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旌旗漫卷 “上甘岭”
2019-11-15管宏业
管宏业
5月中旬,几乎连续一个星期,央视都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播放一系列老电影,包括《英雄儿女》和《上甘岭》,均为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
特别是《上甘岭》,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克服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坚守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如今,美国政治人物对中国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一些身居要职的政客,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扬言美中之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叫嚣要把中国“打回到第三世界”……很显然,无论未来贸易谈判进展如何,中美之间的博弈都无可避免。
看样子,如果不打几场硬仗,美国人是不会低下头来的。摆在中国汽车面前的,是一场艰苦程度丝毫不亚于上甘岭的恶斗。就在今年年初,某车企集团老总疾呼:2019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一活下去。如今回头看来,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下,“活下去”成为最真实的诉求。
经历了2018年的负增长,2019年降幅进一步放大。4月份国内汽车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l4.5%和14.6%。累计产销方面,1至4月,汽车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和12.1%,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扩大1.2和0.8个百分点。
整体车市在低谷徘徊,市场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前4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77万辆,同比下降22.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迄今为止2019年全球经济表现还不错,各主要经济体均走出低谷,实现不同程度的回暖。这其中,美国一季度GDP增长3.2%,英国、德国制造业指数止跌回升,中国前三个月更是录得开门红,同比大增6.4%。世界银行因此将中国预期上调了0.1个百分点,不少观察人士因此判断: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让人不解的是,向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投射到在汽车市场上。一季度,全球三大汽车市场中国、美国、欧洲销量齐跌,汽车业仍处于去年以来的下行压力下。美国咨询公司IHS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销量下跌约7%,包括大众、戴姆勒、福特、FCA等跨国车企都出现了营收和利润下滑,与之相应的是不断传出的重组和裁员计划。
直至4月份,期待中的回暖再度爽约。按照乘联会数据,4月份国内汽车零售销量同比下滑18%,批发销量下滑22%。让人不安的是,市场下滑的泥潭似乎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自主品牌里,除长城、比亚迪外,基本都在大幅滑坡;合资品牌中,除丰田、本田还能保持增长外,其余都呈下降趋势。
低迷市场里,屈指可数只剩下两个亮点,但实际上成色已打了折扣。4月里,高档车市场依在顽强上涨,同比增幅达到2.1%,但与过去几年两位数的增幅相比逊色不少;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是惟一增幅上了两位数的细分市场,批发销量同比增长28.4%,也并不值得庆贺,毕竟,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增幅达到89%,近乎翻番。
连续11个月下滑,让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在内的全行业参与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什么经济向好的曙光没有照射到车市身上,对汽车业而言,或许不再是需求与供给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换一个维度思考问题。
从总量来看,国内车市增幅空间已经缩小。车市主力购买人群正存从80后过渡到90后,但按照人口普查数据,国内80后人口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47亿,呈持续下降趋势。这多少意味着,过去十年里推动车市井喷最根本的人口红利不复以往,以2018年出现第一次负增长为标志,中国车市正式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当然,中国车市的难题远不是需求端出了问题,与欧美和日本车市相比,在华汽车企业大可感到幸运许多。一方面,共享出行的出现和消费群体的转变,导致发达国家新生代消费者购车欲望降低,特别是在日本,年轻人不再把买车当作刚需,以至于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呼吁:让年轻人重新爱上汽车。另一方面,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的WLTP(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排放测试规程),让欧洲车企陷入一片恐慌。外媒报道,大众旗下14款车型系列中,只有一半符合WLTP标准,而为了让上述众多车型满足标准,消费者购车成本或将提升1000欧元以及更多。
表面看来,对汽车兴趣消退和更严格环保法规,暂时还没有冲击到中国车市,但必须指出,这些困扰因素并不是欧美日所独有,它们带来的影响也不只是去年和今年,从成熟市场蔓延到中国,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窥斑见豹,网约车也好,环保法规也好,不过是产业激烈变革的一小部分。从自身定位到产品转型,全球车企正在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供应商角色转变,而汽車产业也在向着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共享化“新四化”大踏步发展。如果说当前汽车价值更多来自于机械和制造,未来汽车70%的价值来自于软件和电子。
传统汽车巨头在“新四化”布局上一点都不传统。仅在今年前三个月,戴姆勒投入了24亿欧元用于电动技术的研发,宝马集团投入13.96亿欧元,大众集团转型更加彻底,预计到2023年,仅针对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就将超过300亿欧元,未来十年基于电动车平台生产的汽车数量达到2200万辆。值得注意到是,大手笔向新领域投资的同时,上述三者也不约而同宣布了人数不等的裁员计划 相对传统车,生产电动车所需的人工要少许多。
新技术研发,新领域布局,新生态构建,大手笔财力、人力投入……所有这些,都是面向未来必须付出的成本。代价固然很高,但倘若不能抓住机遇,失去的会更多。
转型的过程会异常辛苦,但未来的图景却十分清晰。早在多年前,已故菲亚特CEO马尔乔内就曾经预言,未来全球汽车业将只剩下六家车企。到底剩几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进一步整合的趋势,推动整合的力量是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市场需求比汽车大得多的手机,真正能够行销全球的也就只剩下了苹果和三星,通信业的今天就是汽车业的明天。
几乎可以确定,这个过程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会被淘汰出局;现有的汽车销售服务体系将会重构,毕竟,建立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的销售/服务模式,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面前,会显得低效和多余。
打破一个旧世界,重构一个新世界,当下的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这样一个起承转合的历史节点,能否发扬上甘岭精神,在阵痛期里破茧重生,不再关乎输赢,而是生死——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没有中间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