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父母心理健康状态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

2019-11-15郝雁丽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状态

郝雁丽

摘 要:随着每年7.6万个失独家庭的新增,失独家庭日益成为政府扶持、社会帮扶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的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经济帮扶轻心理援助的问题。本研究在分析失独父母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以促进失独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状态;团体心理辅导

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32%[1],按照联合国的判断标准,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在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中,有一些人响应国家独生子女政策,孩子中途因疾病、意外等因素导致死亡或残疾而成为失独者。据统计推测,截止2012年,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个,且每年新增7.6万个[3]。

失独家庭面临经济窘迫、养老危机、就医困难、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逐渐成为政府扶持、社会帮扶和学者研究的新领域。有关失独家庭的研究始于2001年,从2012年开始才有心理学科的介入[4],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心理援助策略的匮乏:王伟伟等人认为失独父母遭受的心理创伤缺乏精神救助的专业建议[5];南菁则具体化为缺少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和技术[6]。

本研究在分析失独父母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着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以期缓解失独父母的症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概念界定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27条第四款规定: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父母50周岁以上,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且难以再生育的家庭(称为计划生育家庭,即失独家庭)。在上述条款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失独家庭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不再生育或领养子女的补充。即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或死亡、父母50周岁以上,母亲丧失生育能力或不愿再生育,并不再收养子女的家庭。

二、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

1.失独者的哀伤历程

父母丧失子女后的哀伤情绪会经历一个阶段性的心路历程,库伯勒博士划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沮丧、接受事实;有些学者则划分为三个阶段:否认事实期、承受痛苦期、调整适应的恢复期。无论是五阶段论还是三阶段论,这种划分都不是绝对的,有时界限不明显,有时会交错呈现。从实操层面看,三阶段的划分适用性更广些。

(1)否认事实期

处于丧失子女的震惊状态,有强烈的非现实感,不愿意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会采用否认、隔离的防御机制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个别人会出现幻觉现象。

(2)承受痛苦期

极度愤怒,想找一个替罪羊为整个事件负责,可能归罪于社会或他人,也可能归罪于自己,后者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讨价还价,摇摆于接纳事实与拒绝事实之间,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惨案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会从宗教里寻求答案和慰藉;发现丧子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心理上还是无法接受,陷入悲哀、孤独、沮丧、无助、绝望状态,并伴随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影响睡眠与食欲,甚至产生死亡的念头。

(3)调整适应的恢复期

接納丧失为人生中的一部分,并从中得到成长与学习,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日常活动逐步恢复。

2.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丧失子女的创伤经历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家庭经济功能、家庭结构及社会关系的损害,使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赵嘉欣采用SCL-90对杭州市所管辖区域的1678名失独者进行测量的结果显示:失独者与成人常模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十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7]。

(1)情绪问题

失独父母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抑郁、焦虑、伤心、失落、孤独、无助、绝望、内疚、敏感、愤怒、自卑、恐惧、脆弱、正性情绪体验少,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唐铮、尚雪松的研究表明失独者会变得极度敏感、脆弱;具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感;求生欲望降低;恐惧和焦虑经常相伴存在[8]。许舒雯通过访谈发现,80%的失独父母都伴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需要靠安眠药和抗抑郁药来缓解症状[9];李怡心的调查得到了相近的结果:76.9%的失独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0]。宋潮等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失独父母中PTSD为阳性的比例是71.92%[11]。

(2)负性认知思维

失独者主动寻求救助的欲望很低,他们认为失去孩子带来的心理残疾今生不可改变[8]。绝大多数失独者认为自己不配过开心的生活,活着没有意义,50%的人有过自杀念头[9],44%的人有自杀经历[12]。他们倾向于将痛苦绝对化,有的将失去孩子的责任归罪于自己,有的则视为前世冤孽带来的灾难。

(3)社交回避与退宿

与社会接触、与人交往越多越频繁,意味着“触景生情”的概率越大,就越容易触发失独父母的丧子之痛,因此他们往往采用社交回避与退缩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痛苦,减少了家庭的社会交往活动,过起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研究表明,失独家庭中有63.3%的人表示不愿意出门;50%的失独家庭迁居异地;48%的失独家庭几乎没有社交活动[12];86.2%的失独老人社会交往对象仅限于家庭成员[13]。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失独群体中的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1)由一位或二位咨询者对数位失独者同时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相比,更经济更有效,它能够使更多的失独者受益。

(2)由于失独者面临相同的问题和困扰,大家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彼此一样”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这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同在一条船上”的感觉,让他们彼此更容易理解、接纳、认同、支持,从而归属感得到了满足。

(3)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间接学习和技巧练习的场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小组中失独者都可以获得其他人提供的资讯、分析、建议和反馈,在某种意义上每个失独者同时扮演了求助者与助人者的角色,他们不仅从接受中受惠,同时在给予中获益,有助于提高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2.团体心理辅导常用技术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心理分析治疗理论、理性情绪疗法及行为主义治疗理论是团体心理辅导常用技术,除此之外,下列治疗技术对失独群体的心理康复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1)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FBT)

它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也就是说该技术忽视问题产生原因的探讨,认为事出并非都有因,强调案主本身就拥有解决问题的资源,他们能够从例外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强调小改变的累积效应。“丧子”是一个危机事件,危机干预的第一原则是:尽快降低危机事件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化危机为生命的转机,让当事人重新建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该原则与SFBT的基本精神相吻合,而且目前的介入效益已证明SFBT确实帮助了很多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14]。因此,SFBT是一个在失独早期可以加以运用的咨询流派。

(2)哀伤辅导

“丧亲”是一种最令人心痛的丧失,“丧子”则是痛中之痛。社会心理学家卡米尔·沃特曼(Camille Wortman)的研究证明了“哀伤”辅导的效果[7]。哀伤辅导中要评估哀伤阶段及哀伤反应,了解失独父母的需求,确定辅导目标,最后运用专业的方法提供帮助,如引导失独者接受丧子事实、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鼓励失独者谈论孩子、举行仪式性告别、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利用反移情工作等。

(3)叙事疗法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疗法强调人与问题的分离,认为人是人,问题是问题,它以故事叙述的方式使问题外化,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因此,叙事疗法能够帮助失独者从失独的悲惨故事中走出来,通过建构新的生命故事,促使对生活充满失望,对人生充满绝望的失独者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叙事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将问题外化,主要使用提问技术把失独者所面临的问题外化成一个入侵者;解构问题,透过叙事技巧让失独者明白失独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重写生命故事,通过谈话帮助失独父母挖掘被问题故事所忽视的生活细节,并以此建构新的故事;叙事文件,鼓励失独者以信件、博客、影像等方式对会谈内容予以总结,以强化治疗效果,并使失独者持续处于重构故事的过程中[15]。

参考文献:

[1]宋健.中国农村獨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J].中国人口科学,2006.26(4):88-94

[2]杨书章、王广州.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J].中国人口科学,2007.27(4):58-64

[3]陈恩.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J].人口与发展,2013.19(6):100-103

[4]陈文华.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基于2001--2016年的研究文献[J].2016.4(6):52

[5]王伟伟、胡晨.关于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3(3):6-10

[6]南菁、黄鹂.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综述[J].合肥学院学报,2014.30(2):20-23

[7]赵嘉欣.杭州市失独家庭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8]唐铮、尚雪松.“失独者”之心理剖析与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14(1):21-22

[9]许舒雯 .“失独者”:心路历程、阶段性需求及社会工作建议—基于X机构15名“失独父母”的质性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10]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114-120

[11]宋朝.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特征及预测因素[J].心理学报,2018.50(12):1400-1412

[12]梁明辉、张黎、巩新鹏等.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初探—以50例失独父母SSRS与K10的网络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卫生产业管理,2013.33(12):1393-1395

[13]方曙光.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3(5)51-56

[14]许维素著.建构解决问题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207-208

[15]黄耀明.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践[J].社会工作于管理,2015.15(2)16-21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状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试论系统理论在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失独家庭基本诉求及政府帮扶服务研究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