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的代际差异及其应对

2019-11-16陈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陈伟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下的代际差异客观存在,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显性的矛盾。本研究置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通过研究观念、行为特征等发现网络化环境加剧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代际距离的疏离、社会的多元造成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行动断裂、文化反哺削弱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情感依赖等代际差异现象。对此,提出树立话语权共享思想,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造和引领学生需求,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加强双向及多向互动,构建代际传承中的话语传播新模式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代际差异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99-04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种特征表现在无数社会活动之中,同样也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仅从近十余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和话语权的研究状况看,不难看到其中已有研究者揭示出不少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表现,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现代的教育传播手段、原先的社会特征和当下的社会技术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受众之间,不再重复着以往比较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不断发生着许多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教育成效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每次教育活动几乎都可以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成果,产生统一思想的效果。我们不得不担心地看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形成思想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形塑人们统一的行为动机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人们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不再归类于非黑即白的两端思维,而是追求着一种多元状况。如何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语境下的代际冲突、矛盾、团结,利用新媒体优势,化解冲突,缓和矛盾,巩固团结,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及本质

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话语即权力,他指出话语是带有鲜明色彩的非中性要素,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也就是说,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话语权的天平由两大因素组成,即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或能力),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拥有话语权利但缺乏相应的话语能力,最终这种话语权也会虚化甚至将应有的权利拱手相让。而拥有超强话语能力却时常任意攫取本属于他人的话语权利,也会使这种话语权显得霸道而渐失人心,最终也会丧失话语权。

话语权的确立不仅离不开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者的关系,也离不开诸如传者与受传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呼应关系。也就是说,话语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要素,更不是这种单一要素的独立表现,也不是某一主体的单打独斗,而一定是多方协同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表面看,话语权似乎是属于矛盾的某一方面,但实际上,这种关系永远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关系。关键主要在于:这种关系究竟是良性积极的属性,还是恶性消极的属性?这对话语权的形成与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干涉变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形成与变化,同样也离不开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中包括着“代际”关系,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制约因素。因此,本文将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代际差异的变化及其特点,对话语权生成和优化的关系,及其如何克服和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中遭遇的挑战与困境。

二、代际差异的含义与相关理论溯源

美国学者米德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文化传承方式分为“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三个类型。“后象征文化”是一種处在社会发展迟缓、生活封闭状态下的代际传承文化,其本质上是一种长辈主导的文化。在“后象征文化”中,父祖辈、年长者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在变化缓慢的社会中,经验、知识都是长年积累起来或由传统继承下来的,长者往往成为知识和智慧的化身,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足以解决青年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代际之间的冲突是隐性的。因为象征性价值体系是同一的,所以年轻一代几乎不存在认同危机。“互象征文化”则是指同辈文化。互象征性起初是对后象征系统的突破。在“互象征文化”中,年轻一代的经验与他们的父母、祖辈和社会中年龄较大成员的经验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长辈不能向他们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模式或应付挑战的经验、智慧,于是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发展新的形式,并向同代人提供榜样。米德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不可逆性”。特别是上个世纪40至6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裂变与聚变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成功应用、对行星表面的探险、知识爆炸以及无线电、电视的发展,促成了真正的“世界共同体”的出现。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反应以及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使老一辈越来越“边缘化”。同时新一代越来越处于新兴文化的主导地位。由此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在接受和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科技巨变中老一辈变得无能为力,而年轻人却游刃有余,并挑战传统价值体系;二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反哺”,即老年人也向年轻一代学习,真正尝到了“落伍者”的滋味。[1]

“代”的本义是指世袭的辈分。但在人们的日常语境中,“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因自然年龄差别所产生的代际关系,如青年与老年;二是由于血缘而产生的代际关系,如父子、母子关系;三是由于共同观念与行为特征所产生的特定人群的聚合,如所谓“80后”、“90后”。[2]本文所指的代际关系即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代际差别与代际团结。代际差别主要是指不同代际的人在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行为取向等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以至于冲突,而且这种差异和冲突,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而加剧。[3]这种代际间的差别造成了原有文化无法像以前或用以前的方式进行传承,代际间的差别影响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容易造成偏见、误解。由于这些主观偏见与不理解,使得不同群体更多地在同辈间寻求归属,这就造成了不同代际间的隔阂与不满。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下的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当下的社会环境特点下,这种差异所引起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的代际差异表现  1.网络化环境加剧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代际距离的疏离

信息时代中,高校教师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往往具有基本相同的审美观,而现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价值取向、追求的目标等指标抓取信息,更加愿意与同辈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团体。高校大学生的小团体在微信中快速蔓延、拓展、泛滥,大家躲在信息蚕茧里抱团取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反而式微,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很难达成共识,这无形之间潜移默化地拉远了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话语距离,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实施的难度。 另外,高校大学生受个体化进程影响,更加追求个体独立与自由,他们个性明显,个人标签突出;井喷式的信息储量催生了其思想的早熟,使其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某种程度上也拉远了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话语距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2.社会的多元造成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行动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异质和多元,打造了一个五色斑斓而又转瞬即逝的社会,但是不同时代的东西依然共存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从存在主义、后现代,到消费主义、市民文化,转型期所呈现的社会异质现象明显,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旧制度与新方案、旧风俗与新潮流、旧观念与新词汇的重叠,因此,本来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一切机遇想打造自己的年轻人,也会时时遇到他们的年长一代传统价值的阻力。一方面,他们特立独行、藐视权威、不压抑自己,精神上追求自我对话、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他们又时时受着父母长辈的“溺爱”,因为他们的父母前辈曾经在政治风雨中大多磨炼得唯唯诺诺,总想把在自己的生活里失去的一切,从理想、前途到教育、生活成倍地倾注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父母长辈的宽容甚至纵容反而造成了年轻一代的自我、叛逆,在代际行动上表现出明显的断裂。

3.文化反哺削弱了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代际情感依赖

在传统的代际关系中,晚辈对长辈都有一份天然的崇拜依赖,尤其在中国这个传统上都以长者为尊的社会,长辈及教育者给年轻一代所展示和传递的是一种示范和引领。而新时代的年轻人在选择偶像加以崇拜的过程中,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上表现出了相较于传统不同的特点,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心理认同以及横向朋辈间的交流沟通。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多元选择、行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出现一种领潮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很多长者们开始感叹,自己所接受的那点教育和文化熏陶不仅在观念上开始落后于下一代人,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开始赶不上下一代的进步。而恰恰相反,年轻一代的很多观念和行为也开始影响到父母前辈的行为选择,父母长辈对新事物、理念的学习能力不如小辈,甚至需要向小辈请教。这种文化反哺的代际颠覆现象逐渐削弱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代际情感依赖,而反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个性更鲜明、视野更开阔、知识面更宽,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认同,精神世界更为独立。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代际差异的应对及举措  在话语体系中,话语、机制、受众是三大核心要素,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受众更是首要核心要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话语权利”(right)和“话语权力”(power) 即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或能力),两者是有机统一的,要找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既要围绕三大核心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校大学生),同时又要注重话语权利和话语能力的有效转化。拥有话语权利但缺乏相应的话语能力,最终这种话语权也会虚化甚至将应有的权利拱手相让。而拥有超强话语能力却时常任意攫取本属于他人的话语权利,也会使这种话语权显得霸道而漸失人心,最终也会丧失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

1.树立话语权共享思想,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争议是社会变迁相伴随的必然过程,因为变迁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变化将不同的群体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段,那里相应地寄托着他们的立场、利益、人生理想与自我认同,自然会使他们站在自己的年龄立场对事物进行评价,代际间的差异恰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在教育者固化的传统中开始出现了打破传统的尝试,也说明传统的教育者与进取的受教者之间出现了话语权利的争夺。另外,网络交互时代,网络话语所弥散的结果就是教育双方互为权利主体,信息资源共同享有,以往教育者的信息占有优势逐渐降低,其权威性和话语权也逐渐被网络所消解,师生关系也更趋平等。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这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4]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激发大学生的教育参与,改变话语主体间的单向性和表达的传统性,使话语权由过去的独享转变为共享。

2.创造和引领学生需求,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

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方式,造就新的一代。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必然造成新事物和新规则的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代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代际之间的断裂性或不连续性更为明显,新时代大学生判断生活意义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甚至颠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从微观层面来看,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宏观角度来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创造和引领学生需求,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

在内容上,要充实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光靠意识形态的运用以及高校教师的“强灌硬输”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之中,理论要接地气,实践也要接地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局面,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其内心诉求及心理习惯,有针对性地根据其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讲出学生的“心里话”。 要注重话语内容的定制生产,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得更加鲜活、多样,从而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吸引力。

在形式上,要定期举办集体活动。代际情感通常是用来描述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因素,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下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者之间的正向情感也被视为影响师生思想政治话语教育关系的重要因素。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交流;营造话语传播氛围,将思政教育于“春风化雨”般的形式播撒在大学生的心中,增强话语“代入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的地位,通过集体活动之间的接触,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获得感”;利用集体活动的“仪式感”,不断形塑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欢腾”,一方面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思政教育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育个体的“德行”;另一方面,也促进思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兩者的亲近感与凝聚力。

在方式上,加强点对点、人际之间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传播既要在传统媒介(元媒介)的引领下,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发挥培养大学生逻辑与理性思维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又要注重借鉴新兴媒介的优势,将大学生的个体“感受”与“情感带入”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传播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图片、夺人眼球的动漫视频、时髦轻松的网络直播形式、幽默接地气的网络用语、“网红辅导员”的网络号召力等一系列新颖的方式手段,争取更多的年轻学生的喜爱,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思政正能量。

3.加强双向及多向互动,构建代际传承中的话语传播新模式

随着社会动力机制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于年老一代发生影响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老一代也越来越易接受年轻一代的影响。而对于这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社会学家称之为“反向社会化”。在网络化时代,这种文化反哺是客观存在也应该被理性接纳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体的群体归属效应在同辈间的影响,年轻人更有赖于在同辈间汲取力量和相互取暖。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同辈间的示范和激励,积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加强互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也应与时俱进,积极顺应网络化社会的发展,将网络话语的多元性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构建多元互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

参考文献

[1] 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3(4):40-41.

[2] 顾亚欣. 论“80后”、“90后”青年代际传递的差异性[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17-20.

[3] 洪治纲.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8(4):160.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28/c64094-29111484.html.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