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被动句式

2019-11-16张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被动介词

张明

[摘           要]  对高教版职中教材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并从古代汉语的角度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研究高教版职中教材中五种被动句的语法特点,从而窥见高教版职中教材中所选篇目被动句式的使用状况。

[关    键   词]  文言文;被动句;高教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12-02

近年来,随着职中对口、单招考试的热门化,教育界对职中语文越来越重视,但是还没有人对高等教育(中职)文言文语法进行专门研究。而语法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以语法研究中的被动句为例,以高教版文言文被动句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近三年的职中教学经验,全面考查和分析被动句基本面貌及其高教版所呈现的状况,为职中尤其是对口、单招考试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基础性帮助。

由陆迎真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职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通过。

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本文把《职文》中的被动句分为五类进行讨论。

一、“見”字式

“见”字式是一种产生很早的被动句式,这一句式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到魏晋时期已经衰落,最常见的形式只有“见V”式。《职文》中一共出现3例,且这几种的“见”字都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帮助表示被动,起了标志作用,其特点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句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见+动词,仅1例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类“见”字被动式,后面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动词,“徒见欺”翻译为白白的被欺负。

(二)见+动词+于,仅1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式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但介词“于”有时可以省略。上例中“欺”为“秦王”的施事。翻译为: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走小路回到了赵国。

(三)见+名词+动词,仅1例

(3)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由此可见,“见”字式被动,只出现于《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两篇中,“见”在《职文》中出现最多的是表示动词“看见”,如“君既若见录”“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如上文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二、“于”字式

“于”字句出现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时期。它的出现改变了汉语句子没有被动形式的状况,在先秦时期大量使用。根据唐巧明先生的统计,“于”字式在先秦、西汉、东汉、六朝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27%、11%、1%。看出,“于”字式在秦汉时期开始衰微,并出现了消亡的迹象。

“于”是介词,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形成“于”字式被动句。“于”译成“被”。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在《职文》中共出现3例: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因此在翻译此类句子时注意:被+事物+动词。如(2)翻译为:赵王认为他是有才能的人,出使不被诸侯侮辱,给他授官担任上大夫。

由于“于”字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用在状语后置句子中,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也可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如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因此不利于被动句的判断。同时随着语言的发展“被”字句“为……所”式的被动句已经开始出现,并大量使用。而且“于”字句的介词后置,不符合这一时期前置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形式大量取代。

三、“为”字式

“为”字句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在先秦两汉时期,并成为被动句的重要形式之一,《职文》中共出现6次。

(一)为+动词

(1)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从当前所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为”字被动句在春秋

时期就已经产生。“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是“S为V”式,其中的“为”是被动助词,用来表示谓语动词“V”所表示的行为是主语“S”所承受的行为,相当于被动助词“被”,“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示刘兰芝(S)时时被这句话安慰(V),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二)为+施动者+动词,共3例

(1)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3)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S为NV”句式属于被动句,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也认为“S为NV”属于被动句,我认为“为”在这是表被动的介词,引出施动者。“S为NV”是由“S为V”发展而来的,在“S为NV”式被动句中,由于施事“N”的加入,“为”从谓语动词“V”的前边移到了“V”的施事前,失去了帮助“V”表示被动意义的功能,却获得了引进“V”的施事的功能。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注意是(接受者)+被+施动者+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翻译为,我们都会被他俘虏。

四、“为……所”式

其经历如下的发展演变:“为……所”<“为”+施动者+动词<“为”+动词。柳士镇指出“为……所”式在中古占优势地位,故形式复杂,与补语有关。

在《职文》中“为……所”式共出现3次。

(一)“为+施事+所+动词”

此式中的介词“为”引进施事者,助词“所”置于被动词之前,强化动词的被动意义。这样,“为……所”式表被动的语法功能就十分完备,这是发展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发展较为完善。在教材《职语》中出现了1例: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人积累的威势所胁迫,这是苏洵写的六国破灭的原因,为了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害怕“西夏、辽”的军队,否则有一天可能重蹈覆辙。

(二)为所+动词

此式是“为+施事+所+动词”的变式,“为”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动作的施事者。这种变式句始见于《史记》,绝迹于清代,翻译的时候尽量把施动者写出来。在《职文》中仅1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翻译为:如果不这样做,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这是范增的告诫也是预言,可惜项羽并没有采取他的计谋,最后乌江自刎,一代枭雄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翻译时,直接把“为所”翻译为“被”,被+(施动者)+动词。

(三)“为……之所”

为……之所”式被动句,就迄今见到的语料看,“为……之所”式最早见于战国末期成书的《管子·枢言》:“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一种相对凝固的格式。“为”引进的施事者,“所”字强调动作的引出,“之”作用同“所”,属于同义复用,因为“为……之……”易与动定名相混,故遵循语言的竞争原则,处于“为……所……”的下风,“之所”=“所”,它们的用法也与音节搭配有关。

为+复音词+之所+复音动词。如:常为老朽之所逼迫

为+单音字+所+单音动词。如为老所逼

《职文》中“为……之所”仅1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引进的施事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此句为引出的是事物“积威”,是双音节词,“所”字后接的双音节动词“劫哉”。“为……之所”根据语境翻译为“被、遭受、蒙受”。此句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五、被字句

“被”的本义是“寝衣也”,即被子。被子的功能是盖在人的身上保暖,由此引申出“覆盖”之义,为动词。又引申为“遭受”“蒙受”“遭到”,这是动词“被”的常用义,后来也就演变成人们熟知的“被字句”。被字句表被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被+动词”“被+施事者+所+动词”“被+施事者+动词”“被+动词+宾语”这几种。《职文》中仅有“被+动词”在汉朝的《孔雀东南飞》中出现过,共4例:

(1)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

(3)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4)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

上述4个例句中的“被”,都表示被动的意义,都未出现施事者,助词“被”直接放在被动词之前帮助表示被动,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写出施动者也可以不写。如(1):都是被(婆婆)逼迫。

综上所述,《职文》中的被动句形式繁复,常变各异,其所占比例如下:“为……所”所占比例高达31.6%,被子句25%,其他三种“见”字式、“于”字式、“为”字式各占15.8%。

因此,在职中教学过程中各种被动句型出现的频率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长。同时因为“于”字式、“见”字式距今时间较长,也应作为难点讲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被动句式的特点以及相似句子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袁慶德.“为”字被动句的历时演变研究[J].语言本体研究,2017(3).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孔雀东南飞被动介词
蔓延
介词不能这样用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