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模复刻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
2019-11-15金郭文化艺术工作室300130
(金郭文化艺术工作室 300130)
明清两代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也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黄金期,天津作为运河中转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漕运的兴盛使天津呈现水陆云集、车船如织的繁荣景象。
我国船模制作历史,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如在1951年,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十六桨木船模,该船模长1.54米,左右共设桨十六只,尾部有桨一只,用以代舵。出土船模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55年,在广州东郊出土的东汉陶船模,该船模长54厘米,宽15.5厘米,通高16厘米,出土船模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造船史介绍,在金朝正隆年间,张中彦创造了模型造船技术。采用的便是船模放样的造船技术。这便是现代造船中放样原理的前身。
一、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
1915年前后,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随父辈居住在三岔河口一带,酷爱帆船,擅木作雕刻。18岁开始研究制作古代渔船模型,并逐渐发展制作出工艺更加复杂的古帆船模型。第二代传承人自幼随父学习古船模型制作,后独立设厂,专业进行古船模型制作,至今共传承四代。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是以真船同质材料为制作原料的传统复刻手工技艺。制作原料包括木料、布料、线绳、竹子、麻、金属、油漆等十余种材质,技术涉及放样、木作、竹编、漂染、缝纫、雕刻、绘画、上漆等多门工种,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多样性要求传承人需熟知并掌握多种原料质地和数个领域的工艺技巧。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对组装部件的材料、规格、质量、强度和建造工艺都有严格要求。传承人在绘制图纸时仅通过观察原有船样、船式,便能逼真绘出古船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图,并按比例完成放样。随后依部件的强度和性能选择使用木材(乌木、红木、柚木、桐木、樟木等),经画线、锯木破板等技艺制成板材。由于船体大小不一,每块板材的尺寸和厚度均需要逐一测量计算,且刨制而成的板材必须平整光滑,同一位置板材要确保无缝连接,故成品率极低。破板后,板材须经自然脱水干燥,以含水率约为12%时为最佳。特殊曲度的板材,需以火烤制以弯出适度曲线。龙骨拼接是古船组装的核心。由于首尾龙骨均有一定弯曲度,起翘数据必须经过精准测算,否则无法拼接合拢。船舱的横隔板拼接采用中国传统木作中的榫卯工艺拼接而成,不需一颗铆钉仍可做到牢固无缝隙。在铺设龙骨翼板和各路底板时,须按照三五七九的顺序由中间向外组装,弧度差不大于0.5毫米。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所制蓬帆,严格秉承传统手作工艺。选用古船蓬帆同质地的麻布为主材,经手工裁剪、缝制、锁边后拼接而成。其中,缝制锁边工艺沿用中国古船双向缝制技术,缝制难度高,耗时长,技法熟练之人仍需数月才能制成。帆的横条须选用竹竿为骨架,以棕绳或棉纶绳手工拧制出近百条前桅支索,左右支索或侧支索,并依照古法手工打出上百个大小不足2毫米的专业绳结,配以数十个手工打磨、直径5毫米的木质活动滑轮加固。依据传统工艺制成的蓬帆横平竖直且能灵活转向,极具工艺美感。
由传统发展而来的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及民间工艺美术与古代制造技艺于一身,生动传神,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民俗艺术品。
二、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所制模型被用来宣传展示我国舟船建造技术和航海文化。这些船模成为西方国家观察和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文明的窗口。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古船模型,真实精妙的再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成为中国船舶的一大亮点。
1.文化价值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弘扬漕运文化和中国船舶文化的现实载体。
2.艺术价值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复制的中西方古船模型,真实还原了古船的结构,具有实用参考价值,此外,船上各部位的雕饰工艺,充分体现了所在地区民间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的传统内涵,具有特殊的海洋文化艺术魅力。
3.科学价值
船体拼接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力学和几何学原理,是人们了解古船设计构造,学习古代传统建造知识的有力途径。
三、指尖上的古船模达人
第三、四代传承人在研习中国古船模复制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查阅西方兵船文献,复刻还原出1791年沉没的英国皇家海军兵舰潘多拉号。成品船模长2.6米,高2.15米,宽0.56米,舱体共三层,且相互通联。传承人严格按照潘多拉号金属、木结构混用的船体构造,在运用中国古船模复刻技艺,制成船体的基础上,手工打磨出长100毫米、宽15毫米,厚1.5毫米共计650片微型铜板,并以10400个1毫米直径大小铆钉加固。由于上钉需一次成型,且水平误差不得超过0.2毫米,操作难度极高。除船体外,船头女神雕塑、船尾客舱及围栏、滑轮、罗马柱、可移动铜制火炮等近千个尺寸不一,造型各异的船体装饰均为传承人手工雕刻打磨而成,船体透视效果极佳,做工精湛、逼真传神。(图一)
图一
古船模复制不能想当然,要完全尊重历史、尊重原型。有些船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稀缺,仅查找资料、绘制各类草图就要花费大半年时间。传承人以真船同质材料对真船进行微缩,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多样性要求传承人熟知并掌握多种原料质地和数个领域的工艺技巧。
古船模的每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每个小部件都是一件兼具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因为要求高、制作周期长,传承人学习研究这门手艺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制作的古船模也不过几十艘。
做古船模,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有时仅做一个小零件就要三五天,个把月看不出大进展时最让人头疼。而对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痴迷的传承人却乐在其中。没计算过时间成本,只想着如何做得更精细、更贴合原型。比如有些特殊板材,需要用火烤制以弯出适度曲线,火大了易折断,火小了弧度达不到,那就一遍遍反复试验,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能成为非遗项目,这代表了更多人对这门手工制作技艺的认可。“古船模展示了我国卓越的舟船建造技术和悠久的航海文化,是西方国家观察和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文明的窗口,也是人们了解西方船舶文化的重要参考。”
四、 郭氏古船模复制手工制作技艺的存续与传承
中国古船的制造技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不晚于八世纪发明了转轴舵,水密隔舱技术在唐代已经被普遍应用等。这些造船构造细节与发明创造如不被高度重视,中国古船的制造精髓,会慢慢消失。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学者一般不擅长动手,缺乏对细节描绘,缺少直接的传承信息,长此以往,表达中国舟船文化载体的制作技艺会不断趋向简单化,概念化。传承人长期精心收集积累的珍贵文史,影像资料和中外典籍,以及祖辈遗存的船用属具等物品,包含了大量符合历史原貌的信息,仅凭个人的力量,不容易长期保存这一部分历史文化的遗产。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职业构成的发展变化,已经很难找到有志学习古船复刻的年轻人,传承人断链也成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整理传承资料,将复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了西洋护卫舰潘多拉号的复制工作,并开设了工作室。此外,他多次受邀参与在各国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作品展出等途径将此项技艺传承、传播。
随着现代制船工艺的快速发展,古船复刻技艺的精髓正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加之劳动强度大,工时消耗多,利润较薄,这项百年传统工艺已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保护抢救。为确保项目的存续传承,我们将不断扩大传承范围,使广大青少年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使郭氏古船复刻技艺这一具有极高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