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

2019-11-15段美珍初景利

图书馆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段美珍,初景利

0 引言

人类社会的进步得益于技术发展,技术和人文的相互融合促进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近年以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兴起,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校园等“智慧化”实践不断推进,用户信息需求仍在不断升级,这些环境的变化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是增强图书馆活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研究内容、主题特点和趋势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智慧图书馆研究方兴未艾

1.1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文情况

国外以WOS核心合集、Emerald数据库和EBSCO数据库为数据源,以主题词和关键词为检索入口,以smart library、smart librarian和smart service为检索词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获得相关文献28篇。这些文献大多关注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和技术应用。国内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以“SU=‘智慧图书馆’and KY=(‘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智慧馆员’)”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863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发文量超过了250篇。如图1所示,2010年以后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浪潮逐渐兴起,发文量逐年递增,仅2018年的发文量就有258篇,说明智慧图书馆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图书情报领域重要且热门的研究议题。

图1 国内智慧图书馆发文量年代分布

综合发文量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的研究理念和思想较国外超前,但在某些方面,国外研究的深度比国内要高,实践落地的可能性更大。具体而言,从发文数量来看,国内远远超过了国外,智慧图书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图书馆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国外该领域的研究还较为“萧条”。从研究主题内容来看,国内研究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智慧馆员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研究广度较大,且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但内容的深度还不够,很多研究停留在理念和构想层面,离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在研究进程中,国内涌现出大量优秀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和团队,如王世伟、刘炜、邵波、杨新涯、初景利、陈进、李玉海、夏立新。此外,“智慧图书馆”的跨学科研究也发展迅猛,已深入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教育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相较于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涉及面相对较窄,研究者比较零散,研究内容聚焦于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和技术的应用层面,在提出系统理念和构想的同时,能够将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紧密。

从研究的历时性来看,智慧图书馆研究在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出现一些变化,这一情况在国内研究中比较显著,而国外由于研究文章较少,因此差别不太明显。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林文睿对超智慧型大楼设备整合系统(IFMS)的研究。2012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2013-2014年,关于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研究逐渐兴盛,而对智慧图书馆建设问题的探讨开始出现。2015年之后,相关研究集中在智慧图书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且对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研究逐渐从整体的框架体系细化到具体的模块设计、从粗放的普遍性框架结构和路径细化到面向特定学科和院校等的针对性方案和策略上。学界和业界开始思考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与技术等相关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个研究历程中,关于智慧图书馆概念、特点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一直贯穿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图书馆研究仍然不够成熟,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总体来看,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延伸,从整体研究向局部研究细化,涵盖的范畴也不断扩展。

1.2 国内智慧图书馆课题项目

研究课题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领域研究的风向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到2019年2月为止,获批的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项目已有5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研究内容涉及空间、服务和技术实现等方面。

1.3 国内智慧图书馆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所关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如表2所示,近两年尤其是2018年以来,国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学(协)会、图书馆联盟、图情期刊,以及相关企业(如超星、阿尔法迪)积极举办学术会议,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探讨。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讨论方兴未艾。

表1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社科与自科项目

表2 国内智慧图书馆主题相关的学术会议

2 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2.1 智慧图书馆的界定

2.1.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

“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提出之后,有关其概念界定和特点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智慧图书馆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明确,是后续研究和实践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智慧图书馆走向成熟发展之路的永恒话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从技术、人文、要素构成和系统运行、服务与功能和空间构成等视角对智慧图书馆概念进行界定。

技术视角下,国内学者严栋[1]认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图书馆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智慧图书馆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国外学者Aittola等认为,智慧图书馆能够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无线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2]。Miller等认为,智慧图书馆表现为软件质量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馆员可通过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服务[3]。要素构成和系统运行视角下,李显志、邵波[4],初景利等[5]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馆员、资源和技术等不同要素的综合体。Cao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要素包括智能技术、智慧服务和智慧的人[6]。服务与功能视角下,Burgess[7]和Kim等[8]认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基于其信息需求和个性化特点匹配满意化的服务和内容。Baryshev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为支持科研和培训活动而开发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系统[9];Min认为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将现有的图书馆系统功能与基于知识的电子学习系统相结合,以促进创新性人才资源建设的系统[10]。空间构成视角下,李后卿等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物理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全面互联的新型图书馆[11]。此外,Noh还从更广泛的层面对未来的图书馆4.0进行解读,这种广义的图书馆4.0被认为是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新形态,其特征可以用智能图书馆、情境感知技术、开放资源、大数据、云服务、增强现实、创客空间和图书馆员4.0等关键词来描述[12]。

透过不同视角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可以明确智慧图书馆是集多要素于一体,各要素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它秉持泛在化、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互联、高效和便利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核心技术,人的知识和智慧是智慧图书馆实现其核心优势和功能的关键,智慧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加深层次的服务,辅助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此外,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和定义也有所区别。

2.1.2 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要素构成是建设和管理智慧图书馆前期必须明晰的。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要素构成,大体分为“两要素说”“三要素说”“五要素说”,而在具体的某一种要素说中,各学者的视角不同,所持观点也有所不同。“两要素说”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是“人”和“物”(或机器)两类[13]。在“三要素说”中,Cao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技术、服务和人三要素的组合[6]。刘丽斌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由人、资源和空间三要素构成,人是核心,资源与空间都是服务于人的[14]。就“五要素说”来说,陈进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集技术、资源、服务、馆员和用户五要素于一体的智慧协同体[15]。此外,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任何时间可用、任何地点可用和任何方式可用的图书馆[16]。

2.2 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和发展依赖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作为多模块协同发展的综合体,从技术层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多技术集成、融合的技术应用网络。在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研究中,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SoLoMo等计算机和网络综合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据挖掘、GIS、虚拟现实、区块链和其他可辅助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集成技术和系统中,尤其以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最受关注。物联网技术可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在约定协议下将实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通过与WiFi定位技术和Zigbee等技术关联使用,实现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在图书馆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中:在内部业务中,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更加准确高效地进行知识组织;在外部业务中,可结合用户行为构建用户画像,实现用户与图书馆知识体系的匹配,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此外,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优化图书馆资源和布局,提升用户信息搜索和检索的效率。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还存在技术成熟度不够、应用成本过大等问题,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2.3 智慧服务研究

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移动)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目标。于智慧图书馆而言,智慧服务应该是其区别于其他形态图书馆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智慧服务相关研究集中在内涵和服务模式的探讨方面,而对智慧服务质量评估也开始受到关注。

2.3.1 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正如DIKW体系中,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所构成的自底向上的四层金字塔结构,图书馆也不断通过继承和创新原有服务,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逐渐升级。目前国内关于智慧服务的认识主要有3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基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和馆员智慧,在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的知识服务或者创造性服务,这是一种有价值的高层次服务,具有资源丰富性、公共性、智慧性和针对性等特点[17]。

第二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是个体将现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以及智慧产品的过程,是一个“转知成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和智慧产品能够在知识应用和创新方面为用户提供有效支撑;其特征是以提升用户知识运用能力为核心,以辅助用户实现知识创新为本质[18]。

第三种观点没有对智慧服务进行较明确的界定,认为智慧服务就是智慧图书馆通过开展其业务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这种观点扩展了智慧服务的外延,除前面两种观点中所描述的服务内容以外,还包含其他类型的服务。关于智慧服务特点的描述,各学者大同小异,综合来看包括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对象普遍化、服务场所泛在化、服务空间虚拟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方式集成化、服务主体智慧化、服务内容知识化、服务类型多元化、服务体验满意化[5]。

2.3.2 智慧服务模式研究

对智慧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智慧服务的核心和本质,更好地进行服务设计、规划和布局。目前关于智慧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3类。

(1)概念视角下的智慧服务模式。概念视角下的模式研究主要基于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概念,对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进行全面的划分,从“人”和“物”两个层面进行模式抽象,充分考虑了“智慧”和“智能”两个要点。例如,冉从敬等将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划分为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空间再造为趋向的四种核心服务模式[19];张延贤等将智慧服务模式分为智能性智慧服务、知识性智慧服务和理念性智慧服等3种,分别代表的是技术智慧、学问智慧和人文智慧[20]。

(2)需求视角下的智慧服务模式。首要关注的是不同情境下用户的特点与需求,技术是实现服务的手段。陈臣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提出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和智慧阅读服务,还构建了精准的服务营销策略[21];曾子明等基于不同情境下读者的知识需求,提出了智慧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型[22];李朝晖等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全民参与创造创新运动的需求,提出了基于众创的服务模式[23]。

(3)技术视角下的智慧服务模式。侧重于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该类研究通常聚焦于某一类较为微观的服务,探讨如何将技术应用在具体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和发展中。相关的服务模式有基于RFID和SoLoMo的自助服务模式、基于精确定位算法和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基于感知技术的情景感知微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的共享服务模式和基于推荐技术的智慧服务模式等。王颖纯等提出了基于知识挖掘的智慧推荐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以图书馆的资源信息和用户数据为基础,以知识挖掘技术为支撑,包含了以知识库为核心的智慧推荐、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智慧推荐,以及以“用户画像”为核心的个性化推荐体验等模块[24]。

2.3.3 智慧服务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发现问题、提升服务水平的必要且非常重要的环节。国内关于智慧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初露头角,尚处于探索和持续研究的阶段。例如,张云开运用标准化与适应性协调理论和服务质量感知理论,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估模型,从读者感知的角度设计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评价体系[25]。周玲元等利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提取智慧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建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框架和评价模型[26]。

2.4 智慧馆员研究

图书馆是人、事和物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综合体,馆员作为图书馆业务和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执行主体,是图书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随着图书馆形态和业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馆员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以及能力要求也发生变化。关于智慧馆员的研究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展开:何为智慧馆员?智慧馆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培养智慧馆员?

2.4.1 智慧馆员的定义及其角色定位

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和研究背景下的一种馆员形态,普遍认为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用户服务的提供者。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对图书情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熟练,对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较为了解,同时还能够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智慧服务,具有专业、开放、多元和可信赖等特点,以及服务至上、危机管理、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等意识[27]。

关于智慧馆员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智慧馆员应该是专业的“全才”和“通才”,拥有多样化的工作能力,不但是技术专家、人文学者、管理领导,还是集创新发现和深厚文化知识底蕴于一身的智者[28],主要聚焦于科研、咨询和管理等需要高等智力投入和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相关服务不属于智慧馆员的工作范畴[29]。

另一种观点认为,智慧馆员依然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专家”,开展图书馆服务依然是其主要且核心的工作职责。智慧馆员必须是参考咨询馆员和学科馆员,具有但又超越了参考馆员和学科馆员等所拥有的能力;他们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强的能力,不仅能够熟练使用新技术设备,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和增值服务[30]。学科馆员和咨询馆员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成长为智慧馆员。

明确身份和角色定位是馆员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智慧化建设环境下,社会对馆员的能力要求以及馆员的工作重点会有所改变,但认为智慧馆员应该是集多元化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论断未免太过于盲目和迷失。在这样的定位下,无法判断智慧馆员到底是科研人员、教师还是依然为图书馆员,容易造成智慧馆员角色定位的模糊,影响馆员队伍建设和馆员工作的开展。事实上,虽然图书馆的形态发生变化,但其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机构的定位依然没变。因此,智慧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工作开展的主体,其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是不变的,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领域,智慧馆员都只是辅助者和促进者。

2.4.2 智慧馆员的能力要求与培养

智慧馆员的新角色和新定位决定了馆员须具备的能力。国内针对智慧馆员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一般通过思辨推演、文献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例如,利用思辨推演的方法,王金娜提出了金字塔型的智慧馆员能力结构模型,包括塔基的职业精神、专业素质和人际交往等基础能力,塔身基于管理、科研服务以及资源建设等不同岗位的特定核心能力,塔尖的协作管理和科研创新等竞争能力[31]。利用文献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郑怿昕等提出了智慧馆员的核心能力配置方案,认为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应该具备基础的认知与适应能力、实战所需的服务与行动及协作与沟通能力、可持续的发展与开拓创新能力等延伸能力[30]。综上,智慧馆员的能力可归纳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前者是所有智慧馆员都应该具备的且必不可少的能力,通常包括协同合作、沟通交流、持续学习以及基本的语言和技术应用等能力;而对于后者,不同岗位的智慧馆员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也各不相同。例如,数据馆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等,他们充当着图书馆“数据分析师”的角色,因此,除基本能力外,数据馆员还必须拥有数据处理和应用等核心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对于其他类型的智慧馆员来说可能就不是必需的。

智慧馆员能力的培养和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多方努力持续推进。从图书馆层面来说,应该优化现有的馆员招聘模式、人员配置和培养模式以及激励措施等,提高智慧馆员的准入门槛,让专业的馆员基于其能力优势提供专业的服务,为馆员提供合作创新和再学习的有利机会等。从馆员层面来说,首先要强化危机和变化意识,加强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其次要保持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可通过项目驱动和整合集群的协同工作方式,在不断的科研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向复合型和高层次人才转变。从高等教育层面来讲,应该转变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注重复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5 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2.5.1 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理论层面,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分为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和智慧服务建设两个方面。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将智慧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探讨其内在的要素构成和宏观结构。智慧服务建设则比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更加具体化和模块化。

实践层面,国内外智慧图书馆行业和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展了相关的探索,而国外鲜有图书馆明确申明并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

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图书馆的体系架构进行了构建。例如,马捷等基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及业务特点,从智慧建筑、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个维度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整体设计和构建[32];陈进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顶层架构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两大体系,其中,服务体系是智慧图书馆的“软件”,包括工具系统、设施环境、馆员和用户;而服务平台相当于支撑服务体系的硬件,包括网络场地和设备、移动APP和外部链接,而服务体系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配置[15]。实践层面,国内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开展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其中重庆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是国内较早提出并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从纸电合一的元数据管理、用户需求驱动的多屏一致的服务门户、互联互通和共享的图书馆服务联盟等方面出发,建立了新一代的智慧图书馆系统[33],并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打造了支撑教学的课程图书馆、支撑科研的研究专题图书馆和支撑学科建设的虚拟专业分馆,实现了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支持[34]。同时,以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为代表的部分公共图书馆也从技术和人文等角度出发,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35]。此外,以超星为代表的企业也深入智慧图书馆系统和设备开发,推动国内智慧图书馆实践进一步向前发展。综合相关研究,要素的确定和分析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体系架构形成的首要核心步骤,而各图书馆如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落实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基于图书馆当前的建设现状、政策环境、可用资金和技术等决定。

智慧服务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应该遵照明思路、分阶段和按模块的路径来开展。首先,明思路就是要梳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体系,明确图书馆建设智慧服务的具体框架和内容,可从空间、资源、馆员和用户等方面出发建立智慧服务体系。其次,由于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当前图书馆的能力还不足以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从易到难、从初级到高级分阶段逐步推进,因此可按照类似轻量级智慧服务项目阶段和大规模智慧平台阶段的两段式部署[36]或者其他更科学合理的阶段式部署推进。最后,智慧服务建设具有内在的空间逻辑,包括不同的模块,不同模块又包含不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进行。立足点不同,逻辑体系和架构也不同,如立足系统建设,可按照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和服务应用层等的内在逻辑来建设;立足用户需求,可按照感知层、引擎层、存储层、服务层等层次模块来实施。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持续努力探索和创新,从智能化服务“+”系列平台和各类自助服务等举措入手,从实体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智慧型服务的建设三个方面构建智慧型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发展[37]。

国外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研究更注重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Simovi基于Hadoop生态系统,提出智慧图书馆大数据系统设计方法[38];Younis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39];Aithal分析了当前图书馆系统存在的不足,构建了集中式的国家智慧图书馆系统概念模型,其目的是实现世界上每个人之间毫无障碍地共享无形的信息资源[40];Iyappan等运用动态获取规则,构建了面向服务架构技术(SOA)的在线智慧图书馆系统[41];Min从系统架构、服务和开发环境三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SaaS和云计算等的移动智慧图书馆应用[42]。

2.5.2 智慧图书馆建设问题与建议

当前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喊口号、搞环境、买设备和推资源等误区[43],为此应预先探知未来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和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基于此,学者们认为全局性观点是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考虑的,要将图书馆纳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树立主体合作意识,与政府、技术提供商、数据库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长期的深度合作,妥善处理数据规范标准、版权和资源共享等问题,实现多源数据集成和融合。另外,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资源和人员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作为保障,应该注意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重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也应给予关注,要避免在收集用户数据过程中触犯其隐私;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还要防止对技术的“迷信”和盲从,加强智慧馆员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并积极学习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如,Kulkarni等利用邮件访谈的方式,对世界各地31所公共图书馆进行调查分析,并从资金投入、创新人才投入、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建议[44];伊利诺伊大学的Kaufman从实践层面提出了智慧馆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数据管理能力等13项能力[45]。

3 结语

通过对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的梳理、整合和分析,发现国内学者的关注热情明显高于国外。国内外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1)相关研究较为分散,深度不够。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界定还不够明确,研究仍然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在对智慧图书馆缺乏较为一致认识的情况下,相关研究内容已经延伸到智慧服务、智慧馆员、智慧资源和智能技术应用等与智慧图书馆相关的方方面面,且大部分研究只是浅尝辄止,基本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深度,对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实践的指导有限。

(2)关注技术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影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举不胜数,但多数研究只论述该类技术对智慧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应用理念,具体的可落地的技术操作和实施过程缺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有待挖掘。

(3)缺乏智慧图书馆的认定标准。判定一个图书馆是否已发展成为智慧图书馆,或者一个智慧图书馆是否已建成,学界和业界还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可供参考借鉴的评估框架和体系。

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后续研究应明确新技术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和服务目标,就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和服务理念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并与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进行充分的跨学科合作,通过不断的知识融合和业务合作,真正将技术深入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每一个“毛孔”。同时,应持续关注、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实践,提出能够在现实情况下可落地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方案,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此外,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高等教育服务机构,图书馆发展与关联环境和关联事物密不可分,因此,还应将智慧图书馆建设置于更大的背景和环境中,积极参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等关联领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一套全面的符合发展规律的评价技术。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