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微观视角下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
2019-11-15李滨娜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李滨娜(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导演吴贻弓曾说过:“电影就是要写人,就是要写人性。”[1]他将电影艺术的核心载体寄托在了人身上,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散点叙事的重点十分契合这一点,充分把握了“国是千万家”的特点,由小见大地将个人经历与情感寄托与时代主旋律甚至国家联系到了一起,以“我”的视角贴切地展示了人性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光辉。
一、“我”的形象细节塑造
(一)平凡而不平庸的百姓
影片中平凡的“我”体现在诸多地方,七个故事的导演出生于不同的时代,奠定了他们对于爱国精神侧重点不同的突出形式。但是影片都以“我”为出发点,将人物的性格、生活背景、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串联,最终由某一个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集中展现,高度突出了在主旋律下的微观助力。《我和我的祖国》让观众真的体会到历史不是英雄决定的,而是千千万万民众民心所向、共同行为的结果。[2]故事之一《夺冠》中很好地渲染了小男孩冬冬视角的成长环境和价值导向,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首次摘金,并且保持了在世界大赛中的三连冠,然而导演徐峥并未从女排精神和奥运角度进行切入,而是侧面地将徐冬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重点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70后导演徐峥对20世纪80年代的特点把控,相比于今天而言,单调的媒体娱乐手段、相对匮乏的物资都没有阻挡街坊邻里对观看中国女子排球队比赛的热忱之心,导演在冬冬生活的房屋及街道场景布置下足了功夫,街坊邻里在电视上看比赛这件事上体现出极大凝聚力,在狭窄拥挤的过道上纷纷拿出了桌子折叠椅还有瓜子花生,有模有样地摆起了正经观赛的架势,全街唯一一台黑白电视机被架到了桌子和案台之上,还像煞有介事地搭建了遮阳棚,挂起了“学女排,见行动”的横幅,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仪式感都从微观角度透露百姓对于国家荣誉的牵挂以及身为中国公民对国家荣辱的使命和担当。影片在细节的把控上做到了极致,冬冬需要翻过一个“老虎窗”,走过瓦片才能到达阳台上扶正天线。“老虎窗”是老上海对天窗的地道叫法,导演也通过对这些微观元素的运用将场景的年代感加以营造,突出以百姓为主体的爱国主义精神。
葛优扮演的出租车司机更是将微观视角发挥到极致。《北京你好》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奥运会前,葛优的出租车公司将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作为福利奖励给员工,葛优有幸中了奖,准备将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的时候,却被一名外地来的男孩糊里糊涂地强买了,在后来的交流中得知男孩是从汶川来,只为了目睹在地震中丧生的父亲生前参与建设的鸟巢,最终把票送给了他。故事结构简单,但是在人物细节的处理上独具匠心,葛优身上自开场就贴上了几个标签:“默默无闻的城市工作者”“爱吹牛说大话”“家庭不和睦”等,浮夸的表情和中奖后四处炫耀的做法体现出寻常百姓最真实的状态,四处吹牛自己认识萨马兰奇、要跟张艺谋合影等趣味性调侃也切实展现出老北京“侃爷”的日常状态。通过这些微视角辅助张北京这个平凡且市井的小人物形象塑造。但是由小人物身上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尤为亮眼,那种骨子里对祖国盛况入场券的吝啬、对奉献者后代的人文关怀,五味杂陈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以低姿态上演最真实的平凡而不平庸。
(二)组建大国魅力的小“我”
故事《白昼流星》中有三位值得关注的细节人物,其中之一是两位少年,他们从出身、形象、认知等方面相较于城市中的小人物更加卑微,他们甚至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领,囿于教育水平的落后,他们用白昼流星的传说来解释航天科技,无家可依的他们如同大漠里的尘土,蓬头垢面,没有一件不破洞的衣服,这些细节背后寓意的是那些一线扶贫攻坚工作者所直面的困境,如果从“我”的形象出发,这两位少年在心智水平上就如同未成年人一样,不服管、叛逆,如果不是旗长将他们引入正道,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会变成另外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然而就是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在看到航天英雄出舱归来那一刻,同样热泪盈眶,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伴随着闪烁的双眼,体现出他们最质朴的内心。两位少年对科技、对外面天空的向往,体现出他们对于祖国航天事业的向往,扶住航天英雄的座椅,体现出他们不由自主的献身精神。这种通过群众史观重点描写小人物大梦想的手法,能够将观众的逻辑线由个人—梦想合理带入国家—复兴层面,从小人物眼神里涌现的对祖国强盛实力的自豪更加震撼,更加具有感染力。另外一位就是扶贫工作者旗长,从拮据的生活用度和居家氛围能体现出他务实、清廉的工作标准,平凡的旗长牺牲小我成就了两颗新兴的种子,将两位少年带上正途,利用有限的生命不断为祖国的未来奉献着,书写着一名普通扶贫工作者不普通的爱国实践。
(三)身残志坚的工匠精神
影片《回归》虽然讲述的是1997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香港政权回归交接仪式,但是导演薛晓路抓住主线剧情中“一秒也不能少”的交接仪式,衍生出了以“小我”为特定对象的微观视角,设定了一个手艺出众的钟表匠人,他为回归交接仪式领头人的手表进行校正工作,这个角色的加入与塑造不仅对剧情起到烘托作用,更是从微观角度加入了人民视野,阐述了举国瞩目的大事件不仅仅是领导者在一线承担压力,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也无时无刻不为这一刻做出贡献,分担压力。就如同修表的华哥是一个残疾人,镜头聚焦短短几秒关于他“我”的故事,交代了他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也由他的口说出了千万香港同胞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坚定理想信念。华哥的角色也充分表现出了其身残志不残的内心,以一丝不苟,精确到位的工匠精神完成了祖国赋予他的使命,以不啰唆、不赘述的台词和坚定且深沉的眼神征服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以上这些平凡的小角色都是祖国历史大事件的在场者及亲历者,散点叙事和因人而异的大事件经历体会看似分散,实则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其内核不断凝聚着影片主旋律,又让在座的每一位平凡的人感同身受,不断跟随影片步伐解读着属于自己的爱国主义统一价值观。
二、爱国精神的微观展现
进入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用更加广泛的题材、更多样化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现方式来承载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亲身实践后才能体现的一种崇高思想品质,影片的叙事策略不仅从平凡百姓的角度植入了众多以小见大的逻辑博弈,同样也展示了祖国各个机要部门、科研部门战斗在一线的中流砥柱们,从他们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工作生活细节中,提炼出了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爱国主义,以更加深沉、更加顽强的意志力不断诉说着他们的“传说”。
(一)勤劳勇敢、锲而不舍
导演管虎对影片《前夜》的创作思路十分明确,一个围绕开国大典的故事却不是宏观叙事,他并没有按常规逻辑出牌,将摄像机拍向城楼上的伟人,而是将机器放在伟人的背后,将拍摄主体的微观属性进一步放大。然而伟人身后的林治远(黄渤饰)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划分为默默无闻的寻常百姓,他身为国庆典礼布置科科长,具有对工程设计专业强有力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他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设计了电动升旗装置,并辅助毛主席按下了升旗按钮。《前夜》的故事在与时间的赛跑中画下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支撑大典万无一失顺利进行的,是背后无数力顶压力的“林治远”,相较于新中国的成立及伟人的光辉,林治远的人物设定就十分渺小了,但是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四个字,就算无法进入戒严的天安门广场检测升旗装置,自己在院中按比例制作了模拟装置,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一遍又一遍佐证升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老旧阻断球的制作材料硬度较低,被上升的国旗直接顶飞,在群策群力募捐新的稀缺阻断球材料时,人们体现出的众志成城、团结统一进一步从微观视角将爱国情进行了烘托。
(二)牺牲小我、甘于奉献
以国家抱负和儿女情长之间的冲突作为渲染角度的影片不在少数,但现实主义题材《相遇》以一种平和、压抑的感情流露将主人公高远的人生片段演绎得格外悲壮。故事是围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开展的,高远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三年前突然杳无音信,因为工作需要高度保密,他也未能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的事业和伟大抱负,忍受的种种委屈、被误解终究在相遇的短暂温馨中爆发。然而相遇的前提是高远受到了严重的辐射,命不久矣的他因为治疗才踏出了科研所。他以身单力薄的肉身阻止了科研所安全危机,以大局观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工作。高远的台词寥寥几句,不善于表达的他显得更加让人心疼,他牺牲的小我不仅是爱与家庭,更是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最终他得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他也与爱人互相注视着,放下了自己的执着,放下了自己时刻牵挂的祖国。他的献身证实了那句:“哪有轻易的现世安稳,不过是有人为你耗尽年华。”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刻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轰轰烈烈,不举国悲怆,而是如岁月的细水长流一般缓缓道来,温柔,但坚定!
(三)团结统一、大局意识
影片《护航》中诠释的爱国主义精神就相对轻松,不像高远那样需要用青春和生命来践行,而以一种个人荣辱得失与集体荣誉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展开。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空军飞行表演,导演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女主角吕潇然在飞行队中无可替代的位置,然而正是因为她的优点,成为她作为替补的理由——最优秀的飞行员应该替补,防止意外发生。这一决策对有实力、有热情的吕潇然而言无疑是一盆冷水,导演为了进一步撕裂个人意识与大局意识之间的矛盾,加入了一组描写吕潇然儿时的镜头,渴望在蓝天翱翔的吕潇然从小就拥有不输给男孩的体魄和胆识,儿童时就敢从高处往下跳,加入飞行队后也在体测的时候不断挑战自身极限,就连男兵也感叹她的执拗和顽强,以此来补充说明吕潇然的失落,让观众以同理心进一步感受到她所肩负的责任和背后的付出。然而她即将在万众瞩目时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的破灭,却丝毫没有影响她实力和决策力的发挥,在最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她的护航使命,让观众不仅看到了飞行员英姿飒爽的一面,还看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强有力的担当。吕潇然的故事更加切合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只不过她的保全大局和让步服务于举国欢庆的大事件,她的团结意识和牺牲小我换来的是阅兵任务圆满完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爱国精神也许并不是如此醒目,但其核心价值一样值得我们去奉行。
三、结 语
七个故事分别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栉风沐雨走过的件件伟业,从个人的经历看见时代的主题,又由感人心脾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分散的故事串联到了一起,让我们知道了祖国是如何在70年里一步步繁荣昌盛,爱国主义精神是如何从实事落实,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微观却不渺小,平凡却不平庸,正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影片也因为微观而让人容易接受,鼓励百姓由被动的爱国者转变为履行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人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扮演着自己渺小但充实人生中的中流砥柱角色,让爱国主义精神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点燃祖国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