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史例视角:社会维稳与经济发展之阶段演进

2019-11-15杜林袁小晴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稳定社会关系

杜林 袁小晴

摘 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贯穿着经济发展的始末。没有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同时,经济发展为社会的稳定积攒了丰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经济保障的社会稳定,必然毫无力量,摇摇必坠。因此,在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轨迹中,社会维稳和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演进阶段,即初始阶段:社会维稳拉动经济发展、过渡阶段:经济发展协同社会维稳、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维稳。

关键词:社会;经济;稳定;阶段;关系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成果,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短暂历程中,可谓举世瞩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可喜成就,中国社会在发展中产生的系列问题都有序得到尽如人意的解决。但迎刃而解的社会系列问题,也把经济效益万能的模式印到了社会思维里,造成只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与其相关联的内外部社会形势,必然一片大好的盲目乐观。故此归纳社会维稳与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关系实属必要。

一、初始阶段:社会维稳拉动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的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建设布局基础。初始阶段,大致于新旧更替的初立时期,即国家或地区战乱方熄、政权独立、百废待兴。此阶段,社会新近安稳或尚未完全安稳,国家或地区的工作重点开始从社会维稳向经济发展转移,但侧重点仍在于维稳。因此,经济发展要让位于维稳,并为维稳提供现阶段所能提供的人、财、物。且需根据维稳要求,随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形式、方向、结构、规模等。

1949~1952年的新中国,面临着一个饱经百年战乱、经济民生凋敝的烂摊子。维护人民政权的稳定成为要务,因此经济发展需靠维稳拉动。在此年段,为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发展,修复战争创伤,国家以社会维稳为大前提,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同意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法律。在经济发展领域施加国家手段,执行政府对市场、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的全面指导性干预。

在农本经济氛围浓厚的社会形态内,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疏解积压千年的人地占有矛盾和完成国家工业化,是大势所趋和必然抉择。工农业经济受近代百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制,薄弱的产业基础,无法依靠外部市场得以夯实,必然要打破旧体制,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统一全国的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建构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雏形,改弦旧有的经济“野蛮”“剥削”式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以社会维稳为前提,并依赖社会维稳得以刚性落实,激活社会修复功能,恢复生产。

即便在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出于对外部环境的安全考量,决定出兵朝鲜半岛,打响抗美援朝战争,以遏制“联军”对东北工业基地的滋扰性试探轰炸。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立国不久的新中国应以恢复社会生产为己任,不该卷入这场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但若从社会维稳的政治視角观之,则中国必然在这场被迫卷入的战争中寻求主动出击的时机,扼制住帝国主义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凭借以打促和的方针,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拉动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平稳的内外环境,即依靠社会维稳来拉动经济发展。

二、过渡阶段:经济发展协同社会维稳

步此阶段,社会稳定大局已定,国家或地区的工作重点完全从社会维稳移向经济建设,但经济发展须协同社会稳定局面。在此阶段经济发展与社会维稳的过渡阶段,即发展经济在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比重中可等量于维稳比重,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需与社会维稳态势呈同向同幅走势。

从中国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协同社会维稳的过渡阶段大致对应1953~1978年的二十五年间。在此时期,中国借鉴苏联快速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三大改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积贫积弱的国家需优先发展重工经济,在短时间内依靠建立的军重工业,构筑起内外两个环境的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开始肩负起社会维稳的重任。同时,强大的经济发展是提供社会稳定的坚强保障,社会的稳定又支撑起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平台。故而,经济发展和社会维稳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几近等同,经济发展与社会维稳的协调作用趋于显现。

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直接或间接性计划指令,适当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有限调节作用。在“一五”计划中,虽农业、轻工业的总产值年均增长的4.5%、12.9%低于重工业的25.4%,但国民经济未出现全局性的失衡。而以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军重工业成果,如两弹研制、东方红一号,是集中人、财、物开展经济建设,以科技成就促进社会维稳。在中苏关系恶化的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国防“三线建设”部署,改变工业空间布局,夯筑中西部工业基础。中美邦交正常化后,又二度引进外资,缝补因维护国家外部社会稳定而造成的轻重工业裂口。因而,在面对接踵而至的系列边境冲突中,中国依靠军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与调整,维护了主权和区域稳定,而稳定的局面又营造出建设经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经济、维稳相协同。

因苏联撤资、国防“三线建设”和欧美引资,在快速实现国家工业的同时,过度对外资的大规模引进和依赖,也造成国家财政的巨额赤字。大批城市失业人员,成为隐藏在城市就业压力中的动荡因素。1960~1976年,中国先后爆发了三次内生性经济危机,主要是偿还外债和国防“三线建设”开支与财政收入悬殊过大,自1974年往后的几年内国家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00亿元。巨额的财政赤字,使国家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维稳的协调关系受到挑战。国家为应对挑战,化解社会危机,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此弥补城市经济投入不足而就业人口过剩的窘局,重新将过热的经济发展拉回到与社会维稳相协调的走势与幅度上来。

三、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维稳

国家或地区的常态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大局稳定和经济基础夯实的社会发展基业上。此一阶段,国家的发展重点倾向于经济建设,谋求国家富强、居民富足,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主领域的新成就。因国家稳定的良好局面已成社会共识,社会群体将精力投入更为专注,经济富足成为衡量个体幸福的根基。经济发展的越好,个体幸福感越有保障,参与社会的自我认可度越高,社会也就越稳定。

在常态化阶段的形成、发展期,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维稳的关系,就是深化改革,调整社会构建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宜的部分,缓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因社会整体发展也显现化的矛盾。在常态化阶段,社会维稳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斗争形势,转变为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与确保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而协调这一关系,必须保证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以科学技术调动社会资源的高效、环保运用,减少浪费。确切的说,于此阶段社會问题混在经济问题内得以表露,并非如前两阶段中直接表现为冲突形式,因此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维稳将更隐形和艰难。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富裕家庭万事以经济为纠缠点,其牵扯深度和广度复杂至极,单纯的武力或经济手段都难收实效,必须要打组合拳,环环相扣,在急与缓中拿捏好度。

以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析之,1978~2018年期间,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GDP由3 679亿元增长至900 309亿元。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中国政府在社会变革中,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全方位、深层次的解决好社会新问题、维护好社会稳定大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治理型政府转变,系列组合的社会治理方案落到实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再从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构筑起新的社会体系。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社会、民生举措又健鼎了社会稳定的足根。经济成为维稳的坚强推动力,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以急缓相宜的组合拳达到促进社会稳步向前的目标。

四、三个阶段的演进关系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中,经济与维稳关系并非完全按照初始、过渡、常态三个阶段直线式推进,突发性社会变故可能中断二者的正常推进阶段,而造成社会倒退。而在统一安定的国家或地区,当社会由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时,经济发展与社会维稳会经历一个换挡器,即以社会变革的形式调整社会结构中不适宜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的部分,使其能平稳的步入下一阶段。

无论经济与维稳处于何阶段,国家或地区在总体上显示所处阶段的特性,即在纵向上保持三个阶段的推进。但就某一阶段里的某个特殊时期,或就经济发展与社会维稳的战略比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局部调整。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相生相成的,社会在不同时期因主要矛盾的差异,才在宏观阶段上有此划分,即一种大致的发展轨迹。无论在哪一阶段,短期内或整体或局部的社会变化,都会影响到经济与维稳的权重。在大趋势下有小变化,小变化逆不了大趋势。

因此,从大阶段看小区域的具体问题,需要树立唯物辩证历史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坚持矛盾分析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以小概全、放大事实或以整体套部分,忽略整体和部分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关系。在社会维稳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阶段性时间、矛盾主次和策略上的轻重缓急,并非实质的区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建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在解决不同时期的时代阶段性矛盾,实际策略各有不同,也就在纵向上显现出二者关系上的三个阶段。而三个阶段的划分,则是在思辨理论上,看清国家发展各阶段中的经济与稳定的转换关系,明白经济建设是中心,稳定又必须压倒一切的现实意义、作用和内在逻辑的同一性,即为了保障并提高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生存权益和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苏少之、任志江.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1):131-135

[2]国家统计局官网www.stats.gov.cn

[3]杜林.《〈八次危机1949-2009年中国的真实经验〉读书心得》.未刊稿

作者简介:

杜林(1992--)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公务员,历史学学士,系新疆诗词学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现职新疆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人民政府。

袁小晴(1995--)女,汉族,四川南部人,银行职员,管理学学士,现职邮政储蓄银行克州分行。

猜你喜欢

稳定社会关系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热电公司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