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9-11-15张进军李海欣王淮燕
张进军, 王 瑛, 李海欣, 张 琳, 王淮燕
(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近年来, 随着新生儿抢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新生儿窒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发生率却有所上升。全面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影响因素,可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1-2]。本研究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63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为窒息复苏的新生儿。排除标准: ① 严重肝功能或者肾功能损害的患儿; ② 严重心脑疾病的患儿; ③ 其他先天性畸形患儿; ④ 日龄超过33 d的患儿。排除13例患儿,共有50例窒息患儿纳入本研究。将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血氧分压[p(O2)]差值>15 mmHg者设为肺动脉高压组,共16例; 差值<15 mmHg者为非肺动脉高压组,共34例。肺动脉高血压组中男9例,女7例; 平均日龄(18.90±0.80) d; 出生体质量1 276~3 964 g, 平均(2 621.50±10.30) g。非肺动脉高压组中p(O2)差值为5~15 mmHg 者20例,p(O2)差值<5 mmHg 者14例; 男18例,女16例; 平均日龄(18.20±0.60) d; 出生体质量1 241~3 987 g, 平均(2 614.40±10.20) g。2组患儿性别、日龄和出生体质量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日龄、性别、出生体质量、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复苏抢救方式和血气pH值等情况,进行综合的整理与归纳。50例窒息患儿入院后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直至痊愈出院,维持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稳定,及时监测血糖、血气分析,保持内环境的稳定,肠内外营养保证热卡供给。
1.3 观察指标
1.3.1 PPHN的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PHN的最重要手段,也广泛用于PPHN治疗效果的评估。临床上也可以根据患儿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超过15 mmHg诊断为PPHN[3]。由于本院条件的限制,作者根据患儿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超过15 mmHg及临床上有症状即诊断为PPHN。
1.3.2 PPHN的相关因素: 包括患儿的日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复苏抢救方式、血气pH值、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对上述因素详细记录及对相应的检测结果进行整理与归纳。
1.3.3 PPHN的预防效果评价: 将20例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在5~15 mmHg但未达到PPHN诊断标准且有青紫、呼吸急促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0例与干预组10例。前者给予限制液量、高浓度吸氧等常规处理; 后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米力农扩张肺动脉,其中6例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基本消失(<5 mmHg), 且临床症状消失; 3例仍有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但差值变小; 1例患儿经治疗后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15 mmHg, 临床症状明显。预防效果评价: 十分有效: 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基本消失(<5 mmHg), 患儿青紫消失、呼吸平稳; 有效: 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变小但仍有差异,患儿青紫及呼吸急促有好转; 无效: 动脉导管前(右桡动脉)与动脉导管后(左桡动脉)的p(O2)差值>15 mmHg, 患儿青紫严重,呼吸费力,需高频机械通气、口服西地那非和或吸入一氧化氮(NO)。以十分有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不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影响因素(P>0.05), 而日龄、出生体质量、血糖、血压、体温、复苏抢救方式和血气pH值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单因素分析
与非肺动脉高压组比较, *P<0.05。
2.2 20例非肺动脉高压组患儿预防PPHN治疗措施的总有效率比较
10例干预组患儿在限制液量、高浓度吸氧等常规处理基础上预防性应用米力农扩张肺动脉,与常规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常规组患儿预防治疗措施的总有效率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产科妊娠期间的常见现象。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窒息是指在产妇生产前、生产时或生产后,在多种病因的影响下导致患儿出现宫内、分娩过程中的呼吸障碍和循环障碍现象[4-5]。临床中对新生儿窒息的处理普遍采用复苏抢救,即快速对患儿窒息状态进行评估,初步对患儿进行保暖、体位和吸引呼吸道及擦干、刺激复苏,然后根据患儿的情况对其进行正压通气、胸外心脏按压及药物等进一步复苏治疗。然而,受诸多外在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PPHN发生率偏高[6-7]。有研究[8-9]指出,新生儿窒息后发生PPHN的影响因素包括患儿的出生体质量、血气pH值、血压与体温等。
一般来说,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可能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儿出现PPHN现象[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 16例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患儿中,男性占56.25%, 与34例窒息复苏后未发生PPHN的男性患儿占比(52.94%)差异不大,说明性别并不会影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日龄方面,肺动脉高压组日龄未超过5 d的患儿占比高达93.75%, 非肺动脉高压组日龄未超过5 d的患儿占比55.88%, 表明日龄越短的患儿发生PPHN的概率越高。血压方面,肺动脉高压组低血压患儿占比75.00%, 非肺动脉高压组低血压患儿占比26.47%, 表明低血压可增加PPHN的发生风险。血糖方面,肺动脉高压组低血糖患儿占比75.00%, 非肺动脉高压组低血糖患儿占比41.18%, 表明低血糖可增加PPHN的概率。复苏抢救方式方面,肺动脉高压组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达到治疗效果的患儿占比仅12.50%, 非肺动脉高压组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达到治疗效果的患儿占比61.76%, 表明普通鼻导管吸氧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将气囊加压给氧方式应用到患儿窒息复苏中,可能在气囊加压的影响下,增加PPHN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日龄、血压、血糖、复苏抢救方式等是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影响因素。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12-13], 保证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后,将新生儿放置在适宜温度的保温箱中,维持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稳定。针对新生儿日龄短、体质量低及病情危重等问题,为其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14-16]。定期监测新生儿的血气pH值[17-20], 及时处理代谢性酸中毒,避免患儿因酸中毒出现PPHN。另外根据病情给予高浓度吸氧、限制液量及预防性应用米力农扩张肺动脉等预防性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对10例干预组患儿预防性应用米力农扩张肺动脉治疗,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相关因素较多,包括日龄、体质量、血糖、血压、体温、平均血气pH值、复苏抢救方式等。根据PPHN的相关因素,给予患儿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PPHN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