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培智学生音乐课堂中康教结合的运用
2019-11-16王富勇
摘要: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在康教结合的体系中尤为重要,培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教育方式也不容小觑。在新教改的时代大背景下,培智学校的开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也要紧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采取康教结合的方式,在培智学生的音乐课堂上灵活运用,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培智学生音乐课程的开展与实践,其目的终归是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生活技能,支撑培智学生可以在社会中独立生活。本文将针对培智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康教结合方式进行授课的作用展开论述探析。
关键词:培智学生;音乐课堂;康教结合
一、音乐课堂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时代发展迅速,科技水平大踏步提升的社会中,语言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在培智学生音乐课堂中采取康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音乐课程的开设,在培智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学生的语言培养上,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来跨越语言的限制力,以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来感染培智学生的情绪和心灵,从而建构学生的语言体系,逐步进行积累。比如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旋律哼唱、歌词朗诵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发音能力、认字能力和语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语言的基础培育,以及提升培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潜力。[1]
人体对音乐的节奏有着本能体会,并且大脑神经在感知音乐时可以抑制悲观情绪的产生,激发愉悦的情感状态。传统发音训练、字词认知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对于培智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所以知识的传输只停留于表面层次,很难使同学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音乐课堂通过生动活泼、灵活有趣的康教结合的授课模式,让培智学生在轻松简单的歌唱朗诵中充分的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来领悟音乐,协调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课堂中学生互动交流的提升
培智学生大多都会在认知方式、行为能力和语言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在一些社会人际交往中也相对比较困难,并且伴随着社交能力的不成熟,培智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感没有合理的宣泄,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我伤害火攻击他人的负面情绪。[2]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积极的康教结合模式,对学生的互动交往能力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得培智学生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学会需求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让学生在音乐欢唱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着与自己交流、与他人沟通。
音乐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教育还可以增加一些个人分享、小组合作、礼貌行为的趣味活动,一些简单的却又十分具有活力的教课模式,通过对学生语言的教化与引领,利用歌曲进行相互问候,以唱歌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和交朋友,你唱我猜、对歌合唱等形式的巧妙开展,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欲。在这个过程中,培智学生可以很好地参与进来,掌握与人交流的问候行为,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技巧。整个充满欢快的音乐课程中,学生的自我情绪不断进化改变,音乐以“润物细无声”的形态,潜移默化间对培智学生的互动交流行为起到强化作用。在提高培智学生自控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关注其他人的谈吐习惯和交流方式,再通过模仿与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将自身的社会交流互动能力增强。
三、音乐课堂中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
音乐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唱歌课程,特别是培智学生的音乐课堂,结合了康教方式是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培智学生的人格。培智学校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使学生拥有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音乐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融入多种元素,吸引培智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联想和表演来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拓展音乐文化,来进行生活技能的锻炼。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呈现生动灵活的画面、自然逼真的情景,来刺激培智学生的感官体验。同时又融合了其他知识技能的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和完善了多方面技能知识,从而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等独立生活的能力。音乐课堂以其欢快愉悦的授课方式与传授生活知识有机结合统一,在调动培智学生感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的生活技能传授,利用音乐这一中介力量,达到矫正培智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效果。
四、结语
音乐课程的开设,是对培智学生开展多元化教学、进行全面培养的体现,运用康教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培智学生而言,不单单是为了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具有康复和补偿学生心理的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传授活动,将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挖掘出培智学生的潜在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技能,以及健全完善学生独立生活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培智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景时,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28-33.
[2]李巖,崔宁.康教结合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5(03):54-56.
作者简介:王富勇,惠州市博罗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