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融生活 “法”在身边

2019-11-15范胜荣

关键词:潜能核心能力道德与法治

范胜荣

摘   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在提升他们核心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新版教材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六大生活领域,即,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社区生活、国家生活以及他们面临的共同的世界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与教学对接,将教学溶于生活,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做到知与情、知与行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潜能;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5-0041-02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要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当具体的生活情境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更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能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具体的话题中。

一、创设画面情景,让生活化教学接近真实

有些生活情境无法在课堂进行真实展示。如果要出现与操场相关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直接带入情境;如果出现商场、事故等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就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生活场景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出来。

以“大家排好队”为例,上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校园踩踏事故的视频。从画面中学生可能看到,由于排队乱糟糟的,前面的孩子被后面的推倒,后面的又挤上来,悲剧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学生将画面发生的情形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知晓排队应该是文明、有序的。为了将主题往深处推进,教师又播放另外一组画面。当学生看到这组画面,他们的笑容突然凝滞了。画面是这样的,教师在班级里随机抓拍,拍到了学生课间疯抢作业的混乱场面。两组画面的对比在带给学生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震撼。原来他们也有不排队的陋习,只是自己身处其中而已。原来不排队的就是自己,而这种行为也有可能酿成悲剧。

通过画面将生活的真实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将课本枯燥的说教以生动又生活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生活化教学展示灵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共同生长。但有些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仅仅将生活的景象展示出来,没有铺垫,也没有分析,仅仅作为一道上课的程序。其实情境要与学生的认知结合起来,要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先抛给学生一串问题,问学生觉得什么是爱,家人有没有给他们最难忘的爱,他们对家人的要求是什么?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去思考相关的话题。最后学生发现自己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和珍惜爱。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为了将情境进一步向深层推进。讨论后,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爱一定需要表达吗?家人给予的爱是越多越好吗?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说自己忙于事业,还得照顾孩子,很少顾及年迈的母亲,直到母亲去世才明白,应该多多表达对家人的爱,同时也应该经常陪伴家人。

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又在具体的情境里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真正去理解道德与法治。可见,学生的解答与提问都是基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思考,是对问题情境的一次自我解读。

三、创设表演情景,让生活化教学对接体验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調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比如小学生的动作智能较强,他们更乐于表演,展示自我。

以“大家一起来”这一课为例,教师先将一个粽子放在学生面前,问学生一系列简单的问题这是什么?喜欢吃吗?家里有谁会包粽子?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包粽子的氛围中。教师展示包粽子的动作,并让大家学一学。之后先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去表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有学生圆锥形围不起来的时候,会的学生就去帮帮忙;有学生米放得多了,有学生就帮着去舀掉一点点;有学生在包裹好之后,腾不出手来扎裹,看到的学生就会去帮上一把。每个学生都在尝试着自己的角色,都想成功地包好粽子,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进入到设置的情境中。这时候,教师问一个问题,一个人包粽子容易吗?学生笑着说,大家一起来才容易。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让学生悟出课本的“道”与“法”,这是这门学科最好的学习方式。

四、创设合作情景,让生活化教学体现温暖

创设生活情境就要将生活中真实的因素搬到具体的课堂环节中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趣与乐,感知生活中的协同与合作。

以《我当小交警》这一话题为例,教师首先设置一个你比划,我来猜的合作情境。一个学生做着交警的手势,另一个学生猜这是什么。完成这个情境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观看了一个交警执行任务的视频,从而完成相关动作的模仿。两个人合作,不仅是将答案猜对,还要将动作模仿到位。所以当一个人展示动作时,另外一个人要依据开始的视频进行纠正。两个人一组,也就意味着两个人的角色可以互换,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设置一个马路的场景,让一个学生做交警,其余学生做行人,按照交警的手势安全地过马路。这个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熟记于心,并通过自己的举止文明地展示出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所表述的内涵。课堂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能将学生置入真正的生活中,但教师可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徐   波.德法兼修 合理施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Z1):37~38.

[2]刘   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02):56.

猜你喜欢

潜能核心能力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