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情境下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日常信息实践及其影响因素*
2019-11-15廖熙铸
朱 明,周 倩,廖熙铸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促进弱势群体及边缘社群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信息搜寻、传播和利用能够积极地促进其社会融合与自身发展,但在融入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困境[1]。《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农村网民占全国网民用户的26.7%[2]。《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ICT基础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3]。
对于少数民族,由于其语言、文化、地域的特殊性,使得研究者在对于他们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的认识上还缺乏更多的证据和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通过融入信息社会,不仅能够促进其自身发展,也能够促进其文化传承[4]。从目前来看,在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信息实践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资源及技术对于少数民族融入信息社会的影响及作用,但对于其信息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及具体情境缺少关注,例如他们为什么会放弃或者很少使用一些信息,为什么很少跟外部交换信息等。在中国,人口较少民族(Ethnic Minorities with Small Population,EMSP)是对总人口在30万以下民族的总称,中国有28个EMSP,人口约189万,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5],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较偏远的边境和山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低,所处信息环境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信息的交换[6]。因此,考虑到EMSP孤立和封闭的生活环境,本文深入调查EMSP的日常信息实践,在查特曼(Chatman)圆周生活理论框架中的小世界情境下,探究影响其日常信息实践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消除信息屏障,更好地促进EMSP融入信息社会。
1 文献回顾
1.1 圆周生活理论框架下的小世界情境
查特曼借鉴4个概念:小世界、社会规范、世界观和社会类型,概念化了圆周生活中的小世界情境[7]。其中,小世界被定义为一个共享意见和规范的社群,以使其成员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社会规范是小世界内部建构的行为准则,提供了对事物的规范性、正确性和可接受性的共同感知,为小世界内部成员提供秩序感和方向感,决定着小世界成员对信息需求的感知、信息渠道的选择及信息价值的判断。世界观是小世界成员所持有的集体信念和共同价值,为小世界内部成员的行为提供价值系统和选择集合,它们对信息的吸收与运用跟其独特的世界观紧密相关。社会类型是小世界成员与其他成员在角色和特征上的划分,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界限划分,使得他们很少主动地对外部世界分享和寻求信息。一些研究者对圆周生活理论进行了应用,发现小世界情境下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会不同程度地制约小世界成员日常信息实践的选择[8];也有研究指出,小世界成员会采用不同程度的保护行为来阻断外部信息进入内部[9]。本文在此基础上,借助查特曼圆周生活理论框架中的“小世界”情境,探究EMSP日常信息实践的影响因素。
1.2 少数民族信息实践的相关研究
萨沃莱宁(Savolainen)认为日常信息实践描述了个体获取、利用、分享信息以满足其日常信息需求,通常会受到个体习惯及其所处情境的影响[10]。少数民族的信息实践必然会受到主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信息需求、利用及分享3个方面来梳理已有研究。
关于信息需求,有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所处地区位置偏远、经济贫困以及资源缺乏,使得他们的信息需求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1]。例如,高贫困率和低收入使得他们无法负担信息利用的成本,低识字率和信息素养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12]。也有研究进一步指出除了地域、经济和教育因素,少数民族的信息需求会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所处地域和传统,特别是生活的习惯、传统和偏见会显著地影响他们的信息需求[13];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外部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及服务难以契合他们在文化上、行为上以及情感上的需求[14]。还有研究发现,他们的信息需求往往跟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农业、气候、宗教等方面的信息[15]。
关于信息利用,有研究认为信息源和信息需求的限制会导致少数民族在信息利用的意愿和态度上受到限制。一方面,他们会担心外部信息的易用性和成本,从一开始就存在排斥心理[16];另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自身对于外部信息的理解存在诸多障碍而放弃使用外部信息及服务[17]。也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少数民族所具备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们趋向于利用传统和简易的资源及服务,对于新兴ICT技术的使用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效果的直观程度[18]。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会畏惧和不信任外部陌生环境,并担心外部信息的同化和入侵,使得他们会对外部信息的使用持怀疑态度[19]。多数外部资源及服务采用社会主流的官方语言,造成他们使用资源及服务的障碍[20]。
关于信息分享,有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通常远离现代社会发展中心,他们对于外部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21],从而形成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过滤,尤其是对其内部价值、规范和准则存在冲击和破坏的信息[22]。也有研究指出,在少数民族内部共享着很多的传统和文化,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结构和沟通方式,这种同质性使得符合其内部规范的信息在群体成员之间能够更快和更自由地分享[23]。还有研究发现,以人际关系为主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他们信息分享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涉及到敏感信息时[24]。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均发现少数民族的日常信息实践会受到其主体特征和所处情境的影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EMSP日常信息实践的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为了能够使小世界情境下EMS日常信息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境内的基诺族和布朗族作为调查样本。首先从两个EMSP聚集地中的13个村落中选出6个村落(洛特村、司土村、巴卡村、巴漂村、昆格村、普希村),然后从6个村落中抽取108位EMSP作为本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对象(见表1),最后从108位调查对象中选择10位EMSP作为深度访谈的采访对象。
表1 样本的人口统计分布(样本=108)
本文数据主要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观察日志的方式收集,其中面对面问卷调查侧重于揭示参与者的日常信息实践,深度访谈则侧重于识别在小世界情境下影响EMSP日常信息实践的因素,观察日志则是对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的补充。由于多数受访者存在语言和识字障碍,因此问卷调查的数据主要通过面对面问答的方式收集,然后再对问答数据进行归纳和分类,并重新录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深度访谈的数据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通过与受访者谈话的录音获取,所有访谈数据都采用开放式编码的方式进行誊写和转录。观察日志则是在每天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束后,由研究者及其团队进行讨论并撰写,且同时与访谈数据一起誊写和转录。面对面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完成后,由研究者将受访者的回答整理输入到SPSS进行统计分析;深度访谈和观察日志的数据则采用开放式编码的方式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25]。
3 研究发现
3.1 日常信息实践
3.1.1 EMSP的日常信息需求
EMSP的信息需求建立在长期以来自身所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之上,集中在种植养殖、传统习俗、气候环境及技术技能等方面(见表2)。他们主要以种植养殖为生,因此需要获得有关种植养殖的信息,包括蔬果、茶叶、橡胶、家禽、家畜等;由于族群文化传统构建了EMSP日常生活的规范和方式,所以他们需要关于传统和习俗的信息,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习俗祭祀等;EMSP的农耕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预测气候变化,他们需要关注日常气候、居住环境等相关信息;EMSP生活的村落比较偏远,很多时候都需要学会相应的技能来解决问题,包括驾驶、木工、建筑等。与此同时,EMSP也会存在相对分散的信息需求,包括娱乐、健康、职业、法规、教育、消费,等等。
表2 EMSP的日常信息需求(每100人中所占比例)
3.1.2 EMSP的日常信息利用
在相对闭塞的信息环境下,EMSP对人际交往和传统资源的利用相对频繁,从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使得他们很少主动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利用技能和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见表3)。在ESMP村落,大家平时联系比较紧密,沟通场所和时间都比较固定集中。因此,多数EMSP会选择通过聊天咨询的方式来满足其日常信息需求,包括种植养殖、生产作业、子女教育、传统习俗等;通过移动电话及时通讯也是EMSP日常信息利用的重要方式,内容基本上跟聊天咨询一致,但也会涉及一些突发事件和比较重要的信息;虽然会存在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但并不妨碍EMSP通过观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EMSP也会存在极少数相对分散的信息利用方式,包括阅读、使用社交网络、浏览互联网、运用电脑程序、使用搜索引擎、下载网络资源等。
表3 EMSP的日常信息利用(每100人中所占比例)
3.1.3 EMSP的日常信息分享
EMSP对于信息分享更多的是集中在内部血缘和亲缘关系中,对于外部信息交换,除非被认为是可靠的、可用的和有权威的才会发生,包括他们信任的联系人圈子和熟悉的信息源(见表4)。
表4 EMSP的日常信息分享(每100人中所占比例)
从EMSP的生活方式来看,其日常信息交流和沟通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血缘亲缘关系上,特别是相对敏感和隐私的信息,包括家庭或家族的重大利益、关系决策、突发事件、子女教育等。除此之外,他们也强调多数信息只会与本族人进行交流,包括族群内部的信仰、崇拜、习俗及规则等。对于朋友和邻居,多数EMSP认为没有家人和亲戚,甚至是同一族群的人可靠。虽然EMSP的信息分享以内部信息沟通为主,但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信息沟通。从外部信息沟通的情况来看,EMSP跟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医生交流得较多,跟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人交流得相对较少。
3.2 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EMSP日常信息实践的基础上,对深度访谈和观察日志进行编码分析。首先,把文本资料将表达完整意思的语句按照日常信息实践的内容进行标注,将文本资料进行语义概括和归纳,如把“很多时候我们大家要一起忙族里的活动,包括一些大型节日,一直到年底的祭祀,我们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标注为“信息需求”。其次,根据已标注信息实践的内容在文本资料中寻求与之关联的原因或条件,根据主旨内容将文本资料进行概念化,如把上述例句中信息需求的原因标注为“传统活动”。再次,根据原因或条件之间的关联聚类成初始概念,将各初始概念进行逻辑关联和脉络构建,如把“传统活动”“社会风气”等原因及条件聚类成“风俗习惯”。最后,根据原始资料中的证据阐释将初始概念进行情境联结,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如把“风俗习惯”“观念塑造”整合成“传统习俗”;并把影响因素中所涵盖的原因及条件的原始标注语句作为证据阐释并提炼解释内容,如P7的表述作为“传统习俗”影响因素下的解释依据之一。根据上述程序,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语料分解和比较,得到1,016条原始语句、474个内容标注、183个原因及条件标注、12个初始概念和6个影响因素,其中影响因素、初始概念、原因及条件标注、证据阐释见表5。
表5 编码分析过程
传统习俗是指EMSP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并已经与自身族群的特征和心理密切结合,成为EMSP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准则。传统习俗通常会以族群中规则或准则的形式来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例如EMSP对自然的崇拜、对年长者的尊崇以及他们通过传统的方式治理族群等。因此,传统习俗会通过价值预设和行动干预的方式限制和规定EMSP信息需求的意愿,同时也会成为他们寻求相应的办法去满足其信息需求的依据。
知识体系是指EMSP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族群的经验积累和代际传承所构建起来的共同认知。EMSP的知识体系主要靠族群中的个体记忆和口述相传,一些特殊的知识主要掌握在族长或者年长者的个人记忆中,其它的知识则主要依靠族群成员通过口述的方式传递。族群中的知识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EMSP的行动策略和选择集合,他们相对传统和一致的知识体系会制约EMSP对日常生活中信息需求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会限制其运用信息的方式,以及是否会进一步去吸收相应的信息并转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生活习惯是指EMSP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质。EMSP的生活习惯更多是倾向于原始简单的自然生活,长期与外界隔绝和孤立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十分稳定,很多时候他们也难以改变这种固定的生活路径和行动方式。长时间累积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的日常信息实践会比较集中和单一,同时也不会去过多地关注外界的事物。
个体经验是指EMSP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判断。族群内部的知识传承和经验习得,使得EMSP形成较为固定的认知结构,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相对简单和固化,不会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这种相对简化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积累,使得他们对于信息运用和吸收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易于运用和吸纳简单化、实体化的信息,而不是复杂化和抽象化的信息。
关系信任是指EMSP对于族群内外事物以及他人的信赖。族群内部的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EMSP十分信任由此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族群中的成员在分享信息时会因为该群体中个体间的来往紧密、交流充分以及强烈的认同感,导致他们的信息分享仅仅建立在族群内部的信任关系中,从而降低其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较强的信息分享意愿,同时能够使EMSP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较强的信任关系,而且他们通常不会越过这层信任关系去与外界交换信息。
族群认同是指EMSP对于自身族群的崇拜以及情感上的依附。EMSP对自身族群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依附心理,使得他们与族群之外的成员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多数EMSP对外界的价值观有一定的疏离感,使得他们有可能会通过阻断信息传播或扭曲信息内容的方式来影响信息在族群内部分享,尤其是在涉及风险选择和相关利益时,他们很难与外界交换和分享信息。同时,为了防止外界信息对EMSP族群内部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干扰,他们有可能会采取阻隔的方式,使得外部信息难以进入到族群内部中去。
4 结论
本文对EMSP在小世界情境下的信息实践进行分析和考察后,发现EMSP的日常信息实践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传统习俗和日常情境中。在查特曼圆周生活理论的小世界情境下考察EMSP的日常信息实践,发现其日常信息实践会深刻地受到传统习俗、知识体系、生活习惯、个体经验、关系信任、族群认同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使EMSP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第一,对年轻的EMSP进行相应的引导,如通过提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政府工作岗位的方式让更多年轻的EMSP融入到外部社会。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对新兴ICT技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还能够在族群中传播这些技术和理念,鼓励大家利用ICT技术去解决新问题。第二,提升外界对于EMSP的包容与互动,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其文化习俗和知识体系。例如,在征得当地EMSP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EMSP的文化和知识进行存储、开发和利用。第三,外界可以通过免费的信息服务和寻求持续有效的跨界合作来提升EMSP信息获取的机会。例如,政府或社会机构可以为EMSP提供免费的日常信息翻译资源库,降低由于语言所引致的信息获取障碍;为EMSP提供可被理解的信息传播服务及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在已有的生活方式之上与外部社会进行信息交换、实现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