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辨精神“常与异”

2019-11-15王高华

心理与健康 2019年11期
关键词:幻觉性格现象

王高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精神、心理疾病频发,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好现象是患者及其家属乐于向专家和医生求助,但“草木皆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那么究竟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呢?

位心理學家从大量的青年人中挑选出一批日常“最正常”的人。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优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通过心理测验却发现半数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正常的精神症状,有些人还比较严重。因此,精神状态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精神病理现象,判断的关键是这些症状和问题产生的背景、持续时间的长短、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若这种精神症状时间短、程度轻,也不能随意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类神经症表现

疲劳感:类似神经衰弱,常感疲惫不堪,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

续时间相对较短暂,不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和情绪改变。一般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减轻或消除。

:当我们去见一个重要的人或者首次约会时的紧张不安,再比如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时不停哭闹。正常的焦虑反应应通常有其现实原因,不会反复出现,就像高考临近时考生感到严重的坐立不安,但高考过后一切烟消云散。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类似歇斯底里的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会大喊大叫、摔东西,甚至威胁性自杀。儿童表现为幻想性谎言,即把自己幻想出的内容当成现实,绘声绘色地描述,乃是由于中枢神经管理机制不充分,发育不成熟所致。

强迫现象:晚上难以入睡,反复思考今天作了什么事或明天计划做什么,甚至通宵不眠。或思考某件事是否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等。如果情形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仍属正常范围。

立: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冒出往下跳的念头,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如站在大桥上、电视塔上想象着自己往下跳的情景,甚至于担心是否会把小孩扔下去,这种想法很快得到纠正并且不反复,属正常范围。

疑病现象:将轻微的不适看成严重的疾病,反复多次到处检查,此类情况容易出现在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之后。检查后如能排除相关疾病并接受医生劝告,属正常范围。

失眠:正常人有时也会通宵不眠,比如失恋或考试失利,但若持续一周以上,就应该就诊。

类似重精神病现象

抑郁: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情绪的波动和心境的变化。灾祸突然降临会使人处于急性悲伤之中,通常持续30~60天,若持续时间延长,应视为病态反应。

易激惹性:感觉到自己有一股无名火,看什么都不顺眼,见到谁都发脾气,若事出有因,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应激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连现象: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怀疑是在议论自己;有人离开房间时把门关得特别响,认为是对自己有意见;领导不点名批评某种不对良现象,也会联想到自己身上。这种现象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有直接联系,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影响生活工作,应属病态。

错觉: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迫切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反复多次出现错觉要考虑脑器质性精神病。

幻觉:人等候约会对象时,心情非常迫切,幻听到叩门声、呼唤声;在情绪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亦可出现幻觉,如杀人犯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日子里,多次听到枪声。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其实,精神正常和不正常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就像光谱一样是一条连续的谱带,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行为正常与否的认识和评价及其标准不太一致。如现在女孩子穿超短裙大家都觉得漂亮,但上世纪70年代女孩穿超短裙大家可能怀疑她精神异常。非洲东部的某些部落把出现幻觉的人供奉为“神灵”,而文明社会均把幻觉视为精神异常。因此一个人是否正常要结合所属的民族、环境和时代情况具体分析。

怖和心理和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尺度

即行为被所在社会文化所接受,能为常人所理解,也就是主体的心身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如果这种统一性遭到破坏,就可能属于精神异常。如在家里穿背心、内裤很常见,但如果穿背心、内裤去上班、去听课、去逛大街就显得和环境不协调。夏天大家都穿短袖你穿棉裤棉袄,那就和环境很不相称。一位漂亮女孩头发很长,其母出于关心让她去剪短一些,她“一气之下”剃了光头。其母觉得其行为过于极端,前来咨询,结果一查其女患有精神分裂症。女孩子剃光头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制度,那为什么要考虑恐是精神病呢?因为女孩子剃光头不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当然,诊断精神分裂症还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和指标。

自身精神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和完整性

即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思维、情绪、行为之间协调一致性。如体验一件高兴的事情应有愉快的表情。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持久的幻觉和妄想,如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对不存在的事物坚信不移,总是怀疑有人对自己跟踪和监视,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等就属于异常。自身精神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是精神异常的重要标志。

性格的相对稳定性

—前后对比的概念

一个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一个脾气温和的人很少愤怒,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经常为小事而发怒,这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事情。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是这个道理。

我们强调“对比”的概念,是把某人的表现和他的过去相比。我们说一个人“今天不正常”是说他的表现和他过去的一贯表现不一样,这里“不正常”有“不平常”的含义。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人如果有段时间话特别多,喜形于色,整天忙个不停,精神科医生可能要怀疑他“轻躁狂”。但如果这个人平时就非常外向,喜欢开玩笑,本身是个“乐天派”式的人物,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一定要强调对比—这里是纵向对比,现在与过去比。如果性格有明显改变而又不属于心理学的正常变异范畴,就要考虑是否精神异常。

但应该指出,性格的稳定是相对的。有些人在遭受重大刺激后性格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是可以理解的。如一对开朗的夫妻在儿子出了车祸以后一直比较沉默,性格变得内向起来。

生物学变量多数呈现正态分布,如身高、体重、智力、性格等。精神正常的“标准”是基于常态曲线的数学原理而设立的,它的基本假设是:在同一环境和背景下,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正常行为。

例如两岁的小男孩经常在公共场合玩弄生殖器,大家不仅不把这看成是病态,反而觉得挺有趣。为什么没有看成是病态呢?因为多数小孩如此。如果他长到20岁依然如此,那我们就怀疑他有病,为什么?因为多数20岁的年青人不会这样做。

必须注意的是,“少数”不是“异常”的同义词,统计学标准应结合其他标准一起综合判断。“正常”和“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要绝对和孤立地理解。脱离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讨论正常与异常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看行为本身,还要分析该行为出现的背景和前提。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有心理问题,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精神科医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精神、心理疾病频发,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好现象是患者及其家属乐于向专家和医生求助,但“草木皆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那么究竟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呢?

一位心理学家从大量的青年人中挑选出一批日常“最正常”的人。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优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通过心理测验却发现半数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正常的精神症状,有些人还比较严重。因此,精神状态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精神病理现象,判断的关键是这些症状和问题产生的背景、持续时间的长短、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若这种精神症状时间短、程度轻,也不能随意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正常人可能

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类神经症表现

疲劳感:类似神经衰弱,常感疲惫不堪,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暂,不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和情绪改变。一般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减轻或消除。

焦虑反应:当我们去见一个重要的人或者首次约会时的紧张不安,再比如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时不停哭闹。正常的焦虑反应通常有其现实原因,不会反复出现,就像高考临近时考生感到严重的坐立不安,但高考过后一切烟消云散。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类似歇斯底里的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会大喊大叫、摔东西,甚至威胁性自杀。儿童表现为幻想性谎言,即把自己幻想出的内容当成现实,绘声绘色地描述,乃是由于中枢神经管理机制不充分,发育不成熟所致。

强迫现象:晚上难以入睡,反复思考今天作了什么事或明天计划做什么,甚至通宵不眠。或思考某件事是否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等。如果情形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仍属正常范围。

恐怖和对立: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冒出往下跳的念头,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如站在大桥上、电视塔上想象着自己往下跳的情景,甚至于担心是否会把小孩扔下去,这种想法很快得到纠正并且不反复,属正常范围。

疑病现象:将轻微的不适看成严重的疾病,反复多次到处检查,此类情况容易出现在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之后。检查后如能排除相关疾病并接受医生劝告,属正常范围。

失眠:正常人有时也会通宵不眠,比如失恋或考试失利,但若持续一周以上,就应该就诊。

抑郁: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情绪的波动和心境的变化。灾祸突然降临会使人处于急性悲伤之中,通常持续30~60天,若持续时间延长,应视为病态反应。

易激惹性:感觉到自己有一股无名火,看什么都不順眼,见到谁都发脾气,若事出有因,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应激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连现象: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怀疑是在议论自己;有人离开房间时把门关得特别响,认为是对自己有意见;领导不点名批评某种不良现象,也会联想到自己身上。这种现象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有直接联系,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影响生活工作,应属病态。

错觉: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迫切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反复多次出现错觉要考虑脑器质性精神病。

幻觉:人等候约会对象时,心情非常迫切,幻听到叩门声、呼唤声;在情绪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亦可出现幻觉,如杀人犯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日子里,多次听到枪声。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其实,精神正常和不正常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就像光谱一样是一条连续的谱带,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行为正常与否的认识和评价及其标准不太一致。如现在女孩子穿超短裙大家都觉得漂亮,但上世纪70年代女孩穿超短裙大家可能怀疑她精神异常。非洲东部的某些部落把出现幻觉的人供奉为“神灵”,而文明社会均把幻觉视为精神异常。因此一个人是否正常要结合所属的民族、环境和时代情况具体分析。

心理和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尺度

即行为被所在社会文化所接受,能为常人所理解,也就是主体的心身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如果这种统一性遭到破坏,就可能属于精神异常。如在家里穿背心、内裤很常见,但如果穿背心、内裤去上班、去听课、去逛大街就显得和环境不协调。夏天大家都穿短袖你穿棉裤棉袄,那就和环境很不相称。一位漂亮女孩头发很长,其母出于关心让她去剪短一些,她“一气之下”剃了光头。其母觉得其行为过于极端,前来咨询,结果一查其女患有精神分裂症。女孩子剃光头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制度,那为什么要考虑是精神病呢?因为女孩子剃光头不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当然,诊断精神分裂症还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和指标。

自身精神活动的

协调一致性和完整性

即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思维、情绪、行为之间协调一致性。如体验一件高兴的事情应有愉快的表情。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持久的幻觉和妄想,如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对不存在的事物坚信不移,总是怀疑有人对自己跟踪和监视,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等就属于异常。自身精神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是精神异常的重要标志。

性格的相对稳定性

—前后对比的概念

一个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一个脾气温和的人很少愤怒,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经常为小事而发怒,这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事情。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是这个道理。

我们强调“对比”的概念,是把某人的表现和他的过去相比。我们说一个人“今天不正常”是说他的表现和他过去的一贯表现不一样,这里“不正常”有“不平常”的含义。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人如果有段时间话特别多,喜形于色,整天忙个不停,精神科医生可能要怀疑他“轻躁狂”。但如果这个人平时就非常外向,喜欢开玩笑,本身是个“乐天派”式的人物,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一定要强调对比—这里是纵向对比,现在与过去比。如果性格有明显改变而又不属于心理学的正常变异范畴,就要考虑是否精神异常。

但应该指出,性格的稳定是相对的。有些人在遭受重大刺激后性格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是可以理解的。如一对开朗的夫妻在儿子出了车祸以后一直比较沉默,性格变得内向起来。

统计学多数

—横向对比

生物学变量多数呈现正态分布,如身高、体重、智力、性格等。精神正常的“标准”是基于常态曲线的数学原理而设立的,它的基本假设是:在同一环境和背景下,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正常行为。

例如两岁的小男孩经常在公共场合玩弄生殖器,大家不仅不把这看成是病态,反而觉得挺有趣。为什么没有看成是病态呢?因为多数小孩如此。如果他长到20岁依然如此,那我们就怀疑他有病,为什么?因为多数20岁的年青人不会这样做。

必须注意的是,“少数”不是“异常”的同义词,统计学标准应结合其他标准一起综合判断。“正常”和“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要绝对和孤立地理解。脱离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来讨论正常与异常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看行为本身,还要分析该行为出现的背景和前提。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有心理问题,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精神科医生。

王高华

武漢大学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会长。

不可忽视的儿童性侵害

猜你喜欢

幻觉性格现象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远方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春天的幻觉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