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
2019-11-16刘高峰崔素娟郭晓峰
刘高峰 崔素娟 郭晓峰
房颤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房颤是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3 d 内,好发于老年人,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1]。 虽然大多数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经及时治疗均能得到有效纠正,但房颤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仍有部分患者由于房颤而产生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本研究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接受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160 例患者和同期术后未发生房颤的87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接受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160 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女43 例,男117 例,年龄53~84 岁,平均(65.32±4.78)岁。 将同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接受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未发生房颤的87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女59 例,男28 例,年龄42~73 岁,平均(57.18±5.13)岁。
1.2 观察指标
通过查阅临床资料,了解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病史、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否肥胖、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COPD 病史、肥胖、术后低氧血症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见表1。
表1 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单因素分析
2.2 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多因素分析
年龄>65 岁、性别为男性、高血压病史、合并COPD、肥胖、术后低氧血症是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均P<0.05)。 见表2。
表2 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房颤本身虽不致命,但房颤发作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继而易引发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患者还亦发生吻合口瘘等并发症[2]。 因此,探讨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发生率及加快患者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表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COPD 病史、肥胖、术后低氧血症均是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影响因素。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 岁、性别为男性、高血压、COPD、肥胖、术后低氧血症均是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均P<0.05)。 其原因可能在于:(1)随着食管癌患者年龄逐渐增大,其心肺功能逐渐减弱,窦房结细胞不断减少,因此易发生房颤;(2)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心房体积较大,同时亦受性别相关性免疫应答影响;(3)既往具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心房较大,其心脏正常起搏及传导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心脏电活动受到影响;(4)合并COPD 的患者呼吸功能异常,心脏负担增加;(5)肥胖的患者左心房代偿性增大,左心室负荷增加,且内分泌功能失调;(6)食管癌术后出现缺氧可引起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从而造成心肌自律性升高[3]。
针对以上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进行以下干预,以减少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房颤的发生。 (1)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食管癌患者,做好充足准备,积极调整其心肺功能,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相关药物;(2)术中胸部操作时尽量轻柔,留置于食管床的管状胃不宜过大,避免对肺静脉区和心包造成较大压迫,术后积极进行吸痰及膨肺处理;(3)术后3 d内进行心电监护,对于高危患者可适当延长监护时间;(4)术后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有效咳嗽及早期下地活动,以促进痰液及肺内分泌物排出,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5)对于心率过快的患者,采用小剂量β 受体阻滞剂治疗,以降低儿茶酚胺水平[4]。
综上所述,年龄>65 岁、性别为男性、高血压病史、COPD、肥胖、术后低氧血症是食管癌颈部侧侧吻合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关注,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