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16盛红振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玉雕传承发展

盛红振

摘要:国粹“玉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用于祭祀的神玉,到象征权力的王玉,再到步入寻常百姓的民玉,玉雕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产物,一直传承至今,也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玉文化传统。笔者从事玉雕创作多年,对玉雕技艺略有研究,在本文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科学探讨.

关键词:玉雕;传承;发展

中华玉文化是一条承载着万年智慧的浩瀚长河,回首中国玉雕的发展史,能感悟到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更感慨华夏文明的厚重与悠远。红山玉猪龙、良渚玉琮、“汉八刀”玉蝉、渎山大玉海、大禹治水图……玉文化发展的每一步足迹,无不闪耀着一代代琢玉人的智慧之光,代表着一个个时代艺术与文化的巅峰。

“玉不琢不成器”,艺术是玉雕的生命。“艺”为玉雕作品的形式之美,“术”为实现“艺”而采用的技巧。玉石是天然材料,不可再生资源。各个品种都有它自己的生命语言(即特性),譬如:水晶,古人又称水玉、水精等,为石英结晶体,传统宝石之一。在所有玉石中,水晶是最为纯净、空灵、澄明的材质,它有着高洁出尘的气韵与宁静神秘的内涵。作为玉雕中的一种硬性材质,与其它玉种一样美丽、坚固。因地质运动的原因致使水晶矿产的多地性,也造成水晶形状的多样性及丰富的色彩与包裹体,依据这个特点,它既与其它玉种雕刻一样有共性,也有鲜明个性——光效应强。切面、弧面、阳雕阴雕、巧色,表现手法丰富。抛光后光泽度高,亦可不抛亮打磨呈亚光,亮与亚光之间形成对比,效果突出,这样又增加了艺术表现手法。

过去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能说明艺术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其实应该放眼世界、敞开胸襟,才能创作出具有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恒久的艺术精品。我近年来广泛涉猎各种不同的材质,从和田玉到黄蜡石,从翡翠到玛瑙,从绿松石到水晶……对于各种材质的特性与表现力都有深入了解,各种材质因自身特性的不同,对于不同题材的演绎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除了天然特性外,玉石亦有各自的文化属性,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不是浅尝而止,它需要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需要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融汇。比如我现在最常用的材料---水晶,它有能够和人心灵沟通的灵性,作为雕刻家,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文化功能。在创作中不仅要挖掘、表现其材质的自然特性,也要解读、传播其文化内涵,从内在精神出发去寻求其自然表现,尽可能地追求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有效拓展观赏者的想象空间,使观赏者能通过自身的“二次创作”,探寻到玉文化的真意。

目前,玉雕行业和市场可能存在许多误区,消费者与经营者盲目的推崇某一种材料,认为价格高的一定是升值空间大的。其实。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以金钱来衡量一件艺术品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其艺术价值的存在。“石之美者皆为玉”,每一块玉石或普通的石头,其本身都包含着天然的美,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美,能不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手法去展现它的美,给它注入思想和内涵,使其具有生命力,有艺术生命的作品才是无价的。比如,一件有生命力的水晶作品是自然的、有机的,形与影相遇相融,水晶的质、形、色都是天然性,物质性的,玉雕师把物质与意识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变化的,时刻都处在一种息息相通,生生不灭的状态之中。

我国玉石的种类和产地分布很广阔。每一个地方产的玉石都各有特色,判定玉雕作品的价值不应该有种类之分,其价值都是均等的。白玉、青玉、玛瑙、水晶等玉材,都有其独特的颜色与纹理,都很美,就看玉雕师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们,化腐朽为神奇才是最伟大的,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認为玉雕之美一定是以材料为基础、工艺为手段、文化为目的、内涵为灵魂。经过巧妙的构思与精心设计安排,对每一件作品的构图、章法、布局、纹饰等都做了巧妙的安排。在艺术上做到有“格调”、讲“意境”;在饰纹上讲究“以瑜掩瑕”或者“反瑕为瑜”;在俏色运用上追求“俏、巧、绝”,发挥原材料质地美,做到“分色巧用”,将玉的自然质地美与外部轮廓造型和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

作为一个玉雕师,同时也是一位收藏者,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传承者,我们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不但要将这门艺术做好,更要把这门艺术有序的传承给下一代,使得我们的下一代知道和了解历史,这是我们的初衷和责任。在接触玉雕爱好者与收藏者的时候,除了向他们推介自己作品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外,同是,更应该把正确的收藏理念传导给他们。包括对玉的正确认识,玉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使之充分的了解玉器收藏的真正意图。为何要收藏,何为真正的收藏,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要让他们对其说喜爱的收藏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收藏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在。

纵观过去和现今,我更展望未来。现在国家正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功垂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更鼓舞了我们这些手艺人。我们非但要做好目前的事业,更要有序的把这门艺术传承好,让下一代懂得热爱这门艺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名普通的玉雕师,我欣慰地发现有更多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触我们这门艺术,都很有兴趣的想来学习玉雕。虽然他们的初衷不一,有的是看到玉雕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了生计来学习玉雕;也有一些是真正喜欢玉雕才来学习的。但我觉得,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只要他们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好这门手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延续和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或者说是一种推动。因为这一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系统的,是规范的;他们思维和理念是先进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这门艺术的生命才会更活跃。

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们的不断淬炼与升华,几千年的洗练,使“玉”从一种矿物质名词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期玉文化都有其鲜明的诉求方向及时代特征。一件件玉雕作品更是在弘扬玉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承载着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及时代的文化需要。当代玉雕应在传承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基础上,或弘扬时代文化之精美、或探索未来文化发展之精神。

猜你喜欢

玉雕传承发展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