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救灾报道中如何锤炼“四力”

2019-11-17阮靖雯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脚力眼力十堰

◎阮靖雯

当前,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开展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教育。新闻采访一线是 “四力”教育的主阵地,而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更是锤炼“四力”,检验新闻采编队伍“四力”教育成果的“试金石”。十堰广播电视台在8月初的抗洪救灾报道中迎难而上,恪尽职守,积极参与救灾报道,用行动和效果诠释了新闻战线开展“四力”教育的重要成果。

一、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在艰苦的条件下苦练“脚力”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总结自己的体会时曾说:“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有思想,才有力量,才有主题,才有文章”。这句话道出了深入实际对记者的重要性。一名好记者,必须练就一双“铁脚板”,多深入新闻现场采访,人之所至,情之所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是提升“脚力”,练就“铁脚板”的训练场。

8月5日至6日, 十堰遭遇强降雨天气, 全市多处受灾,郧阳区柳陂镇尤为严重,暴雨引发的山洪造成部分群众死亡。

灾情就是命令! 洪灾发生后, 十堰广播电视台积极行动,以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抗洪救灾宣传报道中。台党委书记、台长王世昌、总编辑王永辉、副总编辑兼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阮志伟迅速对抗灾救灾新闻宣传做出部署, 并安排了近20 名记者深入灾区采访。

然而,采访的艰辛对出人意料。当记者陈婷、蒋巍、汤海涛、叶旭升乘车到达柳陂灾区时,路上有近1 米深的洪水,采访车和大批救灾车辆被困在樱桃沟路口无法通行。 紧要关头,4 名记者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步行涉水半个小时抵达灾区。 柳陂镇肖家湾村电力和通信中断,进村的唯一通道被淤泥覆盖,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村”。 为了进村采访,陈婷挽起裤腿,跟着向导,在深及膝盖的淤泥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行走。背着10 多斤重的背包和摄像机,脚陷在淤泥里难以拔出,再加上头顶着烈日,每行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对于一名身强力壮的男记者,这都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更何况一名“娇娇女”。然而谁又能想到,陈婷在家里却是一名柔弱的妻子和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当时还有3 个多月的身孕。 可是她最终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记者陈松林、蒋巍、叶旭升、汤海涛、喻波、马凯俊等人为了抓拍积极抢救灾民的村干部李利、 搜寻失踪灾民的消防战士,在泥水里来回穿梭,纵使鞋子衣服全部湿透,身上溅满泥浆全然无所顾及。 因为,他们是记者。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笔下有乾坤。 面对采访中的困难, 十堰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采编人员没有退缩,个个迎难而上。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一名记者就像一名战士,迎着新闻冲锋向前,纵使面临着再多的艰难险阻,他们始终恪尽职守,实现着记者的价值。

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纷繁的环境中锤炼“眼力”

习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中,脚力是基础,决定态度。 眼力显功底,决定格局。练就“铁脚板”才能经风雨,长见识,而要看得远,看得透,还需要有一幅“雷达眼”,在纷繁的环境中善于发现新闻。

8月6日洪灾发生后, 记者黄龙波在第一时间就跟着十堰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到达灾区。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市领导指导抗灾救灾, 关心灾民的新闻报道。由于当时柳陂镇青龙山村刚刚经历磨难,灾民情绪不稳,基层干部忙于救灾,外来的救援队伍多,虽然在柳陂参与救灾报道的有10 多人,但要在嘈杂忙碌而又陌生的救灾现场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开始显得特别困难。黄龙波却凭着一双慧眼,有了意外的收获。 在现场采访时,他发现一名救灾队员脚下竟然穿着一双女鞋,虽然动作麻利,但是走路还是稍显别扭。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名队员就是第一个发现洪水并率先参与救人的村干部李利,连续10 几个小时没有吃饭,凉鞋被冲走,便捡了一双女鞋穿上继续忙着救人。就这样,一个感人的新闻故事随着一双女鞋被挖掘出来。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 要做一名好记者, 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闪光点。只有练就一双“雷达眼”,从纷繁的表象中发现目标,才能写出真实、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

三、认真钻研,勤于思考,在思想的沉淀中提升“脑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不仅仅在于记录社会,为时代立言,更应当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做到胸中有时代,心中有人民。从政治属性来说,党性是我们国家新闻媒体的第一属性,新闻媒体和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严守政治规矩,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记者没有“脑力”,写出来的新闻不仅缺少传播价值,还可能因为立场和导向问题,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钻研,勤于思考,把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作为提升和检验“脑力”的练兵场。

郧阳区柳陂8.6 洪灾洪水来势凶猛,损失较大,舆情不好把控。为了给抗灾救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十堰广播电视台一开始就确定了只关注灾情,不渲染悲情,将主要精力放在众志成城,合力抗灾救灾宣传重点上来,确定了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基调。 十堰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世昌、总编辑王永辉一直对抗灾救灾报道方向进行宏观指导。副总编辑阮志伟通过新闻晨会、中心主任会全天主持选题策划和新媒体把关, 确保新闻报道导向正确,事实准确,客观到位。

每一篇作品出来后,都坚持移动优先,广电新闻客户端和微信率先发布,电视新闻随后跟进。 洪灾期间,融媒体新闻中心所发新闻无一纰漏,点击量和收看率维持较高水平,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牢牢占据了舆论高地,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

四、守正创新,精于表达,在反复的提炼中增强“笔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的功力最终体现的成果就是新闻作品。而要写好新闻,除了“脚力”、“眼力”、“脑力”的长期积累,更需要长期练笔。 从新闻的立意、标题、结构、遣词造句到写作手法都需要反复推敲,认真揣摩。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表达方式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这次救灾报道中, 十堰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两个电视栏目和三个新媒体平台体累计发布救灾新闻100多条。 为了提升新媒体产品的影响力,我们从构思策划、到图片、视频的选择,都反复斟酌,尽可能让每一篇作品都围绕重点,紧扣热点,抓住亮点,找准泪点。 微信作品《十堰暴雨倾盆,洪水泛滥!柳陂镇6 人死亡,6 人失联!抢险救灾已全面展开》作品出来后,台党委书记、台长王世昌、副总编兼中心主任阮志伟与微信小编一起反复讨论标题和稿件结构,历经多次修改。 最终微信发布后,仅仅1 个小时点击率就超过3.5 万次。 《十堰遭遇大暴雨,各地全力开展抗灾救援工作》 《襄渝线中断5 小时,100 余人紧急抢修》等抗灾救灾新闻,充分发挥电视视频表达的优势,突出现场感调动受众情绪,以组合报道、连续报道全景展示众志成城抗灾救灾的火热场景。报道内容之全面、重点之突出、现场感之强,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受众的肯定,宣传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回顾这次抗灾救灾报道,实际上就是一次践行“四力”的过程。我们的记者用跋涉在泥浆中的双脚,用流淌满身的汗水,用一篇篇即时传播、生动准确的新闻践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锤炼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猜你喜欢

脚力眼力十堰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眼力大搜索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考眼力
童迷黑白秀
考眼力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眼力小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