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17世纪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2019-11-17李德霞

社会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拉西班牙人马尼拉

文/李德霞

1564年11月21日,由西班牙人黎牙实比担任总指挥的船队从墨西哥的纳维达港出发,于翌年抵达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占领宿务岛,后即在此建立起西班牙在菲岛的第一个殖民地。1565年6月1日,黎牙实比派旗舰“圣·佩得罗”号在乌达内塔神父的带领下,从宿务起航返回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由此开辟了连接亚洲和拉美的大帆船贸易航线。由于大帆船上的货物常以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为最大宗,故这条航线亦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菲律宾后,随即开辟了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并在其占据菲岛的3/4时间里主要倚靠大帆船贸易来维系殖民地的正常运转,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菲律宾贫穷落后,但对西班牙而言却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和宗教价值。

1565年,宿务成为殖民地后,黎牙实比曾积极调查菲岛的商业前景,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于是他在1568年向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汇报时称:“这块土地不能靠贸易来维持。”尽管如此,西班牙却不想遗弃这块“穷得像一个靠施舍过日子的人”的殖民地。因为首先,“虽然这些岛屿看起来没有什么发财的希望,但至少在这里没有葡萄牙人与他们就所有权问题发生争执,这些岛屿可以作为一个便利的基地,为将来在周边海域开拓事业之用”。其次,菲岛能保护美洲免受来自亚洲或东印度群岛的侵犯,是西班牙在亚洲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再次,一旦丢弃菲岛,它将可能落入荷兰或英国的手中,这是西班牙的自尊无法承受的。最后,对于认为自己肩负创建世界性天主教帝国神圣使命的西班牙来说,菲岛是传播天主教的重要地方,因为它的邻居中有一些特别富裕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最后,菲岛有助于树立西班牙王室在亚洲的权威,并为其争得荣誉。

(二)为维系菲岛殖民地的统治,西班牙必须开启对华贸易。

为了这块对于西班牙当局来说意义非凡的殖民地,“远离本国之西人,不得不将所需物资之供应仰赖于菲岛近邻之地”。在当时的东方商品中,马鲁古群岛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销路最广、利润最丰。然而,1529年西、葡两国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将马鲁古群岛的所有权卖给了葡萄牙人,因此,西班牙人只能把关注点放在对华贸易上了。黎牙实比一行抵达菲岛后不久,就从摩洛人那里得知,中国人经常到此来做生意。加之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经营的“规模最大、获利最丰”的对华贸易,西班牙人早有耳闻,且十分向往。因此,经过反复权衡后,1571年,黎牙实比最终决定将大本营迁至马尼拉。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正是对华贸易之开启,奠定了菲岛殖民地在接下来的250年里的基本生活方式。

(三)中菲贸易已持续数世纪之久,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菲律宾的摩逸国(今民都洛岛)就已“载宝货至广州海岸”交易。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棉兰老岛上的蒲端国多次遣使来朝。自宋朝中国商人开辟前往菲律宾的新航线之后,到菲做生意的中国商民也日渐增多。南宋宝庆元年(1225)成书的《诸蕃志》与元至正九年(1349)成书的《岛夷志略》均描述了当时中国与麻逸、三屿之间的通商情况。入明以来,中菲商业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双方来往的次数增多,而且中国在菲律宾的贸易对象亦增加了。中菲间的经贸往来直到西班牙入侵菲岛之前也未间断。

(四)中国的商品和西班牙的白银,双方在贸易中各有所需。

西班牙侵占菲律宾时,正值明朝放宽对海外贸易控制时期。1567年,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吕宋因“去漳为近,故贾舶多往”。但其货物多数是当地土物及与他们交换所得的数量有限的黄金。待西班牙实现与华通商后,这种局面迅速转变。“中国总是大帆船货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中国丝绸在大帆船载运的商品中占绝大多数。对西班牙来说,马尼拉只不过是中国和拉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那里聚集了大帆船贸易中最大宗的丝货,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常随口把菲律宾说成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省。

明中叶前后,中国蚕丝的生产大幅增长。蚕丝业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业的兴盛,不但生丝质量优良,丝织品种类繁多,织纹花样绚丽多彩,而且中国织工还特别擅长制造适应外国市场需要的商品。除丝绸以外,中国的其他物品同样是琳琅满目。明代的中国因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技术水平较高,故各种产品的成本较低,白银在中国的价值亦远高于同时代许多国家的价值,因此,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上的售价相对低廉。马尼拉总督维拉曾于1587年感慨道:“他们(指中国人——笔者注)卖得这么便宜,我们只能如此设想,要么是他们国家生产这些东西不需要劳力,要么是弄到这些东西不需要本钱。”

自西班牙人侵入菲律宾后,马尼拉备受中国商民的青睐,中菲地理上的接近是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西班牙人拥有从美洲运来的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白银。《菲律宾群岛》形容西属拉美殖民地的贵金属犹如街上的石头一般多。据17世纪一位名叫卡雷里的意大利旅行家记载:“中国皇帝把西班牙国王称为白银之王。”不论中国皇帝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西班牙人从美洲殖民地载来了一船又一船的白银却是事实。由于手中握有大把白银,所以不论是在美洲或是在菲岛的西班牙人都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对质高价低的中国商品尤为钟爱;另一方面,由于白银在中国供不应求,银价居高不下,所以中国人“视银如命”,当然也会想方设法地把商品出口到菲律宾以赚取银元。

诸多条件,便形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

西班牙开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后,便蓬勃发展起来。

(一)蓬勃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得益于西班牙推行的相对开放的鼓励贸易政策。对早期的西班牙人来说,菲岛最大的财富在于它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商业,这是西班牙得以保住并防御这块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因此,从黎牙实比开始的几任菲岛总督均采取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以鼓励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商船来菲经商。至1576年,西班牙与中国在菲岛的贸易已稳固地建立起来。对于菲岛殖民当局推行的促进岛上外贸发展的政策,西班牙王室开始也是支持的。加之西属拉美殖民地对奢侈品、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地理位置适合的马尼拉自然成为中国和拉美大陆之间的中转港。

其次是得益于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这两大天然良港。马尼拉位于吕宋西部,处于从新加坡海峡到日本的交通要道上,既是“整个东方最好的军事据点之一”,又是东方商品的辐辏之地,“为西洋诸番通货之会”。此外,位于马尼拉湾南部约六海里处的甲米地港亦是一个优良避风港,把它作为大帆船贸易的起点,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黎牙实比的船队最初是从纳维达启程前往东方的,但座落在墨西哥南部的阿卡普尔科很快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被选作菲律宾至美洲航行的终点。

(二)蓬勃发展的表现

西班牙侵占菲岛的初期,殖民当局对华商的态度颇为友善,故赴菲做生意的华商甚是踊跃。当时有大量的中国商船从漳州月港涌向马尼拉,据估计,自1571年漳州与马尼拉贸易开始后的30年里,约有630艘中国帆船从漳州港驶往马尼拉。中国商人只愿意用自己的商品与西班牙人交换墨西哥银元,每年的交易额达到100万西元左右。进口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不胜枚举,令人难以“想象房间里哪一样精致的东西不是来自中国的”。不太确定每年有多少丝从马尼拉再出口,但据贝扎主教,每年平均有30~40艘福建船从马尼拉运走了250~300万里亚尔银元,其中大部分用于采购中国丝货。

大帆船在阿卡普尔科卸货后,即与在那里等候的墨西哥商人和特意从秘鲁赶来的商人进行交易。自1579年4月14日西班牙王室允准菲律宾与新西班牙、危地马拉、南美洲北海和秘鲁等地贸易后,菲岛总督便不失时机地把大帆船直接派往卡亚俄,以从富有的秘鲁人那赚取厚利。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使得作为中转港的马尼拉迅速繁荣起来,人口从西班牙占领前的2000人猛增到1591年的3.4万人。城市规模扩大、居民点增多,建筑物的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不仅中菲贸易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扩展,日本、印度支那、望加锡、柬埔寨、暹罗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东印度、果阿、柯钦、孟加拉、纳格伯塔、卡纳塔和霍尔木兹等地的葡萄牙人均与马尼拉有商业联系,马尼拉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东方商品。而每年从墨西哥来的商船也为马尼拉送来了种类繁多的美洲和欧洲产品,马尼拉成为“东方的威尼斯”。当然,从美洲输入马尼拉的最多、最重要的商品还是白银。到17世纪30年代,马尼拉已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两个国际港口之一。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对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促进了菲律宾的繁荣发展,同时又因西班牙人的不善经营而给菲律宾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中国运到马尼拉的大批货物,丰富了菲律宾人的生活,促进了菲律宾的繁荣发展,并成为维系长达两个半个世纪的大帆船贸易的物质基础。马尼拉海关征收的货物进港税中,中国货物所占的比重最大,为56%~91.7%不等。由于此项税收是菲财政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中国商品对菲岛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物资,其他五花八门的商品亦从世界各地汇集到马尼拉,曾有那么一段时间,马尼拉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市,欧洲很少有城市能超越它。

然而,由于西班牙人经营不力,仅重视大帆船贸易,而轻视开发菲岛自身资源,使得大帆船贸易在带给马尼拉繁荣的同时,也对菲社会经济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马尼拉从被西班牙侵占的头两年就决定了其在接下来两个多世纪里的发展模式——中国与墨西哥之间丝绸换白银的交易中转站。其实,菲岛资源丰富,只是尚待开发。一位曾到过菲岛的英国人尼乔尔斯认为,菲岛的土壤很适合种植胡椒、肉桂、糖蔗等,如果能像荷兰人那样精心培植,将会受益匪浅。

(二)促进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扩大了墨西哥的对外贸易。大帆船贸易的丰裕利润招徕了墨西哥和秘鲁商人的积极参与。马尼拉主教贝纳维得斯于1603年7月5日写道:国王陛下准许菲岛从美洲载回的价值50万西元的船货中,真正属于马尼拉市民的不超过15万西元,其余的都是秘鲁或墨西哥商人的。在大帆船贸易开通以前,新西班牙和秘鲁之间的贸易量很小。自中国商品蜂拥而至墨西哥后,由于周期更短,回报更高,秘鲁商人对中国货的投资兴趣远超过对西班牙货的兴趣。因此,在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后的几十年里,墨西哥与秘鲁的商业往来增长很快。其次,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为墨西哥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那些服务于大帆船贸易的人之外,墨西哥还有1.4万多人靠养蚕和丝织业为生。再次,墨西哥殖民当局因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而敛取了巨额的税收。马尼拉总代诉人蒙法尔康于1637年声明,比起其他地方的商船来说,马尼拉大帆船在新西班牙交纳的关税是最多的。此外,从新西班牙出口的白银也需在阿卡普尔科支付高达14%的税收。不仅如此,墨西哥官员还通过其他方式对菲商人巧取豪夺。最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为阿卡普尔科港带来了勃勃生机。每逢马尼拉大帆船到来后,阿卡普尔科便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城镇”。

(三)从中国出口的中国商品,日益影响着拉美人民的经济生活。

美洲市场上一度充斥着丰富多彩的中国产品,公道的价格使得西班牙货物在那里几无销路。精美的中国物品满足了墨西哥和秘鲁权贵阶层对穷奢极侈生活的追求。在强烈的购买欲望驱使下,每年运抵秘鲁的4艘船上的中国和墨西哥产品均很快售罄。中国商品也提升了拉美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就连流浪者、社会底层和印第安人都穿上了华丽的丝绸服饰。中国丝绸还被大量用来装饰印地安人的教堂,而在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之前,由于买不起昂贵的西班牙丝绸,教堂里显得光秃秃的。大帆船贸易对拉美人民的生活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墨西哥人对大帆船的热切期盼程度,丝毫不亚于对西班牙商船队的盼望。

(四)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估算,自隆庆元年(1567)后的数十年间,漳州海澄与马尼拉的贸易大约增长了8至10倍,马尼拉“渐渐发展成为东方仅次于日本的中国商品的第二大外销市场”。中国商品不仅畅销,而且利润颇高。特别是当阿卡普尔科大帆船比中国商船早到马尼拉时,中国商人习惯于将价格提高1倍。最重要的是,由于菲律宾几无物产可交换,而西班牙人除了美洲的白银以外,也没有其他令中国人渴求的物品,所以,中国商船载回的基本上是白银,这些白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中菲贸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展开,不少中国人移居吕宋,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因人口过剩而招致的生计压力。此外,万历年间从菲岛引进中国的番薯、烟草等作物均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

(五)维系西班牙在菲岛的殖民统治,加强西属美洲与中国及菲律宾联系。

“(菲律宾)群岛没有商业就无法保留”。菲岛总督法哈多认为,菲律宾和新西班牙的贸易是所有驻菲西班牙人自我撑持的方式。除了墨西哥定期送来的援助之外,大帆船贸易的利润是居菲西班牙人的额外补贴,且有助于宗教捐赠。舰队司令卡里罗亦于1638年声称,将丝织品出口到新西班牙,就是质量最差的也能赚取400%的利润,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足以反映出大帆船贸易的收益之高。不过,驻菲西班牙人从大帆船贸易中赢取的巨额收入,并没有像其他殖民国家那样,用于本国的资本主义事业上,而是过着极端奢侈的生活,这大概也是导致曾经辉煌一时的西班牙帝国迅速衰落的原因之一吧。由大帆船输往美洲的东方奇珍异品,有些至今仍收藏在墨西哥城的国立历史博物馆里。菲律宾在某些艺术和社会习俗方面亦受到了墨西哥的影响。传教士带回的报告大大增加了西班牙人对中国文明的认识。

综上,16世纪60年代,西班牙为维系其在菲岛的殖民统治而开辟的连接亚洲与拉美的中拉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对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既成为驻菲西班牙人长达250年的基本生活方式,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还“成为推动人类一体化进程和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因素”。

猜你喜欢

中拉西班牙人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1)
M.U.莱蒙托夫剧本《西班牙人》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
狂欢之后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中枢的构建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决战马尼拉,春季赛16强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