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探讨
2019-11-16张赛鸿
张赛鸿
摘 要 积极心理学研究快乐、美德、创新和其他积极的人类心理。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前沿领域。目前,清华大学是有关积极心理学品质研究的领军者。但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虽然开设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在德育课程中涉及到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达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本文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进行研究,将其与德育课程相结合,探索中职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德育教师如何设计积极心理培养课堂,为中职生德育课堂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提供可行的方式。
关键词 中职生 哲学与人生 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目前,积极心理素质包括六大美德,分别是智慧与知识;爱与人性;灵性与超越;勇气;正义;节制。处于现代社会的人类需要面对的最重要心理学问题是,如何拥有幸福感。在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中曾提到过,拥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养成,需要一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重教育的原则,将积极心理的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教育中,塑造积极的学生个性,培养积极的心理,用积极情绪学习,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活动。
1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界定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积极的心理素质是支持个人完成障碍,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在个体甚至群体面临困境和心理压力的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个人或群体快速找到发泄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素质的定义尤为重要。虽然许多学者认为积极的心理素质包括传统心理学中积极倾向的所有要素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也承认传统观念中积极心理素质的定义过于复杂,这是乏味的,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定义积极的心理素质。帮助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科积极有效地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更加困难。因此,有学者指出,要积极定义积极心理素质,分别判断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素质,并希望在不同群体中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群体中,生活困难的原因和心理问题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根据中等职业学生的具体特点,建立判断其积极心理素质的标准,界定其概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发现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问题,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目前,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心理素质“指的是相对持久,积极的情感和经历,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兴趣、骄傲和爱情,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心理素质应该满足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工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三是它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利于精神保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处于更为关键的时期,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发育都在快速变化期间,在此时间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加以强调和突出。
2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现状
2.1教材情况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科书,它已获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它的主要内容结合了近年来与心理素质培养相关的中职教育文献,从现实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本书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辯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本书的思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学生可能会面对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并学会解决方法。
2.2学生情况
中职生主要接纳初中毕业生或者与初中资历相同的人。中职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属于较为特殊、心理活动较为复杂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男女性别意识增强;缺少集体意识;严重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他们喜欢寻求新的事物,但他们也有不努力进取,只知道享受的倾向;情绪丰富和浮躁的心态共存。
作为中职德育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在愿意追求新事物的同时热爱学习,而这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在德育课堂中建立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是当前德育教师继续解决的问题。
3积极心理品质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培育方法
《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依照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手段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学习。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相结合,采取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1视频感悟方法
由于播放视频材料在阐述抽象内容时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因此在课堂播放前仔细选择与课堂问题相关的视频,以便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悟,教导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容易接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例如,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分别利用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侯斌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训练最终成为跳高F42级项目的霸主;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无臂却靠双脚弹出精彩的人生;《超级演讲》节目张卫健讲述的个人演讲经历。通过这些列举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人生路上需要做出很多决定性选择,最关键的是要客观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坚持理想,打败困难,才能实现目标。
3.2体验模拟方法
体验模拟方法主要通过自我参与的实践发挥预设的作用,以挖掘自身潜能或展现才华。例如,在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让他们参与游戏,引导他们对成功与失败有一定的了解。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让学生自己查阅围魏救赵的故事并亲自讲述,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故事,通关对故事的分析学会区分真假,明辨是非,懂得面对事情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通过学生扮演记者的方式,采访父母或者朋友,询问他们的理想,并做记录。事先,可以给学生一些采访大纲供他们参考。以这种方式有许多优点,它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增强了情感,提高了技能。关于完成作业情况,应该更多地谈谈优点,对学生加以鼓励。
3.3故事探索的方法
上课前,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故事。有些故事对每个人都很简单明了,有些故事分析需要由团队完成。例如,在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在课前准备丛飞的动人事迹,死者吴文斌的荣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块石头的命运故事,在为学生讲述故事后,让学生讲诉通过故事领悟到什么是生命价值,如何去衡量它,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3.4演讲辩论法
这种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在广大公众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积极开展了积极心理素质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吸引学生享受《哲学与人生》课程。例如,在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中,辩论被纳入课堂。人性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的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增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在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教学中,个人在整体发展中的个人自由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辩论,指导学生建立人的自由是一定条件的自由,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美好生活,这些都与与积极心理素质的美德密切相关。
4结语
当然,还有很多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方法。这需要德育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以及本身要拥有积极的心理素养,只有本身具有积极的心理,能够积极做事,才能从一言一行引导学生,让学生渐渐以教师为榜样,模仿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模仿中养成积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8.
[2] 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报告[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成果,2010.
[3] 文书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