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社”协同平台的电子商务专业互联网创新特色建设方案分析

2019-11-16武赛陶雷雷霖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建设方案电子商务专业协同

武赛 陶雷 雷霖

摘 要:遵循“面向互联网创新,培养三种综合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环节,扩大示范效应”的基本思路,论文开展基于“校-企-社”联合互联网创新平台的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分析,围绕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及培养“三能衔接、阶层递进”的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分析。

关键词:“校-企-社”协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1]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遵循“面向互联网创新,培养三种综合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环节,扩大示范效应”的基本思路,电子商务专业着力培养以移动互联信息技术和新型商务金融理论为基础,富有现代经济视野和信息社会视角,具备商业大数据深度分析、网络商务和服务模式运作的能力,能进行商务智能、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互联网商务产品创新性设计以及社会化营销等新兴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基于此,论文开展基于“校-企-社”联合互联网创新平台的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分析,围绕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及培养“三能衔接、阶层递进”的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分析。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深刻解构技术、管理和商务创新,确立三阶段多模块有机融合课程体系

单纯侧重商务、管理或技术任一方面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电子商务发展新形势的需求[2],必须探索和建立商务、管理及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的培养机制。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紧跟电子商务创新需求发展动态的同时,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置综合考虑学科本质和内涵、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首先,以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为导向,评价当前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初步确定改革方向。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深刻解读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商务创新方面的需求,明确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内容。最后,根据课程知识点之间时序上的内在联系,按照低耦合高聚合原则,合理确定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等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图1中,电子商务将人才培养划分为基本素质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及综合创新能力拓展三个阶段,相应的将专业知识结构划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商务创新三个层次,归类获得基本素质平台、专业能力训练(技术、管理)以及综合创新项目化等多个模块,从而确保实现技术、管理和商务的有机融合以及“三能衔接、阶层递进”的培养目标,突出面向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培养特色。

(二)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俱进,实现高内聚低耦合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合现代商务、网络金融及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同时其问题本身乃至解决手段都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因此,前瞻性、复合性要求是课程内容设置的难点。

在连续、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基础上,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于互联网创新需求要求较高的两类重点岗位:互联网产品创新类和商业智能分析类。据此开设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商业智能分析及电子商务服务与运营等一系列课程。紧密结合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的新鲜成果,吸纳校内外优秀专业导师的成功经验,有效参考行业、企业和岗位等标准,不断更新授课内容,革故鼎新,为人才培养提供较高视野、平台和起点。

此外,为实现商务、管理和技术的有机融合,电商专业对众多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精心编排组织课程大纲,消除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实现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着重处理课程内容商务和管理理论与技术层面的有效结合问题,商务、管理与技术内容选择及比例问题,兼顾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需要。搭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将理论与实验、实训和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企业实习实践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的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纵向上前后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

(三)校企共建嵌入式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协同共享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

作为一种新兴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电子商务活动内容与过程纷繁复杂,涵盖技术、管理和商务三大范畴。在短期内既不改变学校既定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又紧密联系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必须大力建设具有市场应用驱动、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等优点的“嵌入式”课程。可整理归纳和提炼优秀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经验,以讲座或新增知识点的形式归属到不同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最后通过集中实践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灵活利用知识点完成应用和实践创新,搭建结构合理的嵌入式课程体系。

坚持基于“校-企-社”联合平台吸收新鲜典型案例,形成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同时具备时代前瞻性,适应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系列专业教材。充分利用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的大量案例和研究成果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紧密结合校企合作成果,大力建设包括互联网产品创新、商业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等在内的案例库、资源库,不断积累、充实、完善教学资源,既使教师科研真正转化为教学服务,实现教研相长,又能解决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的和谐发展。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面向互联网创新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将继续深入开展案例教學、PBL、MOOC、学术沙龙及高管座谈等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见图2),着重培养三种综合能力,突出实践环节,实现技术、商务与管理的“三能衔接、阶层递进”。

首先,充分利用各种纵、横向科研项目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所积累的大量案例和研究成果,基于“校-企-社”联合平台协同共建校企案例和嵌入式课程,打造“校-企-社”开放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施“案例教学+PBL”等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其次,突出实践环节,实施融合实习、实验与课程设计及研究性创新性实践的“三位一体”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大力组织学生参加由教师指导开展的各种纵向项目研究和横向课题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如电子商务营销/网站设计/网页制作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网商孵化、ERP沙盘模拟等在内的国家/省/市/校各级专业竞赛,在实战中增强和启发学生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助精神、创新素养、创新精神以及教师的指导能力。

再次,继续吸纳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导师,建设校企共建、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邀请高管开展讲座、论坛,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创新思维方式方法。

从次,将学生分组,基于精益创业法,走出校园,进入对接产业资源的交易型孵化器,实施小组/团队精细化培养,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及项目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最后,充分考虑到新世纪人才自我发展多元化的需求特点,积极有效利用MOOC等共享开放式现代科技手段,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在获取目标知识以外同时获得多项技能的训练,包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批判性应用信息的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及自主学习的技能等。

四、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构建“三位一体”层级式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面向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院所等单位,融合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验+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三位一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3],如图3所示。

开设一系列实验课程,如商务智能、数据挖掘、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及管理课程设计等;同时开展校内外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结合课题型、创业型及竞赛型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孵化实践。

结合互联网创新需求和电子商务前沿应用实践,不断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内容,推动递进式能力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此外,在完成基础实验时,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加强校内外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激励学生从社会实际需要及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参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设计运营管理工作,进行选题、定题、分析和设计,开展基于应用导向的自主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组织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善实践指导书,将实践要求落实到每个实践环节。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度,加强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障实践质量。

(三)创新多元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要求具有坚实的管理基础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电子商务通过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从课题型、竞赛型和创业型等不同路径[4],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课题型路径:基于高校教师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实践。

竞赛型路径: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三创”赛(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建行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及网商孵化。

创业型路径:除了对课题型路径和竞赛型路径的成果进行孵化外,基于“校-企-社”平台,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云服务、大数据、社群及精益创业等新技术、新管理方式解决对接产业资源、让创业团队产生裂变创业效果的问题。

五、培养“三能衔接、阶层递进”的综合能力

深刻解构互联网技术、管理和商务创新需求,基于“校-企-社”有机融合的开放共享综合平台,结合电子商务行业、企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的需求,科学设计面向互联网创新需求的阶层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及实践环节有效引导,突出培养让学生具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传递扩散知识的学习能力;强化商务、管理、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技术、模式、商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如图4所示。

六、结论

教学改革是确保专业特色实现的基本手段。电子商务专业遵循互联网创新需求的动态发展性特点,依据“高聚合低耦合”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基于联合平台的产业资源,加快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开发,与互联网企业互动建设嵌入式课程,开展案例教学、PBL问题导向分析及MOOC式自主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确立灵活、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

不断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区域经济转型和融合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桂学文,蔡青.電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以四所普通高校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2]魏小锐,李勇,赵维佺.电子商务三元制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

[3]虞佳,朱志强,刘敏.项目驱动的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通报,2017(7).

[4]高子清,张金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校企行政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猜你喜欢

建设方案电子商务专业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节约型高校建设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