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2019-11-16郭少平
摘要:闽东畲族民歌作为闽东畲族文化的“活化石”,伴随着闽东畲族群众走过了4000多年的风雨,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就结合在闽东畲族民歌保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索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畲族;民歌;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指出“畲族文化系列就是闽东文艺特色之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使之具有闽东地方特色。”畲族民歌作为闽东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畲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宁德市艺术馆在推进闽东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发现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畲族民歌传承方式的落后和传承群体的缺失。
一、畲族民歌亟需增加传承群体和创新传承方式
1、增加传承群体。闽东是我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福建省的二分之一。我们在进行畲族民歌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现在闽东畲村中第一代第二代人尚会唱畲歌,第三代人已经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较少说畲语,对畲歌不熟悉、不喜欢,第四代人已经彻底与畲语、畲歌绝缘了。只有少数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珍贵的山歌本不是出现在畲民家里,而是在旧废纸报摊。畲歌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如今畲族民歌的传播者都已经迈入老年,有的甚至已经相继离世。在流行文化和经济大潮冲击下,畲族民歌传承面临很大困难,目前闽东畲族民歌传承范围和人群呈现逐步缩小和和人口缩减的趋势。
传承和发展畲族民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人”这个核心。畲族民歌传承群体增加的责任必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担当。可以采取相应办法和措施如:一是为畲歌老艺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在开展畲族民歌传承时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处理好艺术传承和文化生态的关系。畬歌是在动态中传承的,必须尊重原生状态的艺术标准,做到对原生形态不篡改、不扭曲、不牵强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传承原有的艺术形态。在传承中,如果离开畲族民歌本身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延续和发展,就离开了畲族民歌的本源。人的艺术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人文环境。畲族民歌根植于适宜她成长生存的畬乡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好畬乡生态文化环境就是对畲族民歌传承最大的支持。
2、创新传承方式。目前闽东畲族民歌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老师传承和文本传承等。活动传承主要是通过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四月八等传统畲族节日举办盛大的歌会,畲族同胞同台竞歌,互相学习交流。家庭传承是在畲族传统祭祀、婚嫁和传师礼仪中,以畲族民歌串起整个仪式,传承世代传习仪规等。老师传承是畲族群众自小随父母在生产生活中传唱山歌,到长大后去找村里老艺人拜师学歌。文本传承是畲族群体在接受教育后,通过汉字的方式记述、记录历史歌、祖宗歌等畲族传统歌言,每家每户山歌本的扉页均是《高皇歌》。这些传承方式延续着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对于畲族语言要求很高。而畲族文化受当前流行文化影响,很多畲族年轻人早已脱离畲族原生态环境,传统的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很多畲族年轻人习惯了现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已不习惯和接受传统传承方式,畲族民歌传承受到极大局限,无法广泛传播。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畲族民歌单纯依靠传统传承,已不足以让更多畲族年轻人产生兴趣。为改变这个状况,宁德市艺术馆立足本地实情,通过组织音乐家进畲乡采风创作,创作出一批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的畲族歌曲和新编了畲族民歌专业教材,通过现代曲谱的形式,推动畲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创新改变,激发了畲族年轻人的兴趣。同时采取和宁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广,将畲族民歌歌曲用通俗的唱法进行传唱,让更多喜爱畲歌的观众朋友关注和支持畲族民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热爱畲族文化氛围,从而激发起畲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产生传承和保护畲族民歌的本能。
二、新时代闽东畲族民歌传承发展的路径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智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歌记事、斗歌启智”,山歌不仅唱出了他们的生活生产,也是他们的民族史书。畲族民歌及相关表演艺术体现了畲族文化的地域流变及其多样性,呈现出畲族、汉族互动的历史轨迹。新时代,宁德市艺术馆实施了畲族民歌保护发展“六个一工程”,有效推进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仅靠单一部门的推动,无法实现畲族民歌的整体性和区域性传承发展,应从更高层面加以推动。结合当前文旅融合新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编制闽东畲族民歌保护规划。组织文旅、民宗、高校、社科、文联等部门编制《闽东畲族民歌保护传承项目总体规划》,对闽东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蕉城区金涵乡、八都镇猴盾村、霞浦半月里村、福安康厝乡、福鼎双华等村镇畲族民歌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濒危状况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划定闽东畲族民歌原生态保护区,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建立中长期保护计划,争取用2至3年时间,建成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畲族民歌保护传承中心,开展畲歌的研究创作、并积极推进畲歌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为畲民发家致富做贡献。
二是开展系列畲族民歌展示宣传活动。每年都在宁德市承办福建“三月三”畲族文化艺术节,提升闽东畲族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畲族文化艺术节既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前往参加这一独具魅力的畲族节庆活动,又从中挖掘一批原生态畲族民歌。同时,结合“5.19中国旅游日”,组织文化和旅游局、民宗局、团市委等部门通过在高铁站、万达广场等公共场所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发送宣传资料,举办畲歌民俗文化图片展、畲歌进社区展演、畲歌文化保护与传承座谈等系列活动,营造保护畲歌传承活动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是加强畲族民歌传承基地建设。命名一批畲族民歌传承人,要求在蕉城区金涵乡、八都镇、霞浦溪南镇等畲族聚居的重点乡镇,出台扶持奖励政策,积极鼓励畲族民歌传承人开展传教活动。建设一批畲族民歌传承基地,在重点畲族村设立传习点,建设畲族民歌生态博物馆,努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是编纂出版畲族民歌汇编。聘请闽东知名的音乐人士、民俗专家、历史专家和学者,根据非遗普查成果,建立闽东畲族民歌资料档案和数据库,积极编纂出版《闽东畲歌与畲族民俗》。同时采取声像同步采录畲族民歌老艺人、传承人的畲族民歌,在做好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对畲歌进行改编,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气息,使畲歌好听、易学、能吸引年轻人传唱,从而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郭少平,单位:宁德市艺术馆,职业方向:群文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