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道法课堂福建

2019-11-15洪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洪滨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激发学生思辨活力具有特殊价值与意义。学生思辨活力的激发对其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思辨诉求,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激发学生思辨活力和思辨智慧的产生,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法素养和促其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辨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5-0050-03

小学时期是学生理性精神养成和思辨力勃发的黄金时期,而《道德与法治》又是激发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最好教材。笔者围绕构建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道法课堂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番研究、梳理和反思,认为《道德与法治》在激发学生思辨活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特殊作用和特殊意义,同时对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营造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课堂氛围做一些探究性思考。

一、确定与明确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着力点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性目标。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围绕以下三个目标进行:一是让品德观念直抵儿童心灵;二是让更多儿童接受和遵崇法治;三是让国家观念植根于每个儿童头脑深处。而要实现这三大目标中的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这三大目标关键词。但是,现实生活复杂多元,社会思潮纷繁多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与深刻理解道德观念、法治原则和国家观念这些抽象的概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情境。如果教师还囿于传统教学模式,一味采用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而忽视引入“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灵触动”的思辨式教学,要实现以上三大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基于此,为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应当构建思辨课堂。反之,构建思辨课堂应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认识上的疑惑和理解上的矛盾,才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道德与法治之中,才能帮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做有生活品质的人”。

例如,在“善待动物朋友”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培养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帮助学生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激发学生产生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心这三方面教学目标,通过收集反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料在课堂展示、播放,拉近《道德与法治》课与野生动物现实情况的距离。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了五个小问题:(1)大家从上述图片、视频、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哪一种最讨人喜欢?为什么?(2)动物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帮助?(3)对于动物的慷慨付出,我们是不是用感恩的心给予它们朋友般的呵护?(4)很多动物面临灭顶之灾,这是谁造成的呢?其后果又将由谁来承担呢?(5)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在思辨课堂上,学生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互相启发,实现了思维碰撞,真正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要保护会伤人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伤人或损坏庄稼怎么办?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宝贵资源和真实内容。只有有效解决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真问题”,才能精准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让道德观念、法治原则、国家观念真正植入学生心灵深处,这就是构建《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整合与拓展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关键点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分辨。无论是思考还是分辨都“需要师生共同创设适切的主题情境”,而适切的主题情景,一方面来源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来源于教材文本。前者是思辨的基础,后者是思辨的依据。教材中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材上的知识,它既包括诸如教科书和各种指导用书、音像资料、报刊图书等有形的知识,又包括诸如学生生活经验、爱好兴趣、地方习俗、文化理念等无形的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现实生活与教材文本结合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如何把现实生活的事物与教材中的知识融汇进来,是教学资源整合与拓展内在要求,更是构建《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重中之重。基于这一认识,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的事物与教材中的知识相互链接和贯通起来,在不违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式方法的前提下,及时将现实生活、学生心理和学生实践经验等添进教材,以丰富教学资源和学生思辨素材。

例如,“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身边劳动者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的基礎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懂得社会需要踏实的劳动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都值得我们崇敬、尊重和热爱。本课以时传祥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亲切接见为例,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任何工作都能干出成绩,都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都会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但是,笔者认为,这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认知和情感,还应该站在社会现实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向。因为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优秀的个体,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总是以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类人为楷模,很少有人教育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笔者在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家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拓展。

任何一种劳动都很光荣——普通劳动者是支撑社会进步的脊梁——坚决抵制歧视普通劳动者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尊重普通劳动者——养成参加劳动的行为习惯——掌握各种劳动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劳动者。

这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思辨课堂,注重将当前的社会热点、学生内心的疑惑以及现实生活确实存在的问题优化整合,非常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辨学会分析社会现象,辨析道德与法治难题,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最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触动心灵、学有所用。

三、丰富与开放思辨内容,是激发学生思辨活力竞相迸发的落脚点

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学习这一重要阶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树立,虽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引领,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新课改特别强调构建思辨课堂,就是要以此来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思辨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事物的是非曲直的分析、理解和判断难免因知识与能力有限而出现差错,对一些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免因经验与阅历的缺乏而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通过构建《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笔者深深体会到,在思辨过程中,教师并不是道德与法治的权威,而只是一个指导者。所以,在学生思辨活力的激发上,笔者始终坚守不指责、不批评、不苛求的“三不”原则,并竭尽所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敞开心扉、展开思辨的环境,竭尽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在思辨课堂上公平地参与思辨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笔者在精心研究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认为该课的思辨重点应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将爸爸妈妈的心真正读懂”这一话题上。为此,笔者围绕这一话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辨:“你觉得爸爸妈妈平时对你发脾气、批评你,是不疼你的表现吗?请举例说明。”思辨的结果,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在思辨中都持否定态度,但他们在具体说明时几乎都认为父母对他们不理解、管太多。列举的例子有因考试成绩不好挨爸爸揍、妈妈爱唠叨、晚回家父母生气等等。从学生的讲述中还可以发现,他们思考和看待问题很少顾及父母的感受和想法,基本上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理解是相互的,那你们理解爸爸妈妈吗?”此时,笔者出示一些学生对父母某些行为感到不理解的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资料中的父母。通过角色转换,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错怪了父母,这一发现让他们最真切地认识到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无私而厚重的爱,从而引发他们从心灵深处读懂父母的心,决心以实际行动让父母不操心、不劳累、不生气。

在这堂课上,笔者没有设置条条框框,没有纯粹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两次开放式的自由思辨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思辨勃发的情感浪潮去了解和理解父母,让思辨绽放的人性光辉照耀他们,使他们能充分体会和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和辛劳,让思辨形成的道德力量助推他们更加自觉地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

《道德与法治》课堂为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思辨也是彰显道德与法治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但由于思辨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高级思维活动,因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高度,有效地构建思辨活力競相迸发的思辨课堂,以此促进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勃发出盎然生机、展现出无限风采。

参考文献:

[1]陆   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9,(05):57.

[2]孙守清.德法交融 动静结合 内外兼顾——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及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01):52.

[3]严卫林.《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教学的“四条主线”[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06):62.

[4]王  颖,丛立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课程,2019,(05):23.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