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黄色肉芽肿3例并文献复习
2019-11-15董灵玉郭春芳张健
董灵玉,郭春芳,张健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XG)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在皮肤肿瘤中并不常见,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方面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常易被误诊。现报道3例单发黄色肉芽肿,并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
病例1 患者女,3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下颌处出现1个黄豆大小淡红色结节,随时间增大至小指甲大小,颜色逐渐趋于黄红色。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触碰时偶有疼痛。未曾诊治,于2015年11月15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下颌见1个黄红色半球形结节,约0.7 cm×0.7 cm大小,表面光滑,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境界清楚,基底有一红晕,触之质韧,无囊性及波动感,见图1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均正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呈团块状弥漫浸润,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明显泡沫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见图1b。
诊断:成人黄色肉芽肿。治疗:手术切除。
病例2 患者男,32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颧部出现1个黄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渐增大至豌豆大小,无自觉症状。3 d前自行挤破,仅挤出少量血水,未曾诊治。于2018年3月28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颧部见1个暗红色半球形结节,约0.5 cm×0.6 cm大小,表面结痂,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境界清楚,触之质硬,无囊性及波动感,见图2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均正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浅表血痂,其下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呈团块状弥漫浸润,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少量泡沫细胞及少量Touton巨细胞,见图2b。
诊断:成人黄色肉芽肿。治疗:手术切除。
病例3 患儿男,9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前臂出现1个淡黄色结节,约黄豆粒大小,表面光滑,随时间缓慢增大,触碰时有疼痛,近期皮损有变小趋势,未曾诊治,于2018年3月8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父母血脂检查均正常。体格检查: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无眼部不适症状。皮肤科检查:左前臂上1/3伸侧见一淡黄色半球形结节,约0.8 cm×0.8 cm,表面光滑,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境界清楚,质韧,无囊性及波动感,见图3a。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胡萝卜素检查均正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变薄,真皮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弥漫分布并可见较多泡沫细胞及Touton巨细胞,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见图3b。
诊断:幼年黄色肉芽肿。治疗:手术切除。
2 讨论和文献复习
因最初关于XG的报导均发生于儿童,1954年将其命名为“幼年黄色肉芽肿”[1],其后Gartmann和Tritsch于1963年首次报道了发生于成人的XG[2],故现多根据发病年龄将XG分为幼年型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JXG)和成人型黄色肉芽肿(Adult xanthogranuloma,AXG)。XG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以来讨论的病毒性病因仍未得到证实[3]。现普遍认为皮损可能与以胆固醇为主的脂类沉积有关,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紊乱可能起重要作用[4],但患者的脂质代谢一般无异常。也有人认为本病系紊乱的巨噬细胞对非特异性组织损伤的反应,亦有怀疑本病与摩擦有关的报道[5]。
图1a:患者下颌部黄红色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基底部红晕;图1b:大量单一形态的组织细胞呈团块状弥漫浸润,其间见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400)。
图2a:患者颧部黄红色结节,表面结痂及毛细血管扩张;图2b:表皮变薄,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弥漫浸润,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少量泡沫细胞及Touton巨细胞(HE 染色×400)。
图3a:患者上肢淡黄色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图3b:表皮变薄,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较多泡沫细胞及Touton巨细胞,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400)。
本病可发生于婴儿、儿童和成人,部分患者出生时即有临床皮损。典型皮损为直径1 mm~20 mm或更大的实质性结节或丘疹,数目从1个到多个,呈黄色、红色、橘红色、棕红色及皮色。有时有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或基底处有一红晕。好发于头、颈、躯干上部及四肢[3],亦有发于女性阴阜、男性阴囊者[1,6]。损害有时会瘙痒或疼痛。本病除皮肤受累外,还可累及眼、肺、腹腔脏器及中枢神经系统等。JXG累及皮肤以外器官的报道较多,其中以虹膜受累最多,而AXG累及皮肤以外器官的报道较少。另外,本病约有50%的患儿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而无皮疹出现[4]。据Freyer等[7]统计,有皮损者,皮损往往先于内脏损害出现,是否出现皮损与内脏器官的受累部位、数量及严重程度无关。JXG往往有一定自限性,皮损消退后遗留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但AXG很少有自限性[3],发病年龄越晚病程越长[8],且AXG皮损通常较JXG大。本文例3患童病史6个月,结节周边出现萎缩,可能提示病变趋于自行消退。该病有其他临床变异,包括巨大型[9]、簇集型[10]和苔藓样型[11]。
XG的组织病理表现:表皮轻度萎缩变薄,早期损害为单一形态的组织细胞浸润,不含脂质及空泡;随着病情的进展,组织细胞出现泡沫化,并出现多核细胞;成熟期损害出现具有诊断价值的Touton巨细胞(核排列成花环状,中间为嗜酸性无定型物质,周围为泡沫状胞质)、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和异物巨细胞;陈旧损害出现纤维化,可见梭形细胞浸润,有时肿瘤组织会侵及皮下脂肪。疾病的整个演变过程常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这也是此病的重要特点之一[12]。Kubota等[13]认为这些炎症反应促进了其组织学演进。免疫组化提示浸润的组织细胞多为CD68阳性、CD1a和S100阴性,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D4阳性细胞[14]。若疾病处于早期,仅仅通过病理和免疫组化来明确诊断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临床上单发的XG因其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常易被误诊为:结节性黄瘤、表皮囊肿、皮肤纤维瘤等。本文例1和例3初诊分别被误诊为毛母质瘤和结节性黄瘤,例2初诊时未予明确诊断。结节性黄瘤组织病理上可见较为单一的泡沫样组织细胞,极少见到Touton巨细胞和炎性细胞,易与XG早期相混淆,结节性黄瘤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1];表皮囊肿的瘤体位于真皮,囊内充满粉状角质,组织病理可鉴别;晚期的XG会出现纤维化和席纹状外观,易与皮肤纤维瘤相混淆,后者表皮为增生模式,免疫组化CD4和CD45均阴性,有助于鉴别[15]。
黄色肉芽肿因其有自限性,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对于易切除的孤立皮损,手术是首选治疗。本文中3例均为单发皮损,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至目前均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