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活动不足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影响李蒙 李忠义 张婧
2019-11-16
摘 要: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各国家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却逐年下降,这一情况恰与体力活动不足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大量中外文献进行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做以梳理,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相关释义,对现状以及内在联系做出更加深刻的剖析和进一步的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指南,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体力活动不足 生理健康 疾病影响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b)-0011-03
体力活动不足的问题在而今的青少年儿童中十分普遍,其引起的种种健康问题也日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在某个阶段导致的必然结果,理清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认识,对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找准直接性的诱导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建议或建立科学的解决方案。
1 体力活动及其相关概念
1.1 体力活动的概念
體力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之一,使得人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量的摄入与消耗控制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但体力活动这一概念经常被人简单理解为“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只是“体力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体力活动的范围更大。2012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中对体力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定义。其内涵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收缩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动作,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及闲暇时进行锻炼。
1.2 对体力活动不足的界定
对体力活动不足的界定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大部分地区以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或者本国家地区规定的活动标准而进行评价。例如我国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出台过《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建议5~17岁青少年儿童每天应累计至少60min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同时,每周应进行至少3次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这其中应该包括肌肉强化练习和骨骼的活动等。这里对强度的估计方法是应用代谢等效方法(MET),即一个物理活动的代谢率与参考代谢率的比值而判断该活动能量消耗情况。
1.3 体力活动不足与静坐少动
众所周知,许多上班族在工作时间中有70%~80%的时间都是久坐不动。这种久坐行为的长时间的持续状态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中静态行为为主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在一天的清醒时间内以主要以坐着、靠着或斜躺着等姿势进行工作、学习或休闲娱乐,若这一时间大于清醒状态时长的50%则称之为静态生活方式。在2012年SBRN将久坐行为定义为“能量消耗≤1.5METs”且处于坐姿或斜躺状态清醒任何行为。
久坐行为的定义可以说是以强度或能耗程度对某一日常活动性质进行了判别,而静坐少动则是持续执行久坐行为的这一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静坐少动与体力活动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绝不等同,在2004年提出的“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中对两者的不同已有明确说明,其中研究学者在使用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化学方法的研究时还发现,运动不足和静坐少动会以不同的、独特的方式改变身体状况即静坐少动这一行为方式是慢性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静坐少动持续时间短,相对来说从事至少低强度体力活动的持续时间长,但并不一定表示体力活动量足够。相反,静坐少动持续时间很长,从事体力活动时间很短,却也并不一定没有达到体力活动建议量。但如果静坐少动时间全天持续,那么势必代表体力活动不足。
2 青少年体力活动及生理健康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1 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应该进行60min中度或较高强度的PA,但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普遍未能达到这一建议要求。一项对五个世卫组织区域的34个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仅有23.8%的男孩和15.4%的女孩达到要求,对此,我国开始提倡各个学校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足球进校园”“小篮球进校园”等措施落实,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相比10年前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并未能彻底扭转这一下降趋势。
全球人口体力活动整体水平自1965年以来便开始呈下降趋势,这与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人文风气等各因素的变化都有着密切关联。而这些根本性影响因素所导致的问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故而对导致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下降的直接因素进行研究显得更有意义。对直接因素的研究各学者归结出以下几点。
(1)个人因素:个人运动能力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个体的生理机能不适和对体力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良生活习惯是次要因素(吸烟、饮酒在不良习惯中占比很大,秘鲁已于2006年确立了青少年吸烟饮酒的法定年龄;台湾的研究中也发现PA水平与吸烟有相关性)。
(2)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参加运动或者课外活动的态度、部分家庭缺乏基本的文体消费能力、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没有运动习惯,导致体力活动的氛围缺失。
(3)学校因素:学生有较大的课业负担,参与体力活动时的时间有限或根本无法参与,学校场地与器材的匮乏、学校相关负责人不支持。
(4)社区环境因素:现代出行方式的影响和活动场所距离居住地较远、社区及周围没有适宜的活动场所和器械、环境安全和卫生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影响是次要因素。如Cleland的研究显示,居住环境附近有公共的绿地活动空间的孩子,其户外活动时间也更长,并且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是其他居住环境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儿童的4.72倍;再如Kohl-m发现,居住环境周围安置简易的运动器材或设施,有助于消解家长对户外活动的安全顾虑,吸引孩子更多的进行户外活动。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还发现人际关系、社会地位、舆论导向、政策制度、职业宗教信仰等也与体力活动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2.2 青少年生理健康现状及其原因
从全世界范围看,青少年体质健康、运动机能水平,特别是体能素质下降十分明显。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事实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我国在2014年新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领段学生分组并确立了测试指标及权重系数,从形态、机能和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综合方面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我国青少年在部分指标上呈现出的水平下降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血压调节机能普遍不良、耐力素质弱化明显、速度和力量素质增长几乎停滞、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肥胖甚至超重现象严重、近视的发生率也在持续增长。为搞清楚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国家层面的部分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调查,得出了影响我国青少年生理健康的众多原因。
(1)居民生活环境条件改善,交通出行比较便利,这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2)网络时代改变了休闲生活方式,使得青少年中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
(3)以高考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应试”压力过大,并以睡眠时间不足和课业负担重为主要变现。
(4)快餐文化盛行,西洋餐大多是高能量食品,导致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是引发青少年肥胖症增加的直接因素。
(5)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并未按照国家要求设置和执行,课程目标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器材设施。
(6)独生子女受到溺爱过多,正确的家庭观念或者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也会使得孩子受到影响。
上述众多原因中大部分都与缺乏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已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足会导致医疗支出的增加,或者说体力活动未达到建议要求和本身行走困难(残疾)的人群的总医疗支出费用与体力活动水平有关。这一研究还有更加准确的的数值:在加拿大,缺乏身体活动占整体医疗保健费用的3.7%;在中国,每年超过15%的医疗和非医疗费用都是由于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而医疗费用的支出在某种程度上即可表示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
3 体力活动不足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3.1 体力活动不足对青少年身体及其各功能的负面影响
2015年对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青少年儿童死亡率从1990年约1400万死亡人数下降到2015年约720万,但其进展分布并不均衡,且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剧。在全球范围内,由传染疾病、营养不良和新生儿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非传染性疾病和身体伤害在解释全球疾病负担方面的重要性相对增加,而缺乏身体活动正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四个主要行为风险因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余万死亡是由于体力活动水平低所导致的,且这一数据仍有上浮的趋势。
体力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如果未能达到体力活动建议要求,势必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水平下降,最终表现为心肺耐力差、肌肉力量弱、体脂量增高、心血管及代谢不正常、以及骨骼发育不良或未能充分生长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抵抗力减弱、身体肥胖以及各种疾病的恶性循环。体力活动不足对生理上的负面影响还会使青少年恶童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例如耻辱和自卑感等、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3.2 体力活动不足对青少年造成的疾病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21%~25%的乳腺癌和结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与体力活动不足密切相关,10%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可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而在青少年中,这些疾病的出现大多由于肥胖引起。
肥胖儿童更容易患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也较同龄人较高;儿童肥胖还与睡眠功能紊乱有关,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还有研究发现70%的肥胖青少年至少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胆固醇等。
由此可见,肥胖是体力活动不足而造成青少年疾病危害的重要环节。而恰恰在现今的青少年中肥胖又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已经被认为是21世纪的流行病。近十多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肥胖已经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急剧流行开来,已经接近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但绝大多数超重或肥胖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增长幅度高于发达国家30%以上。在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肥胖,导致中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运动。世界卫生大会于2014年通过了《2013-2020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战略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有助于促进到2025年实现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方面9项全球目标,其中就包括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全球肥胖率停止增长。
青少年中的肥胖大多属于单纯性肥胖,即由摄入与消耗不平衡使得多余的脂肪及其他养料在体内积蓄起来形成脂肪细胞所造成。这类肥胖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身体活动量不足减少了能量消耗,使机体变成了能量更加易在体内储存的不良代谢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美国儿科学物理治疗协会科开发了一个工作组,总结了青少年儿童的健身指南。该指南在赞成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少年体力活动所提出的建议外,重在鼓励年轻人参加适合他们年龄,愉快且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当然,达到体力活动标准只是促进健康的一个因素,对进行体力活动的态度理念以及其他促进健康方面的因素也要建立应有的认识。
(1)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合理的饮食。在澳大利亚,人们已经对GI概念和健康饮食的认识提高,食物选择范围扩大以及饮食习惯多样化会降低澳大利亚青年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未来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不健康饮食的风险始于童年,并在一生期间不断累积。为减少今后非传染病风险,儿童应保持健康的体重,并食用低饱和脂肪、低转脂肪酸、低游离糖和低盐食品。
(2)已经肥胖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要进行体力活动要特别注重针对性和科学方法以及长期坚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缺乏身体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加强身体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对尚未进行身体活动的孩子要明确,即使现阶段活动量尚未达到推荐标准,但只要去做依然会给身体带来健康收益。同时,对该类青少年采用运动干预时要进行方式调整,注重针对性;再者,通过加强体力活动来逐渐改善病症要尤其注重坚持,有研究结果显示患有肥胖疾病以及由其引起的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青少年患者在通过增强体力活动这一方式来进行干预治疗时,有50%~70%多因无法坚持而失败。
(3)不局限于通过学校运动满足体力活动要求。Daniel Philip H,Virginia Rall C提出的增加在校日PA的机会不仅包括校内时间(优质休闲会和体育课,课堂活动休息时间),还包括课前时间(积极的通勤计划)和放学后(校内和校际体育课程)。秘鲁的促进健康计划的某项研究中也得出了这一结论,促进青少年生理健康应该着力改善青少年的PA尤其是努力提高休闲时间PA,且应得到父母支持和一定的课外体育培训。
(4)坚持达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基本活动建议。从体力活动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所要求的每天进行至少60min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力活动已经足以满足大多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需求,故而青少年在进入相应年龄阶段后就应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1] Daniel Philip H , Virginia Rall C . Increasing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 School Day[J].Current Obesity Reports,2015,4(2):147-156.
[2] Kassebaum N, Kyu H H, Zoeckler L, et al.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From 1990 to 2015: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2015 Study[J]. Jama Pediatrics,2017,171(6):573.
[3] 喬玉成,王卫军.全球人口体力活动不足的概况及特征[J].体育科学,2015(8):8-15.
[4] 许汪宇.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健康[J].体育科研,2011,32(1):66-71.
[5] 严金慧,刘英杰.儿童青少年肥胖与体力活动[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5):64-68.
[6] 李淑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172-173.
[7] 郭强.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8] 刘阳,王梅.社会经济水平对青少年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
[9] 韩慧,郑家鲲.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述评——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6,36(5):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