言、文字、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审读、加工和把关的能力,是文字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1.语言表达质量。 经过审稿筛选出的拟用稿,内容上虽然不错,但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错别字、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编辑工作者在编校时应该使文稿的文字表达准确贴切, 既要做到语言通顺流畅,文体结构科学合理,又要保留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准确易懂。

2.技术加工质量。 技术加工是对稿件编排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出版要求。编辑对稿件的加工一般包括对正文标题、文中各级标题及摘要的概括力度的准确精度的审核; 对稿件批注的加工以及插图大小、图表位置、公式编排等的加工。 编辑要更新理念,提高业务能力,优化工作方法,在充分尊重原稿的基础上,与作者沟通交流,创作出更加优质的稿件。

3.内容加工质量。 文章内容的加工,是要删除那些东拼西凑、没有理论依据的东西。从科学、创新、实用三个角度去保留文章加工后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校对能力

校对是把好期刊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高水平的校对要求编辑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感、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细致的观察力,最大限度地将差错消灭在见刊之前。

(五)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队伍的能力

高素养、专业化的作者是期刊优质稿件的源泉,是提高期刊质量的有力支撑, 因此编辑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发现和培养一支稳定、 优秀作者队伍的重要性, 加深与作者的沟通,优化稿源,提高办刊质量。

1.建立作者库,稳定优质作者。 期刊的质量与发展,离不开优质的稿源, 而稳定优质的作者队伍是对期刊质量提高的一种有力保障。一是根据来稿登记表、录用稿件登记表等将作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建立作者数据库。二是在编辑过程中, 通过审稿、 编校等环节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让作者感受到编辑工作者的认真负责、尊重作者,提高作者的满意度,与作者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稳定作者队伍[3]。

2.做好有心人,挖掘新作者。 从资源积累的意义上讲,作者的管理除了包括巩固、稳定已有的劳作者外,还包含发现和发展新的作者[4]。 可以采取特聘专家推荐、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或培训、 在相关期刊上寻找发表论文较多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作者,另外重大课题较多的作者,编辑工作者也可适时与其建立关系, 了解新作者正在研究的项目以及进展情况,建立良好关系后再进行约稿,开发稿源。

3.开展期刊宣传和写作培训。

4.编辑部工作者可定期开展一些写作培训

从选稿、组稿、审稿、编稿等过程中的重难点以及行文规范等对作者进行宣讲,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使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提高来稿质量;同时进行必要的期刊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吸引更大批优秀的作者。

注释:

[1]《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5-9-30

[2] 陈艳华:《浅析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做好选题策划》,《新闻实务》2018年第2 期

[3]卢圣芳:《加强作者管理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4 期

[4]刘蒙之:《“红海”竞争背景下出版社作者关系管理浅议》,《出版科学》2012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约稿编校责任编辑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