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化教学探析
2019-11-16胡华
胡华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担负的责任,而这一课程目标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单纯地讲解教科书,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48-02
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而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化,正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教学活动化,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实际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和提升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
下面,笔者以《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课前活动,寻找德育生长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活密不可分。”与生活分离的道德,只是乏味无用的教条主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例如,《让我自己来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11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主题为《我爱我家》,以递进的逻辑关系安排了四个课时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关注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让我自己来整理》是本单元的第3课时,包括“小雨和它的‘小伙伴”“找不到‘小伙伴了”“送‘小伙伴回家”“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四个版块,起过渡的作用。在学生感受家人的爱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的方法,养成整理的习惯,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以此承担家庭责任,表达自己对家的爱。
我们都喜欢整洁舒适的环境,而整洁是整理出来的。生活中,小到一个孩子杂乱无章的书包、一间学生寝室,大到近两年屡屡上热搜的“小黄车事件”,侧面反映出当下部分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公民意识的缺失。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立足现实生活,面向学生未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课前,学生回家后用父母的手机或家里的相机拍下家长整理后的家庭照片。那洁净无尘的卧室和明亮整洁的客厅、餐厅,还有摆满绿植的阳台,让学生在有意的、自主观察发现的活动中,在赞叹与自豪中,感受整理带来的愉悦与美好的体验。这个课前准备活动鼓励学生聚焦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关信息,认识到整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为接下来的德育寻找到有效的生长点。
二、课中活动,探索德育着手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化教学的意义所在。然而,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班级授课形式的局限性“针锋相对”,使得教师只能“戴着镣铐舞蹈”。但只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开展课堂活动,就能让学生在模拟的、仿真的、缩小的“生活”中,快速、有效地习得新知和方法。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生活,学会整理。
1.“亲身下河”学一学
在“学一学”活动中,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整理书包,通过问题的设置,如“所有的东西都装在一起吗”“这些书本就这样胡乱放进去吗”等,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要点。这样教学,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整理的方法,懂得分类摆放、有序摆放。
2.“不若行之”试一试
学为途径,用为目的。在本课中,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设计整理书包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化学为用,自己学着动手整理书包,获得珍贵的体验。这样由“扶”到“放”,教会了学生整理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接着,教师播放一段“书包的自白”音频并提出问题:“怎样帮书包‘减肥呢?”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躬行此事”练一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通过游戏和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进行关于道德、科学和生活的启蒙教育,由浅入深,推己及人。如《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教学分以下两个部分。
(1)“整理房間我能行”。
教师用折纸“立体书”的形式模拟家庭房间,鼓励学生运用学习的整理方法把物品归类,小组合作整理“房间”。新颖有趣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
(2)“整理教室我愿行”。
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发现所处的教室杂乱无章并主动动手整理,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巩固所学。学生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成长的。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最大魅力,在于它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生置身其中所获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实、最全面的感受,也是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由点及面,推己及人,由“小家”到“大家”,层次递进,螺旋上升,不仅帮助学生习得了整理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课后活动,夯实德育落脚点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这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科价值所在。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需求,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熏陶,还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提升能力、养成习惯。这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最终走向生活、回归生活呢?这关键的落脚点就落在课后活动的设计上。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也应该“一脉相承”,注重活动性。
例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中,教师最后出示许多来自家庭、超市、图书馆等地方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所在。之后给每位学生下发一张“自我检测单”,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学校、家庭甚至图书馆等公共场合整理物品,完成一项活动就贴上一颗星星贴纸。这一课后活动的设计,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再次引向生活,鼓励他们学以致用。课后,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更懂事了,不仅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还经常主动做家务。这就是成长,也是课程价值的最好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一种极好的解读。
综上所述,构建活动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生长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探究生活,最后回到生活中开展课外活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从活动中学、从生活中学,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课程理念,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化教学。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