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2019-11-15卢铁兵黎芫芫韦光平牟慧丽

右江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红外线

卢铁兵 黎芫芫 韦光平 牟慧丽

【摘要】 目的 观察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进行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茎乳孔;封闭;红外线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9.01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急性期往往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皮质类固醇及B族维生素治疗,但全身使用药物到达茎乳孔处的药物浓度低,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明显。笔者近5年来采用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9年3月间在我科住院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72小时以内,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疾病、神经莱姆病及外伤等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通过随机的方式将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21~66岁,平均(45.60±4.67)岁;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6例、胃溃疡6例;其中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18例、听觉过敏11例、泪液分泌障碍9例、Hunt综合征3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64岁,平均(43.90±4.86)岁;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胃溃疡6例;其中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16例、听觉过敏10例、泪液分泌障碍7例、Hunt综合征2例。两组治疗前House Brackmann面瘫评定系统[2]的评分及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合并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处理,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应用B族维生素,Hunt综合征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贵州光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2020793,规格:1 mL∶5 mg)1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7~10天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治疗组58例给予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侧卧位,头部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乳突,以下颌角与乳突连线中上1/3为穿刺点,常规局部消毒,用5 mL注射器抽取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216,规格:5 mL∶0.125 g)1 mL+利多卡因注射液(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668,规格:5 mL∶0.1 g)1 mL+維生素B1注射液(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510,规格:2 mL∶0.1 g)1 mL后,针尖从穿刺点向内上斜与皮肤呈45°角刺入2.5~3.5 cm后,抵住茎乳孔附近的颅底骨,回抽注射器无回血,则缓慢注射上述药物,每隔2天注射1次,共3~5次;封闭治疗期间使用200~300 W的红外线灯,距离皮肤30~50 cm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局部照射加热,灯与皮肤的距离以患者感到舒适而不造成皮肤灼伤为准,每次照射20分钟,每天2次。两组治疗前后均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血糖、血压情况。随访2个月后观察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面肌运动完全恢复,双侧对称无不适感;显效:面肌运动明显好转,闭目严密,进食无碍,鼓腮口角不漏气,用力做表情动作时双侧面纹稍不对称;有效:面肌运动较治疗前好转,仍留不对称或闭目进食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3,P=0.013)。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其中短暂心悸1例,血糖轻度升高1例,封闭穿刺点处皮下少许出血青紫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其中心悸1例,上腹部不适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面色潮红2例,血糖明显升高4例,血压明显升高2例,白细胞明显升高2例。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8,P=0.005<0.01)。

3 讨论

面神经从桥脑尾端被盖腹外侧发出后经过内听道和岩骨中的面神经管,横过膝状神经节,最后从茎乳孔穿出。由于骨质的面神经管比较狭窄,刚好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因为受凉、病毒感染、缺血、外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面神经肿胀受压,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罕见,发病第1~7天为急性期[4~5],发病机制为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部尤为显著[6~7]。面神经病变的部位对临床治疗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病变的部位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急性期往往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皮质类固醇、B族维生素治疗,但全身给药的方式药物剂量较大,全身的药物浓度高,而到达茎乳孔处的药物浓度较低,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明显,尤其对有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的患者影响较大。醋酸泼尼松龙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利多卡因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循环和阻断神经冲动的作用[9],可以抑制一些关键的炎症介质的释放,起到抗炎作用[10];两者联合应用可迅速减轻炎性递质对神经的刺激,从而较好地达到抗炎的目的。维生素B1又称为抗神经炎维生素,在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的分解代谢,辅助神经组织利用糖类产生的能量,以保证神经功能的正常活动,具有防治周围神经炎及神经损伤作用,促进面神经的修复。采用茎乳孔附近封闭注射的方法可以直接提高茎乳孔面神经处局部的有效药物浓度,全身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从而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红外线的照射能够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同时促进药物吸收及营养代谢,能进一步增强茎乳孔附近封闭注射的疗效,加快消除面神经的局部炎症,有利于恢复面神经的传导功能,改善面肌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茎乳孔附近封闭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2] House J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Laryngoscope,1983,93(8):1056-1069.

[3] 許伟.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效关系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1-382.

[4] 冉传生,胡万生,孙建兵,等.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5):1-4.

[5] 张小文.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2):102-103.

[6] 许多,王志坚,张林艳.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1):97-98.

[7]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0.

[8] 谢财忠,张申宁,史梦琳.早期综合干预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7):717-719.

[9] 杨逢升,梁颖.风池穴封闭治疗枕大神经痛350例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5,7(5):96.

[10] 安敏,邱颐.利多卡因非麻醉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9):928-930.

(收稿日期:2019-05-06 修回日期:2019-07-14)

(编辑:潘明志)

猜你喜欢

红外线
科学生活为何离不开奇妙的红外线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物品寻找器
自动感应红外线电烤炉
红外线的成像原理
解读“看不见的光”
微机—单片机红外线通信
红外线技术在现代航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