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2019-11-15袁寿芳
袁寿芳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基础,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采用教学的训练活动,明确教学的总体方向,制定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系,为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动力。下面,笔者以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阐述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以便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更加契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生活化
现今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有着清楚明了的教学目标,尽管它科学性强、趣味性浓厚,但是因为班级中不同群体的学生对学习的诉求不同,学生的生活认知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认知、个性等方面出发,细化教学目标,精准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笔者组织、引导学生有序开展了校园实地观察,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校园的特点,尤其让学生详细讨论校园的文明、秩序等,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的各种设施,了解校训、校风、校规,掌握校园的基本制度,培养他们热爱、关心校园的情感。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内实地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信息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推演,以便取得可观的学习成果。
从学生观察过程中的认知表达情况来看,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设计合理,在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实地观察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认知的接轨,尤其是引导学生开展校内文明秩序的观察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兴趣,为后续的学习积蓄了满满的正能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稚嫩,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尤其存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所以教师需要精心筛选与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启发、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動,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能力;第三,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启发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考,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班集体讨论等形式,逐步形成学习共识。
如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时,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在第一张图片里,一个男孩在商场里哭闹,但妈妈始终不肯给他买玩具飞机;在第二张图片里,小女孩想玩水,但爸爸就是不同意。笔者组织学生对图片开展解读,并且提出思考题:“图片中的妈妈是不是不爱这个男孩?爸爸是不是不爱这个女孩?”学生展开热议,最后总结道:“第一张图片中的妈妈不给男孩买玩具飞机,一定有原因;第二张图片中,爸爸不允许小女孩玩水,其实是保护她。从学生的热议中,笔者可以看出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做法是理解的,也作了正确的解读。这样一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无理取闹了,这就是开设《道德与法治》所要追求的教育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训练生活化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开展丰富的训练活动,教师就要精选合适的内容,创新训练题型,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联系,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体现生活认知的地域性,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设计的题型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判断题等,方便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如《我认识您了》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认知十分贴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赞美教师。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就是最人性化的训练设计,这种训练给了学生充分的语言权和自主权,也打造了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巧妙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