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2019-11-15潘喜薛明
潘喜 薛明
一、“问题学生”的定位
“问题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家庭、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因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而导致其在思想认识、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辅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不热爱学习、行为习惯差、烦躁冷漠、有暴力倾向等。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1.社会环境。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不思进取,寻欢作乐、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熏染;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侵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等电子产品的恶意渗透,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形成的诱因。
2.家庭影响。家庭因素对“问题学生”的形成往往是最直接的。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娇生惯养,易导致子女唯我独尊、自私狭隘;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往往疏于对子女的管教,或者把教育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也容易使学生养成坏习惯;有些父母则因为对子女期望过高,“虎妈”“狼爸”式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这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学校教育。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一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或放任不管,或歧视打击。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破罐子破摔”,进而惹是生非,成为“问题学生”。有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而轻德育,只管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到防微杜渐反而任其发展,最终不断“培养”出“问题学生”。值得深思的还有:有些老师对待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恩宠并行,而对待学业欠佳的学生则有失公允,缺少应有的耐心和爱心。长此以往,既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也容易“造就”“问题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探究
“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艰难历程。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问题学生”,教育和转化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给予关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任何一个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人,谈到育人,首先就会谈到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所以教师要关爱“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也许就会被慢慢感化,就会从内心生出回报老师的情愫,或许还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成长为优秀学生也有可能。
2.善于交流。对于一些性格孤僻、行为冷漠的学生,作为教育者要善于与其沟通,要积极放大优点,有意弱化缺点,时常给予正面表扬,不断鼓励其展示特长。这样做就容易消除彼此间的隔膜,让他们在心理上愿意亲近你,也愿意接受你的观点。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缺点很多,但是擅长短跑。掌握这一点后,我和班主任共同动员,让他在运动会上报名参加一百米赛、二百米赛和接力跑。果然不负众望,他在运动会上先后夺得一百米年级第二名、二百米年级第三名,并率本班男生夺得本年级男子接力赛第一名。这样的好成绩,自然赢得了同学们的鲜花和掌声!从此以后,他看人的眼神变得柔和了,与人交流时态度也随和了。正如其父所说:“我兒子的转变,归功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包含爱心的交流,有助于“问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家校联手。任何有效的学校教育都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家庭建立起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采取积极而恰当的方法,辅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对“问题”孩子的转化。
4.团队悦纳。“问题学生”往往是孤独的,寂寞的。由于其行为和心理上的不入流,在班级活动中容易被同学们遗弃而落单。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不断创造机会,让“问题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通过同学们的不断赏识、积极悦纳,让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关爱,从而激发其追求进步的主动性。如此反复,不断刺激,身上的“问题”也就慢慢消失了。
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是伟大而深远的,对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通过耐心、细心和恒心,相信我们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会越来越有策略,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成功。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