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之中,中国品牌仍需保持战略定力
2019-11-15张敏
张敏
对于近乎集体下滑的中国品牌,第三个“中国品牌日”有着特殊意义。
受经济下行、消费收缩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为637.24万辆,同比下滑11.32%,延续了2018年汽车产业的下降趋势。
中国品牌乘用车总体表现没有背离大势。去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约998万辆,市场份额降至42.1%,较2017年48.8%的市场份额下滑了6.7%。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18.5万辆,同比下降20.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5%,比上年同期下降6.5%。
行业判断,按照此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很可能会失守40%市场份额红线。要知道,上一次失守还是在五年前。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跌至38.2%,这被认为中国品牌近年来发展的谷底。此后,中国汽车品牌实现了多年高速增长。这轮增长一直延续到去年 一中国汽车市场遭遇28年来首降,首当其冲的中国品牌生存状况堪忧。
如果从历史与发展眼光审视中国品牌发展,也勿需过于悲观。中国汽车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需要理性面对增速下降与机遇并存。中国品牌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基础与体系,并适应时代,寻求发展新动力。
保持定力
下滑态势仍存继续。部分上市车企4月份产销快报显示,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分别同比下滑19.73%和35.05%;吉利汽车共销售汽车10.39万辆,同比下降约19%,环比下降约17%;长城汽车成为惟一的亮点,虽然仍然保持逆势增长,但增长仅为2.5%。而从市场层面的反馈,江淮、江铃、众泰、海马等自主品牌的生存状况更是举步维艰。
中国品牌集体受挫,一方面源于跨国车企继续加码中国,后者掀起新一轮本土化浪潮,试图发力每一个细分市场。这包括,曾经中国品牌占领的低端乘用车阵地,还有跨国车企曾无暇顾及的SUV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马太效应日益显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较弱、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利润空间进一步遭到挤压。
与百年品牌相比,中国品牌还相当年轻。面对一众跨国车企,想要突出重围并不容易。如果了解中国品牌成长历史,充分认识汽车市场与行业规律,就会知道,中国品牌一路发展到今天,取得的不俗成绩,基于自身不懈努力,也受益于时代的机遇。
此前,跨国车企更多注重利润率,更多发力中高端市场,对于细分市场渗透并不充分。而当捷达都以独立的姿态征战中国市场时,当跨国品牌开始降低利润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时,中国品牌市场收缩也在意料之中。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品牌的起伏也与自身发展周期性相关。这包括产品周期、市场周期、企业战略调整周期。
以当前销量下跌的长安汽车为例,2013-2016年,长安汽车—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是第一家实现百万辆销量中国品牌。颇具市场竞争力产品,不仅使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领跑行业整体水平,而且合资公司各自也都呈现出蓬勃势头。随着CS75等主力产品进入生命周期末端,以及SUV市场竞争加剧,长安汽车风光不再。当然,长安汽车销量下滑也受自身一系列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
同样增速放缓的传祺品牌,曾连续多年保持了近80%的复合增长率。去年的综合销量排名,传祺以53.52万辆排名自主第六。与吉利、长城、奇瑞一样,都是举全集团之力排名靠前,传祺作为诞生最晚的小字辈,位居前列,已属不易。
当然,无论是长安还是传祺,当前都处于自身发展的低谷之中。2018年的4月份,长安汽车发布了创新创业计划,希望以创新为公司新的驱动力,致力于公司的转型。尽管现在仍未走出阵痛期,但无论多么艰难,第三次创业仍不止步,这已经成为包括朱华荣在内的长安高层的共识。
传祺则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路线。一方面形成产品的系列化,同时向两端延伸,覆盖所有细分领域,用强劲的经销商政策和产品策略确保终端销量;另一方面,以布局海外研发节点为开端,眼光面向全球,特别是美国市场,蓄力未来。坚守战略定力,传祺成为全球品牌的目标,不会改变。
市场寒冬中,近年保持高速增长吉利汽车也遭遇不同程度下滑。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表示,作为最了解中国市场,又已经建立起了完备、领先的技术、品质实力的吉利汽车,没有理由因为市场剧烈波动而慌乱。吉利汽车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以技术引领品牌向上。
中国汽车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需要理性面对增速下降与机遇并存。中国品牌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基础与体系,并适应时代,寻求发展新动力。
产品、技术、品质向上没有界限,但是品牌有界限。与吉利类似,中国品牌产品开发的原则,大都通过越级对标开发产品。为什么这么做?品牌相对来说还是弱势。而品牌向上,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这种状况下,中国品牌要更加注重产品竞争力,以及技术、品质的提升,品牌向上方能水到渠成。
勿需惊慌,回顾历史,即便是當前风头无二的日系车企,也曾经在华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平淡期。中国品牌,正在蛹化成蝶这一痛苦而曲折蜕变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这份定力来自中国积极实施经济转型的效果显现,也来自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魅力,更源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寻找动力
走过了130多年历史的汽车业,正在经历最为深刻的变革。
按照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说法,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正在不断加速,中国有机会在全球智能科技发展和应用方面捷足先登。
“在经历了初级创新、引进吸收、自主研发、突破创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进入智能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向上的必由之路,也是生存之道。”
转型的重头戏是智能化和新能源,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实施资源投入的战略转移。
5G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汽车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随着5G技术商业化日渐成熟,富于先见的车企开始存智能网联应用上布局。今年上海车展期间,东风汽车、上汽、北汽、广汽、一汽奔腾、长城汽车都正式宣告面向5G的战略行动。在此之前,吉利汽车宣布将与高通等科技公司合作,为旗下部分量产车型提供基于高通汽车5G平台以及C-V2X技术的产品。
此前几年,“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行业趋势正在倒逼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升级,指向自动驾驶目标的智能网联汽车即是方向之一。开启“第三次创业”的长安汽车,通过“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向高端化、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战略转型。
转型、走新路线意味着大规模的投入,没有决策者的支持,不可能调集资源;原有盈利模式的打破,将带来短期业绩下滑和盈利模式的重建,有可能伤筋动骨。长安汽车及其母公司兵装集团,在“创业”的大问题上取得共识之外,更需央企管理者在对于企业经营考核上更具有科学发展观。
当然,无论是5G还是新能源,头部车企巨头都从未放松脚步。随着日系三大品牌、大众、通用、现代等合资车企在华展开新一轮攻势,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品牌正是这些车企本土化的主战场。可以想见,自主品牌无论是发展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将会面临更加开放、更加残酷的竞争。
自主品牌面临的生存压力正在不断加大。从长远来看,这也同时倒逼着自主品牌不断进步,使得有远见、有实力的中国品牌快速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进一步优化中国汽车产业格局。
认准方向,夯实基础,保持战略定力,对于务实前行的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跨越。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品牌正在回归产品本身,围绕以用户为中心,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优势,以更合理的资源配比、更高效的运营机制,为用户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新能源、智能化新战场,中国品牌们也把握机会,实现转型升级。
当然,并不是每个中国品牌都有穿越寒冬的实力。随着中国汽车业分化格局更加明显,行业“洗牌淘汰赛”进入白热化,一度风光过的比速、幻速,潍柴英致等车企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之下,一切如此崭新而又如此残酷。但正因如此,汽车产业才滚滚向前,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