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创作的“小”与“大”

2019-11-15王晓艳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视野改革开放舞台

■王晓艳

创作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是许多从事艺术的创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文化馆舞蹈专业的编导老师,舞蹈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创作实践经历中,我接触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同时也创作了一批舞蹈作品。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创作一部舞蹈佳作奉献给观众。如下,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历,谈谈我对舞蹈创作的一些体会。

小事件大视野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如何裁剪生活是一大学问。古人云:一滴水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留给我们很多启示。1998年我创编的舞蹈《上梁》,就是采用这样的创作思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全国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舞蹈作品如何拿捏这一宏大主题,并非易事。

一次,一件小事深深触动了我,我看到村上农民兄弟在造房。造房、上梁那美滋滋、乐呵呵的场景不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吗!于是舞蹈《上梁》迅速在我的脑子里有了雏形。上梁是农村农民兄弟自建房屋的一道工序。上梁,意味着房子即将落成,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上梁现场,在庆贺过程中,那一刻农民兄弟美滋滋、乐呵呵的憨态、对幸福生活的感受定格成舞蹈《上梁》的画面。仔细琢磨,上梁是一个小事件,而改革开放社会生活是大视野。截取这一动人的场景编成舞蹈《上梁》,就把两件本不相干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舞蹈《上梁》不仅呈现了苏南地区的上梁这个民俗特色,更反映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富裕起来了的农民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舞蹈《上梁》一经上演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2000年,赴浙江台州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金奖。评论界评论舞蹈《上梁》:“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想爸爸,想妈妈》是我2007 年着手创作的,一个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舞蹈。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是当下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现象接踵而至,许多令人欣喜、不少也令人揪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汲取什么样的生活,选择哪个题材让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我决定就选留守儿童。这件作品没有过多的叙述,只是通过打电话这一小小举动,描绘了一群留守儿童思念亲人,渴望与父母团聚的心情。许多观众在观看时就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想爸爸,想妈妈》在全国各地演出了许多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8年获江苏省第八届“五星工程奖”金奖,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综上所述,小事件大视野。就是要求舞蹈编创者善于在社会生活中,观察事物,形成自己的体验,储存积累表象材料。在选材阶段通过运用舞蹈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内在的思想及寓意。在舞蹈的编排中,运用舞蹈思维,对大脑中的材料进行加工,赋予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而生产出舞蹈作品。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舞蹈也不例外。小事件大视野。就是要在作品的酝酿、选材、创作过程中,要有宏大的社会视野,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汲取最有价值的典型事件。用自己专业背景,创作出最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小人物大情怀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文化馆的文艺创作人员,我们更多的是和平民百姓、小人物一起相处。久而久之我发现,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其实都有丰富的情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大情怀、大格局。

我创作的第一支舞蹈是1995 年的《珠乡嫂》。我的家乡武进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改革开放后,武进农民在多种经营上下功夫,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珠乡嫂》表现了她们培育蚌珠的劳动情景和丰收的喜悦,反映了水乡的大嫂传授育蚌经验、共同致富的故事。此节目获得江苏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二等奖和创作演出奖。舞蹈《小小摄影家》描述的是一群小朋友从小立下远大理想,要成为一名摄影家的故事。这个舞蹈在2006 年元月赴香港参加第二届金紫荆大联欢歌舞展演,获最高奖“大紫荆奖”,2007 年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我认为,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在熟练掌握舞蹈的基本语言和技巧的同时,更需要了解当下社会生活,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只有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理解,体验他们的感受与情感,才能给自己的作品,给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在表演的舞台上对特定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做出准确的把握。

我们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到表现对象的心灵深处,去体会、去感受他们所处、所为、所想、所思。在平淡中显新奇,从平凡中见伟大,于无声处听惊雷。把小人物内心的闪光点、灵魂深处的大情怀给挖掘展露出来。

小制作大舞台

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又将融于生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文化馆搞的是公共文化,是面向广大人们群众的文化。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作品的形式、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大投入、大制作。因为,我们的作品需要根植于生活的土壤,直面社会关注的热点,有温度、接地气,所以,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多年的舞蹈创作生涯里,我创作了几十部舞蹈作品。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场景,谈不上大投入、大制作,但正因为根植于生活,有温度,接地气,才能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魅力。2002年舞蹈《嬉莲》。描写江南水乡“莲叶田田”的荷塘景色,表现了农家儿童“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这舞蹈一跳好几年,后来还参加了全国性的比赛。江南水乡武进的娃娃,在北京的舞台上跳得收放自如,乡下娃的质朴纯真和江南水乡的韵味,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2003 年,这个作品获得了“新苗奖·全国儿童舞蹈大赛”金奖。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她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一出出精彩的节目。优秀的舞蹈节目充其量是精彩斑斓生活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所谓艺术的舞台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延伸。天涯何处无芳草,生活处处有舞台。艺术家们只要沉下心,铆足劲,走对路就会有收获,舞蹈创作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大视野改革开放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平民眼中的大视野
我们的舞台