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剧本课堂”教学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
2019-11-16宋旻子
摘 要:“剧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课文和剧本作为课堂的载体,在剧本习作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利用教育戏剧的技巧让学生走进角色的内心。文章从文学小说文体与剧本的契合度来阐述“剧本课堂”的具体操作方式,提出了明确的剧本评价修改标准,使学生在“剧本课堂”中提升语文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剧本习作;创编;评改;表演;语言实践
近年来,“剧本课堂”为语文教师开拓了读写训练的新路径,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不同体裁的课文适合不一样的“剧本”去进行演绎,所以就产生了多重样式的“剧本”,而将这些“剧本”演出来,也要套用不一样的“戏路”。下面,笔者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片段——《聪明的粉刷工》”的剧本编写为例,来阐述“剧本课堂”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导演说戏,初识人物角色
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既是编写剧本的基础,也是其目的。在整个“剧本情境”里,学生们就是这个剧本的“导演”。学生“导演说戏”来进行“剧情介绍”以及角色体验和任务认领,这样一来他们对文本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能更投入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汤姆索亚历险记》——聪明的粉刷工,这一章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虽然简单自然,却蕴藏着主人翁“汤姆索亚”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这一性格在推动整个章节的剧情发展。学生在阅读时,易忽视字里行间透露的人物性格,直接关注到故事的结果。因此,在剧本编写前,要对文本材料进行反复地阅读,圈画有关人物描写的关键词语。课堂上让学生来进行“导演说戏”,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展开对文本人物性格的讨论,揣摩人物传神的神情、细腻的动作、生动的对话,深刻把握情节发展。人物读活了,在编剧本时就能更得心应手。
二、寓“人”于戏,创编故事剧本
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开启了学生对剧本这一文学形式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查找、搜集戏剧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戏剧常识。针对课型、体裁特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剧本课堂”可秉承“小步走”的教学思想,将剧本习作进行系列化的设计,如:编写台词(对白、独白、旁白等)、巧妙运用舞台提示、合理铺设情节等循序渐进地完善剧本习作。
到了小學六年级下学期,学生根据以往的剧本写作经历已经熟悉剧本的基本格式,能以比较规范的形式写剧本旁白,舞台提示、人物对白、人物独白,并尝试分工合作进行表演。
在编剧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认领,自由组合成一编剧小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在不违背原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之下多加想象,丰富剧情。将教材向剧本方向改编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1]。教师一定要尽所能去调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创新性思维品质。
三、观众评戏,解读人物特点
自然,“剧本课堂”并不仅仅是将剧本写好了就开始进行表演,那种热闹表演的场面也不能作为“剧本课堂”的唯一需求,还应当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对剧本第一稿进行处理,将剧本与文本材料思想的关联性、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情节设计的巧妙性,当做是内涵丰富的一个训练思维的点,引起更为深入的探究和思辨。在课堂上,教师凭着“观众评戏”活动,让剧本编写小组对自己的创编进行重新审视并修改之,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特质,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一份剧本评价单作为评议剧本的标准,在《聪明的粉刷工》剧本习作教学中,当各小组剧本编写完成后,师出示剧本范例和评价单请学生评议。评价单如下。
学生聚焦剧本范例,借助剧本评价单,在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中,明晰优秀剧本的评价标准,为修改、完善剧本打下坚实基础。
如剧本范例中针对《聪明的粉刷工》第二场景的编写。
第二场
[汤姆拿起刷子,泰若自然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儿,本·罗杰斯模仿着一艘大汽船出现在大街上,汤姆对本·罗杰斯的汽轮表演,装作满不在乎,继续刷自已的栅栏。
本 (嘲讽) 嘿!伙计!大周末还要干活,很难受吧?
汤姆 (故作惊讶) 原来是你啊,本!我没注意到你来了。
本 (炫耀道) 喂,我要去游泳,你不想跟我去么?不过,你看起来更想干活对吧?
汤姆 (质问) 你说这是干活?
本(疑问) 难道刷墙不是干活?( 挠挠头)
汤姆 啊,可以说它是,也可以说不是,这个像样的活很适合我汤姆索亚干。(自豪地拍拍胸口)
本 (不屑地) 噢,别来这一套,难道你敢说自已喜欢干这活?(准备走开) 汤姆 (反问) 噢!喜欢?呵呵,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你看看有哪个孩子天天都有机会刷栅栏呢?(来回挥动刷子)
[汤姆把刷子挥来挥去,再退后几步看看效果,在这儿添一下,那儿加一刷子,俨然一个大师琢磨自己的杰作。
本 (心动,禁不住诱惑) 喂,汤姆,我也想刷几下(想拿刷子)
汤姆 (装腔作势) 不行,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你要知道,波莉姨妈对临街的栅栏非常看重,要干得非常出色才行。(摸摸下巴)
本 (恳求地) 嗯,真是这样吗?嘿,汤姆让我试试。只稍微试一试。我一定能刷好。
汤姆 (假装真诚)说实话,本,我倒乐意,但你知道波莉姨妈——唉,当初吉姆想干,可她就是不答应;席德想干,也还是不答应。好啦,你游泳去吧,你难道看不出我有多专心致志吗?要是你万一出点什么差错——
本 (迫不及待)噢,别废话,快把刷子给我。这么着吧——我把苹果核给你。(咬了一口苹果)
汤姆 (假装为难) 好吧,可是——我还是怕,本!不行,我怕波莉姨妈——
本 (下定决心) 那我把苹果全给你行了吧!(把苹果递给汤姆)
学生欣赏后根据评价单上的评星标准提出了欣赏的理由,学生们认为此剧本中的舞台提示的设计符合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特别对“本”的舞台提示编写很具体,体现了本一开始想要嘲笑汤姆,到后来要求着汤姆让他刷墙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及时利用这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聚焦文本人物特点,通过采访剧本范例编写小组的方式,采访小编剧之所以此处编写较为成功是有哪些编写经验可供分享?教师此举避免了对文本解读的繁琐讲解,而是让学生来当“小老师”,通过小编剧的经验分享突破其余学生的文本认识难点,从而深化文本解读。
小编剧在采访中强调了,他们编写前有仔细的研究了原文中的细节描写,能够联系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揣摩剧中人物的情感。原文中说到“汤姆最害怕本的嘲笑”,后面本果然在嘲笑汤姆,但是汤姆面对本的嘲笑还有那好吃的苹果仍然强装镇定继续他艺术家的表演,这是汤姆最厉害的计谋,所以本被汤姆的认真劲吸引,原文中就提到“本对汤姆的活儿刮目相看”了。小编剧们还提到了他们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密”,将“本”作为此篇章最主要的配角,是因为在小伙伴们心中地位最高最厉害的“本”都能被汤姆一步步引诱去刷墙,从开始的嘲笑得意到中间的半信半疑再到最后迫不及待,可见汤姆真的很厉害!
采访小编剧后,师适时总结:如果我们能够联系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揣摩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设计相应的舞台提示。使舞台提示的设计符合人物的情感变化,更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此教学环节,教师成功地利用了剧本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地解读。
就这样,学生依据剧本评价单在组际评价中相互弥补,借鉴、取长补短,并提出通过设计精致具体的舞台提示,设计精炼的旁白,丰富人物对白、适当增加独白等可操作性的创编方法去丰富剧本情节,推进剧情的发展。教师积聚生成性资源,及时提炼梳理编改策略,剧本编写小组迁移运用编改策略,通过小组合作、重新审视自己的创编并修改,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特质,对人物的解读更加丰满。在这评议、修改、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文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四、编剧续戏,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小说中有很多“情节点”是可以让读者想象的。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情节,让学生自己依照着剧情的整体发展来对整个故事进行补充,再开始创编剧本的过程[2]。在《聪明的粉刷工》剧本习作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拓展情节,试着创编汤姆引诱小伙伴——本来帮他刷墙后,又是怎样诱使其他小伙伴帮他刷墙的情节。在展开汤姆巧施妙计的整个创编过程中,可以看到汤姆·索亚更加丰富的机智形象。
如在第三场“汤姆安排小伙伴们轮流为他干活”这一场景的试演后,有些小观众们对如何突出汤姆妙计的“巧”进行议论,如果仅停留在汤姆用的是跟诱惑本一样的套路,这样显得比较无趣,如何想出新招来,有的编剧小组展开想象力:
比利 (惊喜)本,你竟然在刷墙!这看起来十分有趣,我能试試吗?
本 (得意)那是当然,我现在可是一位艺术家!这可是我用一个苹果换来的机会,我不能拱手让给你呀!但如果你想尝试的话,得先问问汤姆。
汤姆 比利希,你也想加入?你知道的,刷子只有一把……这(像个艺术家一样走来)
比利 (恍然大悟)这我懂!(把手上的风筝递给了汤姆)
汤姆 嗯,都是识相人!(窃喜)本!现在该轮到比利希了!
本(不情愿)嘿!汤姆,你还吃着我的苹果呢,我才刷没多久!算了算了,给你吧!(将刷子递给比利希)
……
该组小编剧认为:小伙伴看到孩子王——“本”这么厉害的人在卖力刷墙一定会很好奇,在汤姆的引诱以及本的附和下也想得到刷墙的机会,这样更能体现汤姆的聪明狡猾。这一改,果真灵验,在之后的表演博得了好评。这一改,改变了汤姆小计谋实施的过程,保留了汤姆小计谋实施的精彩,这一改一留,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汤姆的聪明机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一改,启发了学生可在日后的习作中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特点,感受写作的快乐。
五、演员演戏,演绎人物风采
“剧本课堂”最令学生期待的环节就是表演。此时,在学生修改完善剧本后,能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学生在表演时,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会演得更入情,演得更入境。
在《聪明的粉刷工》剧本课堂表演中,一组学生在表演尾声时即兴加入了“小伙伴一手搭着汤姆的肩,一手与汤姆拉勾”这一动作,让汤姆承诺下次一定要给刷墙的机会。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汤姆抓住了小伙伴好奇、从众的心理,更体现了汤姆巧施妙计成功后的窃喜心理。而这样的成功的表演是基于学生对人物深度解读的基础上。
不同题材的课文,会有不一样的知识切入点和语言能力训练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文本的整体特点,找对“戏路”,从而将语言实践活动设计得更加有效。同时,学生通过剧本创编、评改、表演,提高了理解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本”和“剧本”之间穿梭,在“课中”与“剧内”切换角色,创造出更加精彩的“剧本课堂”吧!
参考文献:
[1]陈娟.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2011(4):47-48.
[2]赖丽珍.“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J].教学月刊,2016(12):27-31.
作者简介:宋旻子(1985—),女,福建厦门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